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炼字题]诗歌鉴赏题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5-29 11:24:53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诗歌鉴赏题篇1: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训练含答案

  (一)
  黄河 罗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5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6分)
  
  (二)
  水边偶题 罗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
  (三)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4分)
  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四)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7.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
  8.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6分)
  (五)
  念奴娇梅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h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h: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9.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10.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
  (六)
  阮郎归 梅词 苏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1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七)
  孤雁儿世人作梅诗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
  13.上篇“沈香断续玉炉寒”中的“玉炉”因何而“寒”?“寒”字有何深意?(4分)
  14.“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八)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15.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16.“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5分)①弯曲、浑浊(不清)(1分)②黄河之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不清澈,它从源头起就浑浊。(2分)③黄河之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2分)(意思对即可)
  2.(6分)①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黑暗。(2分)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1分)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黑暗与虚伪;(1分)②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3.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2分)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3分)
  4.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4分)
  作用: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2分)
  5.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每点2分)
  6.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2分)
  7.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共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以上给3分)
  8.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在溪边住下,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手法1分,分析2分)作者借景抒情,将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手法1分,分析2分)
  【生查子独游西岩鉴赏】
  古代纪游诗词中,标“独游”的为数不多。独游者,意味着寂寞无伴,且又往往郁闷在胸。辛弃疾就是这样。淳熙八年(1181)冬,他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纪游之作。
  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就是词人想像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苏轼诗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越州张中舍寿乐堂》)看来,巍巍青山绝不同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市侩之辈。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也总是被写得气象不凡、通达人情的。比如他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可见,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寒。作者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关怀的。
  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人在山中,见不到地平线上升起的明月;当月露山头,已是高悬中天了。这两句写出了山中望月的特点。那一轮素月,是悄悄爬上山头,关切地探望可敬的词人呢,还是高高地亮起一盏天灯,遍洒银辉,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种令人沉醉的意境,给词人带来不尽的遐想?
  结尾两句,由抬头望空中明月到低头见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处”进入溪水中来了。词人身只影单,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陪,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情!“夜夜”句还表明,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呢。从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
  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曲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
  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当作者罢官之际,被“严寒”所逼之时,得到敬重的,只有它们

诗歌鉴赏题篇2:诗歌鉴赏题目附答案解析

  新考纲原创诗歌鉴赏题6首(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请回答1、2两题(11分)。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 “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
  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E.“雕盘处”,“ 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2.这首诗感情感情丰富,说出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 “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 “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 “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浣溪沙新年夜坐
  万树清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B. “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
  C. “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D. 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E.“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作者身处外乡,但仍能忍受。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6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史惟圆
  清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 “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 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 “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衷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2.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九曲棹歌(其二)
  朱熹 宋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①。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注]①一曲溪之北见第一峰

诗歌鉴赏题篇3: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

  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默认分类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61790/

推荐访问:诗歌鉴赏炼字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