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08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第一篇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周易的“阳主阴从”观


  “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为易道核心的阴、阳二元在《周易》中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有阳主阴从的倾向。

  一、“阳主阴从”的传统文化理论支撑
  1、《周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为阳,坤属阴,统天和顺承天,敦主敦从,《周易》重阳思想一看便知。
  2、《道德经》----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是谓道纪。”,字里行间,一为阳,二属阴,而一能生二;天为阳,地属阴,而地是要法天的;无为阳,有属阴,“道可道……是谓道纪”实际上阐述的是以无为主、无有相对平衡的玄即对立统一律。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老子已经在文中绐终蕴藏着“阳主阴从”这一思想。
  3、《内经》----①“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②“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可见,内经在认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同时,始终是强调阳是在这一动态平衡系统中起统帅作用的。
  4、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凡涉及到汗法、吐法、下法等有伤阳气等治法时,一再嘱付得汗、吐、下后止后服,不必尽剂;一百一十二条方中,运用到姜、桂、附的方剂就将近七十条方(这里除姜、桂、附以外的辛温药物尚未统计计入);序言中也明确提到伤寒者十居其七。医圣的用意已经十分明显,就是在绝大多数理、法、方、药中,一定要紧紧牢记扶住阳气不要妄加伤正这一宗旨。
  二、“阳主阴从”的自然社会现象根据
  1、万事万物都是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无为无形,为阳;有为有形,属阴;可见万事万物的无是万事万物的生的起点,正因为这个无,经过系列的条件演化,才能生成万有的有来。
  2、地球的任何生命(当然也包括人),如果其生命实践活动超出天所能承受范围,必然受到天的惩处,或灭绝,或种族锐减,或减寿,或其生命实践活动质量降低,正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3、从气象学来看,晴天属阳,雨天属阴;凡天气之要,必七日晴而一日雨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若晴雨隔日交加,则万物必萎糜不长。
  4、从水份的有效成份生成来看,仍然离不开阳光的作用,否则通过大气云层亦无法化为可以作为生存生长需要的甘霖雨露。
  5、海水的潮起潮落,无法摆脱太阳、月亮的升降、出藏、圆缺的影响。
  6、从气候上看,春天阳光明媚,万物生机蓬勃;冬天寒气逼人,万物萧条。
  7、从运动学原理来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8、从生物进化论上来看,凡灵长类动物,绝大多数都是以雄性为王,在雄性的带领保护下才能更好的生存。
  9、从管理学上看,虽然说组织架构图里的每个部门都是必需的,但肯定是以生产经营部门为核心,其他部门必须围绕着生产经营部门来开展工作;从领导至员工虽然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下级在更多的时候必须服从于上级的安排,不可能简单化的完全平等民主。
  10、从医学情报上看,在冬天尤其是天气突然寒变的冬天,疾病发生、加重的情况要比春天、夏天的机率大得多;另外在晚上,疾病发生、加重的情况要比白天的机率要大。
  11、从人的临终上看,最终仍然是四肢厥冷甚至是全身无有温度为垂绝证候,此时,阳回则生;阳去则死,已得到几千年中医临床印证,千古不易之理。
  三、“阳主阴从”的中医临床支撑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优势是中医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而中医要想真正获得西医同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平等尊重和认可,除了大力培养具有中医辨治思维、能独立处理相关病证的中医临床人才外,最终都要靠在危重症上发挥其独特功效尤其是单兵作战力挽狂澜的功效。兹就心衰、肾衰、癌瘤三大最具威胁人类生命的病证,从其或理、或法、或方等角度去简单说明“阳主阴从”理论对重构中医最高理论抽象思维以及重振中医雄风的极其重要性。
  1、心衰。大多数心衰到了一定证候,均出现脉微细、四肢不同程度冰冷、不耐寒的情况,此时若不随证选用非大剂以附子为主药的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大回阳饮、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等四逆辈无法挽回危急。
  2、肾衰。大多数肾衰到了一定证候,均出现四肢水肿,排尿不畅、四肢冰冷、不耐寒、咳喘的情况,此时若不随证选用非大剂以附子为主药的真武汤、茯苓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等扶阳方剂安能挽回危急?
  3、癌瘤。《内经》上条文明确说到:“阳化气,阴成形。”人体内部为什么会长出一个有形的癌瘤物体?笔者认为,大多数癌瘤的生成归根归底仍然是阴寒太盛、阳气伐伤所引起。这一现象可以从大自然现象中得到印证或启发。冬天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水液凝固、结冰霜冻现象。而春来日暖之时,凝固的冰雪必定消融。而大自然现象中,因热而积聚凝固增生的情况非常少见,相反因热而化解固体的事态不胜枚举。扶阳学派名家李可、卢崇汉、吴荣祖以及广西名中医刘力红和唐农等等,根据《内经》这一要旨,运用以附子为主药的扶阳抑阴、通阳散结等系列方剂治疗癌瘤取得了良好疗效,或能为此说作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相对平衡的系统中,“阳主阴从”这一思想具有从逻辑开端到过程演绎再到终结印证的正确性,作为中医临床最高理论指导和抽象概括具有一以贯之的特性,无论对中医理论重新构建反思、还是中医临床特别是其中的危重症临床指导、以及中医人才培育等这些涉及到中医生死存亡、继承发展、重塑辉煌的根本性战略问题的解决,运用得当,将起到极其重要的直接推动作用。

第二篇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中医和西医的分水岭论文

  导语:写了几篇有关中西医区别的文章,但一直没提及二者之间在我看来最关键的区别。今天试着谈一谈,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西医与修理工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也许我们最讨厌或者最恐惧的就是诅咒。俗话说,祸从口出。这不仅指自己话说错了而引火烧身,也指对别人说不祥之言而应验了。对自己也好,对别人也罢,道理一样,即心想事成,心理作用。
  西医以外科见长。哪个身体部分患重病,西医便倾向于一“切”了事。因此,西医好似修理工,患者好似一台机器,零件坏了,拆掉换新的,齐活儿。机器不能自我维修,所以一出故障,就要拜托修理工全权处理。修理工检查机器以后,无非两个回答,一是机器毛病不大,他能修好;二是毛病太大,他修不好。
  不过,西医像修理工,但非修理工。要是修理工觉得,这台机器他搞不定,他会坦白地告诉机器的主人。这时机器的主人便有两个选择,一是另请高明,没准能找到技术更过硬、经验更丰富的修理工;二是另买新的——花那功夫那银子,还不如报废坏机器、置办新机器划算。然而,要是西医认为自己治不好一种病,他经常会对患者说的是,你得的是不治之症,赶紧回家想吃啥吃啥,想喝啥喝啥,因为你只有三个月到半年的活头。
  由此可见,修理工和西医的区别是,修理工把他修不好的机器归为修理不好的机器,而西医把他治不好的病归为不治之症。这个区别貌似微不足道,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非我莫属
  西医自封医学科学的掌门人,他认为自己拥有科学诠释病理和有效治疗疾病的独一无二的能力和至高无上的权利。另外,西医通过开办学校、发放文凭、确定文凭在医疗体系的地位和制造舆论声势等,让天下人都承认,医疗权威,天下非西医莫属。
  记得数年前我去荷兰首都参加一次宴会,正好坐在一位西医旁边。他对我说,现在乱套了,患者要争取什么知情权,医院突然要和患者协会沟通。病人要听医生的,这天经地义,有什么好沟通的?我问他,身体是病人的,为啥全要听医生的?他说,病人不懂医,怎么能自己瞎鼓捣(荷兰文zelfdokteren)?
  患者一旦承认西医独揽天下的能力和权利,就停止与自己身体的天然沟通,不再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摒弃自己祖先留下来的治病救人的知识和经验,向西医缴械投降,所以在疾病面前毫无抵御能力,只好将自己的身家性命拱手交给西医打理。
  因此,患者一旦听西医说,他得的是不治之症,便只能相信医生的话,回家想吃啥吃啥,想喝啥喝啥,等待医生的诅咒按时应验,在三个月到半年之内归西。恕我用“诅咒” 一词,因为这跟对仇人说,他全家将在一周内得瘟疫,两周内鸡犬不留死翘翘有啥区别?诅咒玩的就是心理战,此战术数千年来在世界各地屡试不爽、百战不殆。
  无敌理论
  诅咒也就算了,可现在有多少人倾家荡产卖房卖地卖儿卖女自己插草标卖身,就是为了让患病的自己或亲人去听西医的诅咒?西医为什么能又诅咒又赚钱?
  西医自封医学权威从而占领了医学理论高地,谁也别想与他平起平坐、平分秋色,也别想质疑他“严谨的科学性”和“一贯的正确性”。世界各国各地数千年来的实践出真知的本土医学,比如中国的中医,非洲的萨满医术,阿拉伯人、印第安人等的治疗方法,只要不走西医的套路,就难免被扣上“巫医”的高帽。
  在西医一言堂下,患者把西医看成惟一的救命稻草,进而不敢使用自己祖先传下来的“有悖科学原理”的治疗方法,比如通过固本强身、养生食疗、针灸推拿、草药气功太极瑜伽等来恢复健康。患者不再与自己的传统神交以后,他的灵魂无处安放,故精神恍惚、六神无主,疾病便趁机在他体内兴风作浪。这样一来,患者还真有可能让西医言中,半年八个月的就归西了。
  西医为什么不像修理工那样,坦白地对机器的主人——患者说,这台机器的故障——您的疾病,我搞不定?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西医跟西方科学一样,爱把话给说满。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西方科学就宣称找到了宇宙惟一法则。后来爱因斯坦等提出相对论,西方科学就宣称这才是宇宙惟一法则。然后有科学家介绍引力波理论,西方科学又兴奋至极,这回才真正找到了宇宙惟一法则。纵观西方科学发展史,每一个被推翻的法则都曾“诠释万物”,都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都具有360°无死角的排他性,难怪西方讲究科学的断代性(英文discontinuity)。他们把话说得这么满,没给自己留后路,所以当新发现和新理论出现时,旧发现和旧理论就只能被彻底否定和推翻。
  西医也是如此,他认为只有自己才有科学诠释病理、科学治疗疾病的能力和权利,别人都是三岔口,黑里摸,瞎鼓捣。话说得这么满,却又治不了所有疾病,自圆不了其说,咋办?为了保持一贯正确、无所不能,只好把责任推给这种疾病本身,给它盖上“不治之症”的戳子,把它排斥在医疗范围之外,眼不见心不烦。
  第二,西医“底气足”,因为他事先早就松动了其他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道钉,挖了它们的墙角,剥夺了它们在医学界的发言权,给在中国、非洲、中东、美洲那些地区的本土医学或医术扣上了“巫医”的帽子,让它们靠边站,省得给西医添堵。这样西医就能理直气壮地宣布,不是我治不好这种病,而是这种病天生就没法治。
  修理工敢这么说吗?借他两个胆。因为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难道就没有比他高明的技术高手?而西医不怕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是因为他早就未雨绸缪了,二是因为他仓里有粮,心里不慌。万一患者被哪里的“巫医”给“瞎鼓捣”好了,西医可以说,没有巫医,患者照样能好,因为科学证明,身体有自愈能力。齐了。照此逻辑,患者相信自己的病西医治不好,从而“如期”归天,是因为西医高明,算得准;患者不相信西医,请“巫医”把病给“鼓捣”好了,西医也有一套说辞等着:人有自愈能力,并非巫医功劳。
  我小时候得过一种皮肤病,好几位西医盯着我的眼睛一字一句地叮嘱道,露露,别瞎折腾了,你这病一辈子也好不了。我心想,病要是

第三篇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中医观后感谈中医

  中医观后感篇一:对中医的感受
  中医文化渊源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和筛选,虽然自己来自药都之乡,华佗故里亳州,但自己对中医药方面的了解确是很少。为了能更深一步的去认识中医文化,因此自己选择了中医概论这门课。通过学习,尽管自己对于中医文化的认识依然是一知半解,但是却让自己引发了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自己开始对中医的一些现状进行了反思和自己个人的见解。
  首先,我们从中医的文献方面来说。很多时候,老师们总是说这些经历过数千年洗礼被传承的文献是老祖宗门精华的所在。的确如此,以为这些经历过上千年磨砺筛选的书籍是老祖宗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这些传承下来的文献的实际价值有多大。但即使是这样,又有多少人去读这些经典之作呢。曾经自己在网上看到过一些信息,一些中医类的高校,竟然把《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作为学生的选
  修课,这种现象怎么能不让人寒心呢。中国文化的瑰宝却被这些“无知”的人们作为了一种挣学分的工具。如果说句难听的,假如这些文献的作者还活着的话,估计也会被气死。更有甚者一些从事中医的人居然对于中医的发展了解不多,这是不是对中医发展现状的一种讽刺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根据自己个人的观点认为,除了外界的因素外,书籍本身的缺陷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外界的因素主要的就是学校对于这些瑰宝的重视程度。只有对这些东西重视了,我们才可能花更多多更大的精力去钻研它。如果学校都认为这些东西可
  有可无的话,那还有谁会花精力看呢。同时书籍的本身也有劣势,这些中医药方面的书籍大多繁琐难懂,篇幅也比较长,导致很多人看着看着就失去了耐心,也就没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而且这些书籍大都只有文字叙述,没有具体的图片,致使很多人看了却不知道它所讲的是什么。另外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生活不再是简单的吃饱问题啦,而对于饮食养生方面也更加的看重,说到饮食养生,中药的饮食养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的人开始学习有关中医方面的一些理论知识。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普通的家庭在层次结构中占了主要的位置,而这些人大都是工薪阶层,文化层次大都不高,对于这些繁琐难懂的书籍兴趣都不会很高。尽管这些书籍的作用很大,但无法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作用再大,也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在不篡改原有著作的基础上将原有著作编的通俗易懂,这样才能被大众所接受。从而使这些文献得以继续流传。造福后世子孙。
  其次,我们从身边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在一生病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是中医,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向西医求药。而且很多人之所以选择中医是觉得西医无法治疗或者是治疗效果不好时,才选择了中医治疗。而西医仿佛已经成了人们下意识的一种选择。这种现象的出现对我们难道不是警钟吗。流传千年的中医文化却不及发展不到百年的西医。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人为因素是远远分不开的,同时也与中医本身有关。因为随着社会的
  发展,中医也逐渐从救死扶伤转变成一种赚钱的工具。很多中医院的门诊价格很高,作为中国本土的中医价格却和西医相似,甚至比西医更高,这让患者有什么理由去选择中医,更何况一些中医院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打着传承中医的幌子搞什么中西医结合,中西医都结合了,那人们选择中西医其中一个又有什么区别呢。同时,中医的治疗也有着自己的劣势,如今的社会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所以人们对于时间的要求很苛刻,而中医的治疗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疗程较长。因此这也成了中医发展的障碍。
  尽管如今的中医发展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却不能如此就否决掉中医,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它是经历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它。但我认为传承要有着传承的原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医有着其璀璨的历史,因此它的传承就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传承,而不是搞什么中西医结合。因为我认为中医就是中医,西医就是西医,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中医的发展可以汲取时代的先进经验,但却不是结合西医。一旦结合了西医,中医的本质就变了。它就不在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的中医,而是像现在的混血儿。失去了它最纯正的血统。
  悠悠千年的中医文化,有着其夺目的光芒,虽然被沙粒所掩埋了光芒,但我相信,不就的将来,华夏子孙的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暗淡的中医重新发出属于它自己耀眼的光芒。
  中医观后感篇二: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后的感想
  我来自比较贫穷的山区,小时候病了都是那些地方郎中给治的,而穷地方的老郎中基本都用草药,-小时候恨死那些老郎中了,那些药苦得人眼泪直流啊。而学过中医基础知识后,却对中医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对还在家乡用廉价的草药为故乡人治病的慈祥的老郎中有种特别的感激。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等学说之上。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 “气相”、“血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至于中药,往往是原材入药,又常常是多药配伍,因而其药理是一种综合效应。
  中医不像西医的直观、线性的思维方式,它我一种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灵性去领悟,需要靠想象去意会,需要靠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判断,中医尽管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纳入“五行”之中,但绝不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恰恰是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制衡的有机系统,完整地统一看待。中医尽管将人体的前后、表里、虚实、寒燥等分别划归“阴”、“阳”两大范畴,但不仅不将其割裂,反而特别强调“阴阳调和”。中医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这些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最下层的乡下老郎中身上都会体现。现在如果你去医院对医生说你肚子痛,那么医生就会让你做什么检查,在给你开些治这个的药。但是记得小时候肚子痛,中医说法是上火,老郎中除了给吃良药后,还用计谋吓我们,让我们太阳很大的时候不敢去晒太阳了,不敢做在被太阳晒得烫烫的石头上了,然后肚子就会很久都不会痛了,所以对那个老头子是又恨又得听话啊。
  还有,古代中医并不分科,往往是由一名医师诊断所有的疾病。这些都是中医抽象与综合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这在平时我们见过的中医治疗中是很常见的。一个老郎中,他可是集脑科骨科五官科内科外科妇产科于一身的,只要是病 ,不管什么病都是老郎中给治的,他是穷苦地方人们的神,而造就这样的神的,就是我们中医。
  我们的审美其实在中医里都有体现的,“中医说,‘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上粉底把两腮衬托的白里透红,就是为证明我的心气是旺盛的。‘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涂指甲油把手指甲染成红色,就是要表示我的肝血是充沛的。‘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打口红就是要表明我胃口好。‘肺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用润肤霜洗面奶把皮肤打理得光滑细嫩,就是要表明我的肺健康。‘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恰好说明我肾中阴阳的平衡。”1由此可知,中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审美,中医的理论已经深入到一个根本就不不知道中医 的人的意识中,人们都在以中医所建立的健康标准在要求自己,甚至就是说中医说的健康不健康就是日常生日经常说的美不美。中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
  学问。“古时之人参,得天地轻灵之气,故既可补阴,又可补阳;今时之人参。得世俗之浊气,故性味多偏温燥”2。由于现在什么都在讲究产业化,中药也不例外,导致很中药的药中药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原材入药,在乡下,平常我们的小病就是家里 的草药都能对付过去,每个乡下人都是一个没入门的中医,对一些简单的头痛脑热的都能自己给治疗。但是有些药却也是有讲究的,对其生长环境,生长年份,制药过程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特别是煎药时候的火候,这是一个老中医的大性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很多已经没有药到病除的效果了。这也给否认中医的一个可谈之词。 1
  2《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及中医的科学性》 《中国卫生产业》2007第九期 《中医医话》207.05
  近几年来,中医这个几千年来给中国人们带来健康的医学却遭到非议,说它是伪科学。不错,中医很多理论和方法现代科学是不能解释的,可是这能说明它就是错误的吗?我是一个工科学生,我对人类历史上那些当时不能解释,而当新的对真理靠近了的理论出现后却都迎刃而解的事实有着很深的感触,有时候,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事情存在,才使得我们更靠近真理。现代科学不能解释而却实用有效的中医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
  作为华夏子孙,作为龙的传人,对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医学财富,我们应该以足够的重视,不但要继承,而且要把我们祖国的医学发扬光大。
  中医观后感篇三:读中医经典读后告诉你
  中医四大经典读后感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著述的中医经典古籍之一。看过《金匮要略》之后,第一个启示就是《金匮要略》中的养生观和“治未病”的思想。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他提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就是说只要五脏个主要功能正常,五脏之间关系协调,五脏各属系统功能正常,人体机能就可以保持一种调畅的状态,就不容易感病或者内生疾病,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人能“养慎”,既内养正气,外慎风寒,则即使患病,也不容易便为坏病,容易医治。其实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养生之道,人本与自然,之所以中药能够治病也就在于此,人和中药同属大自然的产物,本身属性就是形同的。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顺超自然的规律,才能不断逼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治未病”是有三从含义的:即未病先防、即病防传和后防复。在《金匮要略》中,她提到“夫治未病者,见杆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主要是在强调即病防传的中药性,已患肝病虚证,为防止金晦肝木,则要在治肝病的同时,补土制水以助火制金。这才是“上工”的境界。这种精神也在文中多处体现出来了,如在治疗风湿兼气虚是的防已黄氏汤中,“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在肾病传心的乌头赤石脂丸证,心病传肺的百合地黄汤证,肺病传肝的“肝色青而反色白”,脾病传肾的干姜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36173/

推荐访问: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