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和讲解]论语十二章翻译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6-27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论语十二章翻译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加翻译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看看下面的论语十二章原文加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加翻译]相关文章:
1.屈原列传原文加翻译
2.论语的原文及翻译
3.王何必日利原文加翻译
4.九歌原文加翻译
5.与陈伯之书原文加翻译
6.岳起传原文加翻译
7.三峡原文加翻译
8.吴留村原文加翻译
9.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10.论语十六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翻译二:论语十二则原文和翻译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翻译三:论语第9篇原文及翻译

  各位同学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吗?我们看看下面论语第9篇原文及翻译,一起阅读吧!
  一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注释】
  罕:稀少,很少。
  与:赞同、肯定。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评析】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二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评析】
  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三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纯:丝绸,黑色的丝。
  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评析】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四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
  意:同臆,猜想、猜疑。
  必:必定。
  固:固执己见。
  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五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注释】
  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六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纵:让,使,不加限量。
  鄙事:卑贱的事情。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评析】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注释】
  牢: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试:用,被任用。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八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注释】
  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叩:叩问、询问。
  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评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九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注释】
  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十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注释】
  齐衰:音zī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瞽:音gǔ,盲。
  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评析】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十一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
  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弥:更加,越发。
  钻:钻研。
  瞻:音zhān,视、看。
  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十二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病间:病情减轻。
  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评析】
  儒家对于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对于死去的人,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有关规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对学生们按大夫之礼为他办理丧事,是为了恪守周礼的规定。
  十三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19607/

推荐访问:论语十二章翻译和讲解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