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ppt]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来源:教育教学方案 时间:2018-06-28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方案】

篇一:[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扇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
  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m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2、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的例1和第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地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描述数据特点。
  教学难点:有联系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扇形统计图  圆规  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出示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议一议。
  出示例1的扇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
  出示讨论提纲:(1)圆代表(     );(2)扇形代表(     );(3)扇形的大小反映(      );(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   )。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算一算。
  出示信息: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
  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请算出,并填入表中。
  地形 山地 丘陵 平原 盆地 高原
  面积/万平方千米
  3、比一比。(练一练)
  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
  随机出示扇形统计图: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进行国情教育。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
  2、练习一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估计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大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认识?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板书:
  扇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部分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例2和第4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4题。教学目标:
  1. 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 能根据每种统计图的特点与统计的目的和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合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信息。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的信息。
  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通过复习三种统计图,让学生回顾条形、折线、扇形统计的特征。
  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你一眼就能看出什么?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统计图的知识——合理选择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初步理解
  出示例2
  引导学生观察例2中3个统计图,体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的特点和作用。
  提问:小宇为什么用了3个不同的统计图来进行统计?引发学生思考。
  统计图1要反应六一班阅读各种课外书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用扇形统计图的统计;统计图2不仅要反应六一班下半年每个月阅读课外书的数量,还要体现每个月阅读课外书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因此要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统计图3只要统计六一班学生平均每星期课外阅读的时间,所以用了条形统计图。
  进一步提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呢?(结合刚才的分析,巩固理解根据要统计的特点和统计图的特点两者结合来选择。)
  2、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例2下面的3个问题。
  全班汇报交流,并适时的总结。
  3、巩固应用
  出示第4页的练一练。
  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统计图,并说出分别要统计的内容和统计的特点。再一次的归纳总结出三种统计图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下面的4个问题。
  明确:统计图的选择可以不唯一,选择的关键是要根据我们想了解的内容和统计图各自的特征,作出适当选择,以达到清晰、直观地描述数据的目的。
  三、巩固新知
  做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先观察1、2两小题中统计表的内容和特征,再根据数据完成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观察和辅导)
  根据刚才的统计,分析下面的问题。
  四、全课小结
  1、你知道怎样选择统计图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五、布置作业
  做基础训练
  板书:
  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现数据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直观表现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第三课时  扇形统计图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巩固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2、 通过练习,学会合理的选择统计图。
  3、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    )统计图。
  2、如果只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要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统计图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价归纳。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下面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A.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含的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
  B.某校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表如下。
  看电视 打球 听音乐    看小说     其他
  人数    80       68     74        56    23
  C.小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年体检的身高记录如下。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身高/cm    125       129     135        140        150        153
  A用(    )统计图     B用(    )统计图     C用(    )统计图
  2、练习一第5题。
  王阿姨在一块蔬菜地里种植了4种不同的蔬菜,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布如右图。其中黄瓜的种植面积是80平方米,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品种 合计 黄瓜 韭菜 萝卜 番茄
  种植面积/平方米
  3、练习一第6题。
  出示题目
  先观察分析上面的两个统计图,理解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图的选择,接着算一算,画一画,完成下面的两个统计图。(体会扇形图和条形图既有不同,也有内在联系)
  提问:表示同一组数据的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从中各能获得哪些信息?
  4、练习一第7题。
  先确定课题和设计调查方案;接着开展调查,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然后分析数据,评价自己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最后拓宽研究课题,重新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新的统计活动。(如时间不够可作课外完成)
  5、 动手做。
  4人一组进行活动,每人轮流做6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和圆锥也是基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经常能够看到这些形状的物体。教学圆柱和圆锥,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圆柱和圆锥,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圆柱和圆锥,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机会,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  圆柱、圆锥的形状特点
  例2  圆柱的侧面积
  例3  圆柱的表面积
  例4  圆柱的体积
  例5  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0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圆柱和圆锥
  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1、多媒体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
  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
  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
  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解答疑惑。
  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先指名学生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现。师生及时共同进行评价)
  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课件随时演示,将茶筒的底面和侧面抽象出的圆柱立体图形
  板书:底面    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    1个曲面
  高    两底之间的距离
  3、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从学生拿来的圆柱中随便找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粗细,高决定圆柱的高矮
  谈话:哪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
  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
  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记下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测量结果。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
  使学生明确: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无数条。
  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高  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二)认识圆锥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锥形物体,观察圆锥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观察结果。
  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
  教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
  思考:圆锥有几条高?
  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学生合作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并指名上台演示。
  板书:底面     1个  圆形
  侧面     1个  曲面
  高      1条
  2、交流对圆锥的认识
  3、小组讨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5、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回顾新知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巩固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圆柱和圆锥
  观察—比较—归纳
  第二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的例2、第12页的例3和第1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4~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意义,正确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师生各备一易拉罐,并把上下面用彩纸包好,剪刀、胶水、圆规、白纸一张、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渗透思想
  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我想让它站起来,你有什么办法吗?
  小结:原来在一定条件下平面可以“化直为曲”。
  ⒉把这个圆柱形的纸筒打开后是什么形状?
  小结:同样地,在一定条件下曲面可以“化曲为直”。
  ⒊揭题:这节课将运用这个知识来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板: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
  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爱喝饮料,今天我们共同带来了一瓶椰子汁,看到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
  师引导:我们就来先来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商标纸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圆柱的侧面积)
  1、引导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商标纸的面积呢?
  ②全班交流: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再展平。
  ③小组合作探究: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听清要求:先独立剪开商标纸展开,再观察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接头处忽略不计。
  ④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指名上台拿着学具汇报,生。(师再追问:通过刚才同学的汇报,我们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呀?学生回答,师适时板书)
  ⑤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再次追问:为什么?(补充板书)
  ⑥小结:你们真不错,巧妙地运用化曲为直,探讨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①现在请你计算一下这罐椰子汁所用商标纸的面积(出示椰奶罐的底面周长约是  厘米,高约是  厘米)你是怎样算的?
  ②解决例2:
  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直接告诉你底面周长,例如怎么算?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指名一生板演,集体反馈。
  ③思考:要求一个圆柱的侧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④小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应用已知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然后求侧面积。
  (二)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①动手贴出圆柱表面积:拿着实物,光这样一个侧面能装饮料吗?还需加上(两个底面)我们把这个圆柱饮料罐各部分一一展开粘在纸上(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发现两种常见粘法)交流展示,最好这样放。
  看着圆柱展开图,让它在头脑中动起来(长方形的长等于…宽等于…)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想象出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指着图,由这些些部分组成了圆柱的表面积,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板书)
  ②动手画出圆柱表面展开图:下面我们要画圆柱的展开图,画前先算一算,学生算好后回答,师板书。
  要求画在书上的方格纸上,友情提醒:一要想要画出圆柱的哪几个面?二要注意每个方格纸边长厘米,根据算的数据合理布局。(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作评价)
  3、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例3中的圆柱表面积会算吗?
  独立做在书上,交流反馈: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出:解答时为清楚最好分步算出各部分面积。
  ②出示易拉罐的数据,图例:半径:2.5厘米,高:12厘米,求铁皮用料。
  ③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练习,巩固深化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圆柱体实物,你会根据实际算出它们要求的面积吗?
  1、教材第12页“练一练”(理解题意要求的是圆柱的哪部分面积后独立做)
  2、练习二第6题。(通过填表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三个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算法;整理侧面积、底面积与表面积之间的联系,使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思路更加清楚)
  四、全课总结,认识升华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4、5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1.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推荐
2.学前班数学教案下册
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六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教案
5.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6.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7.六年级下册匆匆教案
8.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教案
9.六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
10.中班数学下册按规律排序教案

篇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计划,欢迎来参考!
  一、数与代数
  1、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花生”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在这些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 第六单元“购物”。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好玩(分扣子和填数游戏)的实践活动,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 学会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应用题。
  2、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ww绿w色.l圃s中p小j学y教.c育o网m
  1、20以内退位减法。
  2、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全册教学建议: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语文是否完整,老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来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数学。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老师不要急于求成,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实践活动“小小运动会”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一个童话故事,在讲故事的进程中自然引入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运动会,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立了“问题银行”等栏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有的问题当时不能解决,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以后解决。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1.小学趣味数学主题教学计划
2.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4.北师第九册数学教学计划
5.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计划
6.7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7.大班的数学教学计划
8.中班的数学教学计划
9.2017数学教学计划
10.中专数学教学计划

篇三:[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分享了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对老师有帮助!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 ,数学乐园,认识钟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 程中 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 教学进度安排:
  单 元 教 学 内 容 课时
  1. 数一数 (1课时)
  2. 比一比 (2课时)
  3.位置   (2课时)
  4. 1——5的认识(3课时)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5. 认识图形(1课时)
  6. 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整理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1课时)
  7. 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 (2课时)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8.认识钟表(1课时)
  9. 认识钟表 (1课时)
  10. 9加几 (3课时)
  8、7、6加几 (4课时)
  5、4、3、2、加几 (3课时)
  11. 总复习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0716/

推荐访问:生活中的立体图形ppt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