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想象的翅膀ppt]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浅谈想象式阅读教学

来源:想象作文 时间:2018-05-05 09:00:00 阅读:

【www.bbjkw.net--想象作文】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     

我们知道:画家借助于线条和色彩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音乐家凭借节奏和旋律来谱写抑扬顿挫的乐章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而文学家则以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这种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作用于感官角度来讲,表面上它没有绘画的直观性和音乐的直感性,但它内隐着由线条与色彩所带来的绘画的有形性和由节奏与旋律所带来的音乐的有声性。

从心里学角度讲,枯燥的抽象的即不能直接诉诸于感官的东西不易被人识记,反之亦然。而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任务,这种有形性和有声性恰恰隐藏在语言符号的背后,这就给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所传递信息的过程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那么如何把内隐在文学作品中的“形”与“声”挖掘出来,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想象式阅读教学则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想象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立足于“想象”一词。作为“想象”一词的含义,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辞典第1376页解释为:“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再造性想象”。此外,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们称之为“创造性想象”。并且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典P313注释②把它解释为“景象”,即指“图画景物”,并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例。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再造性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其共同之处就是在“想”的基础上产生图画。不过,“再造性想象”所产生的画面是客观地把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创造性想象”则是在“再造性想象”的基础上,结合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情趣,文学修养等经过主观加工而创造出的新图画。

我们可以从《祝福》里的祥林嫂向土地庙捐了门槛后安然参加祭祖仪式时,却遭到四婶断然拒绝后神态变化的情况来分析。请看祥林嫂的神态变化:“祥林嫂刹那间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了”。当读者阅读完这段文字后,祥林嫂委顿的形象便呈现出来:灰黑色的脸上镶嵌着一双凹陷的眼睛------这便是“再造性想象”。它忠实于文字所诉之的原像,而读者在这一文字的基础上再进行艺术加工--眼睛是如何凹陷与无神;脸色是如何灰暗与消瘦;精神是如何的不济。这便是创造性想象。它直接导致的艺术效果便是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祥林嫂”。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且是一种以话语为媒介的意识形态,这就意味着它必须依靠人的等活动。想象式阅读教学便是建筑在听、说、读、写等活动的基础上的“想象”,其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  再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        写、说         

(原始文本)           (原象)             (新象)    (创造文本)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原始文本即文字1,然后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性想象”,在大脑里产生“原象”即图画1,进而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知识、阅历等主观因素进行“创造性想象”,在大脑里产生“新像”即图画2。最后把“新像”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下来或说出来,于是便产生了创造文本,也就是文本2。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或摇头晃脑、或念念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原始文本,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我们结合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分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之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映入眼帘,挥之不去,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图画1。这就是“再造性想象”的初始阶段。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 藤想  象 (枯);树  想  象  (老);马 想  象(瘦);道想  象(古)……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学生的大脑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1,也就是“原象”。接着,三吟三品,进入创造性想象阶段,景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达到物我两忘。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原像”添枝加叶,充实丰满,补充与此相关的画面,即由白描的“原像”上升到工笔的“新像”。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底蕴感悟不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得“新象”。从品物境到品情境到品意境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再造性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大脑中经过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图画2即“新象”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2。这样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从而通过想与写糅合在一起并落到实处。

总上所述,想象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借助于二次想象即“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使原始文本上升到创造性文本的过程。

(一)这一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语文教师不单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想象式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二)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其应用过程来看,它涉及到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通过“想象”这一环节把四者结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的过程,使学生有步骤有层次的受到了训练。

想象式阅读教学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个性为主导,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贯穿始终的主线,极大的成功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果说阅读教学激活了沉闷的语文教坛的话,那么想象式阅读教学则为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从基本的“静”的阅读层面上把阅读教学推向了一种“动”的境地,无疑对求知的主体――学生来说,受益匪浅。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4828/

推荐访问:插上想象的翅膀ppt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