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士的作用]士的作用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6-15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士的作用一:最后一课阅读及答案

  都德《最后一课》的阅读理解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哽住( ) 诧异( ) 惩罚( ) 督学( )
  祈祷( ) 郝叟( ) 气氛( ) 干脆( )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散 帖 宁 强
  三、在括号中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⑵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四、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飘扬。
  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就这样算了吗?
  A.比喻拟人 反问 B.比喻比喻 反问 C.拟人拟人 设问 D.拟人比喻 设问
  五、阅读下面两段描写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答:A、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B、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
  ⑵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答:A、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B、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
  六、下面的几段语句采用了何种描写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E、环境描写 F、细节描写
  ⑴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
  ⑵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
  ⑶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⑷ 我本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
  七、填空题
  ⑴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国作家。
  ⑵ 《最后一课》的体裁是_______写于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主题。
  ⑶ 《最后一课》按________的顺序安排材料,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⑷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见。
  A、吵闹 B、寂静 C、喧闹
  ⑸ 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___________。
  A、安静 B、寂静 C、肃静
  ⑹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__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上课了。”
  A、温和 B、柔和 C、温柔
  八.分析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最后一课》阅读测试题
  (一)比较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段后问题。
  甲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乙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进了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他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好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智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我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甲段选自课文《最后一课》,作者是 __________ 。
  2、甲乙两段都以 ___________为背景,甲段的主题是 ______________ ,乙段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
  3、甲段写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新字帖都是“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圆体字,其目的是要从侧面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写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_______________ 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 ________________
  4、甲段将心理与 __________ 描写相结合,表现了小弗朗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段对老妇人身体状况的描写用了一个短语,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
  描写揭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乙段结尾是“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②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
  ③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大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④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⑤可是一点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1.课文中的“我”是小弗朗士这个幼稚贪玩的孩子,这是用 人称写的,这样写的作用是 。
  2.分别写出:描写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句子,并谈谈它们的作用。
  3.③、④、⑤段中所列举的这许多异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异常现象说明了什么?
  4.文中加点的“总”字突出了什么?
  5.文中加点的“偏”字,如果没有好吗?为什么?
  6.文中划横线处“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若换成“脸红心慌”好吗? 为什么?
  (三)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呀,”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2.两个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
  3.“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4.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
  5.韩麦尔“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6 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7.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8.“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都德《最后一课》的阅读理解题答案:
  三 1比喻 2 拟人
  四 B
  五 1 韩麦尔先生 肖像描写 2小弗郎士 心理描写
  六 B D C E
  七 2 短篇小说 1873年 爱国主义
  3 时间 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 韩麦尔先生 小弗郎士
  八 解释说明 ;递进;解释说明
  九(一) 2 战争 爱国 反战
  3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战争杀害了三个儿子;控诉
  4 细节;对普鲁士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和爱国情感的升华。
  5 瘦弱而多病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6 表现人们对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与理解,思索着战争带来的不幸。
  (二)1 第一;用小弗郎士的内心感受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产生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2自然环境的作用:烘托小弗郎士的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
  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写作背景
  3原因是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说明人们的心情沉重,热爱祖国。
  4 “总”突出了平时喧闹的一贯性。
  5 不好。“偏”突出了教室的异常安静,烘托出最后一课的严肃悲愤的氛围
  6不好。两个“多么”突出脸红心慌的程度。
  (三)1 高潮结局
  2 意味着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
  3 号声暗示了普鲁士对法国两省的占领,德语将替代法语。
  4 侧面描写句: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5 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和人格的伟大感染了我。
  6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他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7 用手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内心的极度悲愤,倾注了他热爱祖国,怨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8 最后一课结束,他将不能再教法语了,内心十分痛苦。

士的作用二:中国一百个常见的历史典故汇编


  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常见的历史典故吗,下面为你介绍一百个常见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
  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10、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11、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12、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14、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15、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16、鲁班发明锯子——类比思维、触发灵感、造福后世等。
  17、孙武操练女兵——严于律令、整军经武效果惊人等。
  18、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
  19、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
  20、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
  21、孙膑、庞涓斗智——气量之宽窄、智谋之高下等。
  22、孟尝君养士——重视人才、招贤纳士、一技之长皆有用等。
  2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突破传统、努力学习引进等。
  24、孟子母亲择邻而居——正确引导子女、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
  25、冯谖孟尝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留有后路等。
  26、庄子谈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规律、应刃解难等。
  27、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等。
  28、扁鹊见蔡桓公——病须早治、讳疾忌医、后患无穷等。
  29、苏秦悬梁刺股——立志自强、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30、田单以火牛阵攻燕——不屈不挠、智勇抗敌、创新开拓等。
  31、廉颇与蔺相如——大智大勇、改过从善、团结保国等。
  32、赵括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空谈误国、用人要看真本领等。
  33、毛遂自荐——敢于挺身而出、肯定自我、为国排忧等。
  34、甘罗十二为上卿——年轻有为、建功立业、破除资历辈分等。
  35、荆轲刺秦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冒险犯难报知己等。
  36、叶公好龙——言行脱节、自取其咎等。
  37、秦始皇焚书坑儒——扼杀文化、荼毒人才之不可取等。
  38、赵高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的可恶与仰人鼻息、投人所好的可鄙等。
  39、项羽、刘邦鸿门宴——滥施宽容、坐失良机、酿成后祸等。
  40、刘邦约法三章——严于纪律、立信安民方可成大业等。
  41、韩信受胯下之辱——胸怀远大、大勇若怯、不计一时得失等。
  42、萧何追韩信——珍视人才、敢于重用无名之辈等。
  43、张良与圯上老人——尊重老者、经受考验、终获厚待等。
  44、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专心致志、发奋读书等。
  45、司马迁撰《史记》——为了事业牺牲一切、孜孜不倦、奋斗不已等。
  46、苏武牧羊——忠于国家、保持气节、威武不能屈等。
  47、马援马革裹尸——立志报国、义无反顾、效命沙场等。
  48、班超出使西域——当仁不让、为国扬威、交流开拓等。
  49、董宣强项抗圣命——不媚上、不枉法、坚持原则、冒死抗争等。
  50、孔融让梨——谦逊礼让、克己待人、尊敬年长者等。
  51、曹孟德老骥伏枥——年高者壮心未已、理想永存、向往奋斗等。
  52、曹植七步成诗——不可同室相残以及奇才急智等。
  53、曹冲称象——少年英才、聪明过人以及独辟蹊径破难关等。
  54、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诚心实意招揽人才等。
  55、诸葛亮七擒孟获——服人以德、攻心为上等。
  56、刘禅乐不思蜀——丧失气节、得过且过、寄人篱下等。
  57、周处除“三害” ——为民除害、改恶从善、战胜自我等。
  58、祖逖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修身健体、严格要求和不忘收复故土等。
  59、王羲之临池学书——刻苦练功、勤学不倦、矢志求成等。
  60、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于清贫、不媚权贵、保持高尚情操等。
  61、范缜《神灭论》——保持真理、不畏诘难、勇敢创立新学说等。
  62、李春修赵州桥——微贱者的才智、古科技的昌盛等。
  63、隋炀帝亡国——骄奢淫逸、专横跋扈的恶果等。
  64、唐太宗重用魏征——大胆启用反对过自己的人、勇于纳谏等。

士的作用三:社工实践总结论文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恢复、改善和发展社会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工实践总结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工实践总结论文范文篇1
  一、社会工作是政府职能的延伸
  1947年联合国调查各国社会工作教育概况时,曾收到33个国家对社会工作所下的33个不同的定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的背景差异和对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解。中国当代社会研究中心主席田森认为,社会工作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助人,如何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科学。”[1]也有人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从19世纪60年代起,社会工作始终关注弱势群体,注重解决社会问题。这就决定了社会工作和政府职能具有相似之处。
  今天,社会工作已经发展成为以价值观和实践为基础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活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5月颁布了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首次被载入中国职业标准目录,其中对社工的职业定义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社会服务人员。所以这种专业活动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协调社会关系。
  政府的行政职能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职能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任务和要求的变化而变化,职能的内容及行使手法、管理方法也应随着形势、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不论政府职能如何变化,社会管理都是其中不可少的。在政府的社会管理无法深入的地方,社会工作就充当了社会自发的对政府职能的补充。我们要建立高效率的小政府,一些社会问题就更要在政府的引导下由社会自己解决。
  广东省深圳市社科院在2005年11月5日的市政协四届二次会上提交了“关于‘十一五’期间深圳市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建议深圳撤销街道办事处,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实体、中介组织和专业性社会工作机构。行政事项交回区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化职能就交给社区,而公益性服务工作则交给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承担。这个报告充分体现了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工作将成为政府职能的延伸。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基础
  社会工作的社会基础是契约社会。
  现代契约政府的理论源头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然法观念:修昔底德借伯里克利之口说,“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那些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2],这里所谓“法律本身”、“未写成文字”的“法律”实际上指的就是自然法。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把自然法和上帝等同起来。正如保罗所说,一切权力皆源自上帝。奥古斯丁神学的特点是上帝的“神法”,即自然法,与人为法的对抗。而阿奎那则认为,人类从上帝那里分有而来的神圣理性及其永恒之律,就是自然法。这样自然法必将与人的理性相统一。人类具有理性,能够自觉地接受上帝的指导与管辖,即能够认知自然法,因此也就具备了承担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的条件。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近代以来的自然法观念的先声。近代法学流派繁多,但是大都信奉理性的力量,着眼于个人或社会,强调权利和义务。约翰·洛克的观念基本上代表了近代自然法学说的主流观点:自然法以人类理性为基础,确认并保护人之自然权利,侵犯人之自然权利就意味着违反自然法,人人都具有阻止和制裁这种违反自然法之现象的正当权力,他们宣扬“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主张契约自由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自然法学派直接造成了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美国宪法、拿破仑法典、奥地利1811年民法典、德国1896年民法典和瑞士1907年民法典等。近现代契约政府就建立在对自然法的认识之上。
  18世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首先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概念,美国独立后,依照《社会契约论》思想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宪法。按照社会契约论,政府是人民为保障自己的自由权利,相互妥协让步,放弃自己的一部分权利,将其交给政府。所以个人的权利就是政府的义务。关注弱势群体,保护每个个体的生存权利,就理所应当成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工作才可能成为政府职能的延伸。
  卢梭坚定地认为,自由的人是共和国制度唯一基础。当政府掌握了人们让出的权利之后,我们必须保证政府不会滥用这种权利,不至于凌驾于人民之上,用人民主动献出的权力来实施暴政、剥夺人民其他的权利,这就是社会契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卢梭说:“国家的体制愈良好,则在公民的精神里,公共的事情也就愈重于私人的事情。”[3]卢梭还说,一旦有人针对国家大事说“这与我何干?”这个国家就可被认为是迷失了。因此只有自由的公民才是社会契约成立并且合法的前提。因为契约,人民变成了公民,自由公民不但要保护捍卫自己的权利,而且要必须对他人的权利负责,对社会负责。这种责任表现为对人权的捍卫。如果一个人侵犯他人的自由和权利,那么他就无法保障自己的自由和权利。不侵犯他人的自由和权利,这是消极意义上的对人权的捍卫。在积极的意义上,就是要限制政府的权力,采取主动的方式积极捍卫所有人的自由和权利。这样社会工作就有了伦理上的基础和价值依据。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正体现了对他人的自由和生存权力的捍卫。
  在基督教传统中,对人的热爱是出于对上帝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按照近代自然主义的观点,把理性、上帝和自然权利统一起来,那么无论是从基督教伦理的框架下的博爱观出发,还是从功利主义框架下的权利和义务出发,社会工作都体现了理性基础上的自然法则和公民的义务与责任。
  三、社会工作是市场化的伦理行为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成为一种职业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在社会高度分工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工作就不仅仅是伦理行为,而且也是市场行为。
  中国的王朝政府是一个伦理政府,政府的唯一代表,皇帝,充当着大家长的角色,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长官也在当地充当着家长的角色;社会行为发生在各个家族中间,而家庭和个人又由于各种亲属关系而同时隶属于不同的家族。比如某男既可以是A家族的儿孙,又可以是B家族的女婿,还可以由于哥哥的姻亲关系成为C家族的亲属。即使由于共同的境遇、共同的谋生手段或共同的经济往来而凸现出来的群体比如乞丐、挑夫或盐商等人,也首先属于某个家族,并自发地以类似家族的方式组成团体和帮会。由于伦理的含义在引进西方伦理学的概念后有所扩大,以家庭伦理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可以被称为伦常社会。
  中国古代并不存在独立的社会工作。大户或寺院也有类似社会工作的施舍活动,但是其本质,是单一的偶然救助。至于乡社等组织,也不过是互帮互助。在伦常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要对,并且主要对自己的家族成员负责。对弱势个体的帮助和社会公益事务都是在家族内部,以伦常方式进行的,所以不可能产生专门的社会工作。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家族对个人的伦理责任被国家对个人的伦理责任所取代,因此本质上,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仍然是一个伦常社会。政府承担了全部义务和责任。因此也不会产生专门的社工。
  在伦常社会里,每个个体都负有对家族或是集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不负责其他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在理论上,伦常社会里并不存在弱者,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都隶属于家族或是集体,因此都是一样的。正如一个家庭会尽量保证每个成员都会有饭吃有衣穿,而每个成员都要为这个家庭负起责任,而这种责任并不因为个体能力的差异有所变化,每个人只需要尽其所能,竭尽全力。个人与集体是绝对统一的。
  但是这只是一种理论状况。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并不像理论中一样可以轻易被忽略和消除。这种差异和冲突最终将导致特殊意志和一般意志的对立,并出现集体与众人的分离。
  市场经济体制假定了独立于政府的平等自由的个体。因为市场经济的运作首先承认了个人对财产支配权,其次认可了个人需要的交换和流通,最后以税收的方式明确了个人与政府间的权利和义务,而经济生活的有效运转又要求了个体之间的相互责任和义务。这样就具备了社会工作诞生的条件,伦理行为成为可以买卖的对象。社会工作也就应运而生了。
  只有在一个契约社会中,自由公民作为社会契约的基础,才具备对其他个体自由和权利的责任;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责任和义务才可以以分工的方式成为一种职业。所以社会工作是市场化的伦理行为。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1999-08-20
  [2]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4-130.
  [3]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124.
  社工实践总结论文范文篇2
  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交往方式多依据于自身的差序格局,在这张由差序格局交织的网中,人们更关注的是大大小小的人际关系圈,而非个人。每一个现实的人首先不是单独的个体,而往往是处于关系之中的存在。这种“关系中的存在”与社会工作所言的“人在环境中”的概念不同,后者虽然强调环境的互动与所处人群的影响,但它所关注的仍是个体自身的发展,并把个体自身的发展置于首位。而在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存在发展乃至于生存都是与周围一些个体密切相关的。
  杨中芳认为,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着重于通过个人成就来带动整个社会,使其成为一个更能培养个人成就的场所;而中国传统社会中“集体主义”下的个人观是着重由成员通过集体的努力来带动社会,从而使个人获益。
  西方社会理论的解释对象,无论是宏观的社会制度还是微观的个人行为,其背后都在一定程度上预设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着不同取向的差异,当蕴含了西方文化价值的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原则在中国运用时,我们若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指导,极有可能会遭遇中国传统观念的抵触,这多半会让一些社会工作者感到较难下手。
  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分析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源头可追溯到基督教义,其强调对弱者的爱护就是对上帝的尊敬,对弱者置之不理就是对上帝最大的损害。教义中告诫人们人本性中存在原罪,只要他能尊敬上帝,爱护芸芸众生原罪就可获得救赎。这能使信徒爱人如己。韦伯在《宗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向人们阐述宗教如何促使人们把勤劳奋斗、禁欲寡欢作为信仰,创造财富为上帝争得荣誉跻身其子民行列作为天职(Calling),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样基督教义以上帝名义在人们中营造平等、博爱、主动关怀帮助苦难之人,也确定了最初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的雏形。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将个体从教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赋予个体应有的价值、自由与尊严,反对宗教倡导的禁欲主义、出世主义。那时许多启蒙思想家宣扬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反对特权、集权和神权,为大众争取参政议政的权利,认为教会中所宣扬的“人人平等”只是口号、欺骗世人的抽象之物而已,现实中并未真正存在。通过人文主义派的斗争,社会工作又深受影响,开始把解决个人问题、满足个体需求上升到绝对高度。
  随着资产阶级的迅速发展,阶级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生活贫困,苦不堪言。此时少数人身体力行的社会工作在社会上最大多数苦难之人面前犹如杯水车薪,因此人们转而怀疑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早期批判主义敏锐地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本质,预言社会主义必将实现。其他古典社会学流派,如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论等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寻求社会秩序和整合,以为个体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由此可得出对个体的高度关注是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核心,这种理念能否适应中国的文化氛围,关键取决于两者能否相互调适。
  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专业社会工作从西方引进,若要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开花结果,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真正使社会工作本土化。为此,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其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相通之处。要想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必须充分开发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与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相融合,才能有健康而长久的发展。
  在多数学者的研究中,他们认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尽管三家的思想也存在分歧与争论,但他们亦是可以相互吸收、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与性格的。下面浅谈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构建的意义。
  (一)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许多学者一直强调的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实际上就是与儒家文化的关系。儒家给我们民族提供了一个人本主义的学术系统、人本主义的文化传统。对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工作者来说,不了解和深知儒家文化,就很难称之为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但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笔者认为其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比较契合的主要有:
  一是大同理想。《礼记·礼运·大同篇》中提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大同理想所追求的社会形态与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极为吻合的:老人福利(老有所终),就业服务(壮有所用),儿童福利(幼有所长),社会救助与残障福利(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同社会中的具体目标,正是现在社会工作所致力的,况且大同理想在中国有极为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是“礼”的思想。“礼”是儒家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孔子虽然不是一个社会学家,但他对社会秩序与规范的高度重视是非常值得社会工作者借鉴和学习的。一般认为,礼有两个涵义:社会制度和仪式。李泽厚提出礼当属周礼,一种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等;一种是上下级、尊卑长幼之间的严格秩序。不管如何解释,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礼”是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规范,社会若失去这个规范(礼崩乐坏),就会滋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动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就是修复和修补被破坏的社会秩序或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这一点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三是孝道观。儒家认为“士有百行,孝敬为先”,“治身莫先于孝”,非常注重和推崇孝道。孝道观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压力作用,它不但体现了亲情之爱,给老人以心理上的慰藉,同时它又维持了家庭稳定,解决了养老问题。尽管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家庭的变迁,家庭传统的养老功能衰退,家庭的承受能力和照顾功能减弱,社会养老和机构照顾很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但不可否认,在一定时期内传统的孝道观念和体制仍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还占主流。就是社会养老和机构照顾也仍然要重视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而不是把老人扔了就万事大吉。因此,社会工作依然要推崇孝的理念,尊重孝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四是人世观。《大学》中载“物格而后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不知曾经激励和引导着多少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去拼搏和奋斗。其人世的思想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人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有所成就;人应对社会和家庭承担责任;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社会工作的核心是人,而人是社会性的。因此,追求人与社会和家庭的和谐是儒家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一个契合点。
  (二)道家文化
  道家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自然主义的系统,把人本主义传统和自然主义传统结合起来。提倡“自然与人,天道与人道相通、相类和统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虽然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理想境界,但却提出了政治和谐的理想。另外庄子认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万事万物虽然在表面上千差万别,但从它们的根源看,都是基于同一个“道”,又归于同一个“道”,并没有什么根本差异,所以“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既然人与天地万物之间都没有真正的差异等级,那么人类社会自身中的尊卑贵贱又何足挂齿!人人平等,甘苦与共。而今天我们国家提倡建设和谐社会,正是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实现和谐社会是社会工作者的终极目标,对于中国社会工作者来说,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念放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的框架中来考虑,是十分必要和有现实意义的。
  (三)佛教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互补,其中的释就是佛教。佛教是一种宗教,而前面所讲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则是一种人文。佛教本起源于印度,在东汉时期传人中国,对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佛教认为功名利禄只是镜花水月、烟花泡影,人们如能淡泊功名利禄,也就减少了社会生活中为功名利禄而进行的勾心斗角和相互倾轧,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自然大有裨益。同时佛教提供了一个解脱主义的传统。我们经常探讨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来确定自己的理想,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其中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很多烦恼和痛苦,而佛教的解脱主义理念,就是解脱烦恼、痛苦和生死问题,这正好适应中国人的需要。社会工作价值观中关于宽容、接纳的理念,说的就是要求人要善于保持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态,能够容忍和接纳诸多困难和痛苦之事,甚至于死。另外佛教主张互助互爱、众生平等的理念。
  佛教认为父子、夫妇、主仆等甚至于众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扫地不伤蟠蚁命”对缕蚁尚且留一命,更何况是人呢?它要求大家要相互尊重,自由对待,不要相互残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教生命至上的思想,高举以生为本的旗帜,把个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把尊重、保护、优化生命作为道德的核心价值。平等的理念是社会工作最重要的价值观,只有秉承平等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因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一般主要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群体、精神康复群体、吸毒群体、艾滋病群体、低保户群体等,社会工作者没有平等的价值观,就不会去接触这些群体,甚至是鄙视这些群体,更谈不上去尊重和帮助他们。如坟川地震中产生了大量的难民,即弱势群体,需要大家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地震的阴影,重建家园,迎接光明美好的明天。这不仅是每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甚至是世界人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三、中西价值观传统的比较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示
  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曾指出:“本土化”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是外来的东西进人另一种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本土和本土性的组合。“本土”是由外而内的动作,是本土化的前提,而“本土性”是“本土化”的结果。社会工作是一种源于西方文化传统、基于西方社会基础之上的专业,当被引进到异文化且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时,必须经历同土生土长的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可能适应中国社会需要并发挥功能的过程,而中国作为主体具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决定选择什么、接受什么、是否准予其融合到本国文化等的主动权,而外来东西处于被接受、被选择的被动地位,有配合、支持主体推动其完成本土化的义务。
  西方的价值观中受科学主义支配的理性思维占主导地位。若用韦伯的行动类型将中西文化行为分类,则中国更偏重情感型和传统型,而西方则更多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行为。中西价值观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不同,面临的情况问题不同,也就不能任意将西方社会工作模式和理论随意运用于中国。无绝对好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而只有适合一国国情环境与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儒释道文化以及其它传统礼俗的影响仍在,同时我国也面临来自现代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等内在因素的冲击,各种问题矛盾日益凸现。产生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理论,又不完全适应中国的社会形势,因此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传统与现代相遇的情景下,个体将如何作为,享有社会问题医生之美誉的社会工作又将何去何从,这是时代发展对社会工作的巨大挑战。
[社工实践总结论文]相关文章:
1.综合实践课程论文
2.综合实践结题论文
3.对毕业论文的总结
4.小学综合实践论文
5.综合实践课的相关论文
6.综合实践的论文
7.论文总结部分怎么写
8.论文的总结一般都写啥
9.毕业论文总结3篇
10.中华传统美德论文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01284/

推荐访问:杯士的作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