[大学生心理健康报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其他范文 时间:2018-07-23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有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论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生是一个特俗的群体,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和家长期望的群体,他们正处于青年的中期,心理素质发展较快,处于成熟与未完全成熟之间,这期间,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许多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7月4日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中14%存在抑郁症,17%存在焦虑症,12%存在敌对情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高校的一种常见问题。2002年2月23日,作为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洒黑熊致使严重烧伤;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的大学生马加爵,将四位同学杀害;2010年3月30日,大学生曾世杰因被人嫌弃样貌丑,致心理失衡后产生杀人泄愤恶念,在校园内持刀杀死一名女生、刺伤两名男生;2014年11月20日,天津城建大学二年级学生翟清松先在寝室内持刀将同宿舍同学何某杀死,随后将相邻宿舍的同学杜某捅伤,最后把自己反锁在寝室内,开始自残。……这些大学生因心理健康所导致的严重事件,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多样性。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主要有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精神抑郁症、疑病症和感情危机等不良心理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或学习环境不适应所引起的焦虑;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失衡;人际关系难沟通导致的苦闷;恋爱与性关系危及情感问题的困扰;就业竞争产生的心理紧张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1990年,我国就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截止到2001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有30%—40%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同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等,其中有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和规模。但是,仍有很多高校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高校设有机构,但是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都比较缺乏,无法正常开展工作。2.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缺乏专业师资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多半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都是兼职,有辅导员、学生处干事、学科教师等,他们即便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还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他们会从思想教育上来帮助学生,这样不仅不会从心理上对学生们进行辅导,反而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和厌恶,导致学生们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3.忽视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出了学校的教育外,还应该考虑到其他社会因素。其中,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关键,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支持,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与学生的家长密切联系,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舒缓。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我们要建立多格局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和社区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网上和网下相结合、咨询和自助相结合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纳入到工作计划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设立组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2.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于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中的关键。无论从学历上还是专业上,都应该有高要求,建立一支具有高学历、高标准、专业水平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进行专业的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鉴定、分析,并对其进行心理的矫正。3.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家庭原因长期积累下来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应该讲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对学生的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十分重要。有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家庭环境积累下来的,比如溺爱过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教育过程中家长注重成绩,造成学生压力大等问题。所以,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更快的摆脱心理问题。
  总结
  心理健康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影响着人才的质量,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才前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为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要不断的加强大学生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等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自己,超越自己。这就要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用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晴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径初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1999,4(15):122-123.
  [2]田爱民,赵永吉,王仲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7,2:90-92.[3]温家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探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2):16.
  [4]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7-32.
  [5]贾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牟艳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2: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总体结构中的奠基性工程。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一切形式的素质教育都是无从谈起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因心理原因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需要。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探求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加快,大学生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慢,未能充分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因此,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现状分析,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
  一个月前,我们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三种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生心理联系密切的量表对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的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调查。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低于正常群体水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方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健康如果出现问题,那么他在其他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可见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愈发严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六点。
  1.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2.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3.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4.情感困惑和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的性困惑问题,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5.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6.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大学生的心理困原因概括来说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并且人数越来越呈上升趋势
  四、大学生健康教育措施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在社交活动中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2.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有效渠道。心理训练应不拘一格,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演讲、郊游、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根据具体对象,充分运用放松、暗示、音乐、表象、心理剧、模拟与模仿等心理学技术与方法,结合其他辅助手段、设施,设计特定的情景,使参与者在其中积极活动,最终达到改变其心理面貌养成预期的行为习惯,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伟.《善待心灵》[M].地震出版社,2006.143-147.
  [2]文柯.《心理学改变生活》[M].北京:世界出版社,2006.229-243.
  [3]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64-17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小编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欢迎大家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
  摘 要:积极心理学关注力量和美德等人性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在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独立院校
  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是一支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视,独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矫正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必须打破传统局面,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据独立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独立院校必须结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灵活的用人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末,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异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极的人格特征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引起较多关注的是对于乐观的研究,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提升个人心理能力。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诸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公办院校,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张翔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他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失落感、焦虑、抑郁等。同样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高校学生。据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认同感低、择业心理自卑等问题。
  2.独立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单一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但此模式仅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校理工作方式呈现单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2)简单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于独立院校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的部分原因在于教育资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够,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合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尽早建立适合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维护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探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新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1.结合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改变消极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以个别咨询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从学生入校开始,展开系列的积极心理辅导与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标。
  2.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善心理健康认知
  对于独立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矫正问题和治疗疾病并不能让个体获得真正的健康,必须双管齐下,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深入宣传。例如根据积极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无病态,而应该是心理体验积极而丰富,并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此传输给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3.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努力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课程、心理咨询三级教育体系中。首先,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营造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广泛、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三,努力探索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辅导和咨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咨询中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或组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辅导,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当前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积极心理学范畴,坚持正向、能动的发展观,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积极教育为我们展示了发展性的教育模式,为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2]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60-261.
  [3]马明,王法能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2):97-99.
  [4]翟常秀,杨卫星,刘鑫。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43-47.
  [5]徐玲,魏峰。西安市民办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01(8):15-18.
  [6]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13-115.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8183/

推荐访问:大学生心理健康报告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