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审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阅读答案

来源:叙事作文 时间:2019-04-26 20:30:05 阅读:

【www.bbjkw.net--叙事作文】

下面是www.39394.com烟花美文网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阅读答案

  第一篇:《中国审美文化课答案》

  第一章

  1、谈谈你对“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文明: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文化:文明的表现形式;生活方式;社会存在

  2、你对“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首先我赞成这种观点。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艺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历史地位 “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

  人类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形式:1、哲学;2、宗教;3、审美;艺术。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宗教面临危机,艺术这种文化形式便需要自觉承担起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艺术将引领新的风尚和创造不朽的文明。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孤独、寂寞、烦恼,文明社会的疾患,追求物质满足,也需要精神慰藉和审美的“终极关怀”

  3、你认为彩陶中的鱼、蛙、鸟纹饰蕴含的审美意味是什么?

  蛙纹彩陶瓮、图案鲜明、色彩热烈,烘托着红火的饮食生活鱼纹彩陶盆,普遍流行的文化母题,有更多的图案化、符号化意味,寄托某种心愿或意念。蛋、卵与生殖崇拜。看似稚拙的鱼、蛙、鸟成为当时最具有魅力的审美意象

  4、母系氏族社会的偶像崇拜是什么?

  斧头氏族首领权利的象征,以鸟为图腾氏族合并以鱼为图腾氏族,鹰鼎出土于一老年妇女墓中,可能是母系氏族首领。

  5、显示父权和男性崇拜的审美文化遗物有那些?

  玉器,玉龙。

  6、谈谈我国进入父系时代之后,神话传说的题材和内容。

  父系时代,力量和勇敢成了讴歌的主要题材。顶天立地的英雄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心偶像。如夸父逐日彰显了男子伟岸的身躯,巨大的体魄,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更能体现其时代的精神——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造就了一连串的战争 和杀戮有瓜葛的大神,皇帝,炎帝,蚩尤,刑天,以治水著称的大禹

  第二章

  7、传说中夏代最著名的器雕是什么?在它身上可见什么新的文化特征? 鼎。“远方图物”与九州归一。说明王权的集中。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 青铜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时候极为普遍的烹饪器,其后实用意义逐渐减弱,成为权势的象征物。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8、甲骨文表现了什么审美文化特征?

  “线的艺术”的萌芽。甲骨文直线、横线居多,间以斜曲之线,同时,刀刻线条大多纤细、劲俏,起笔落笔尖头尖尾,人称“尖头篆”。“瘦劲有力,清奇秀逸”的笔线风致。2,从字体结构来看。多随物赋形,大小参次差,长短不一,宽窄随意,疏密兼有。天然具有均衡、对称、协调等合乎美的规律的造型特点,给人以随意、错落而又扑拙、平稳的视觉感受。3,章法 随兆刻画,章法布局也不规则,文字多下行,左转右转随兆而定,横不成行,竖已有列,却又因字体的有大有小和行列的有直有弯而显得自由自在。

  甲骨文稚拙、有力、随意、错落,仿佛把先人们草创文明时的那种拙而有力的精神融了进去,其中的探索意味、稚拙之美,不可替代。

  9、青铜饕餮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美,正是以这种以丑为美,以狰狞,贪婪,凶狠,,丑陋为审美特征。怒目狰狞,令人恐怖的人面兽头像,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之感,呲牙咧嘴,头上长角的形状,既给人以凶残丑陋的感觉,同时也使人感受到这种刻镂在沉重厚实的青铜鼎上的饕餮,其纹饰狞厉而神秘,具有一种难言的深沉的力量,给人一种雄沉而又神秘之感,这正是一种雄浑之美

  10、为什么殷商崇尚饕餮的狞厉之美?

  这种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多的血与火的野蛮时代所积聚的巨大力量的象征符号,也只有把它放到殷商特有的神秘而崇力的文化中,我们才能发现它之美的根源所在。

  殷商时代已经进入奴隶社会,青铜器作为低位与权势的象征自然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此青铜纹饰只会表现他们的精神意志和情趣意味。各种饕餮纹样都在突出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他们重视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之美,恰到 的表达了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狞厉之美中有一种深沉的历史力量

  纹样

  11、“羊人为美”所揭示的殷商审美文化现象是什么

  第三章

  1、周代青铜器纹饰较之商器有什么变化?由此折射出怎样的审美文化?

  周代器物艺术崇文尚实

  1、铭文的增加.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铜簋。装饰繁缛、神秘,几乎看不出与商器区别,但内壁铭文显著增加。记录了武王伐纣等军事,还还有其他大事。

  食器器多于酒器,更重视铭文,预示迥然不同于殷商神秘主义的理性、典雅、崇文尚实的器物世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阅读答案

  2、素雅与繁富。纹饰抽象化为窃曲纹、波曲纹、重环纹,鳞纹、瓦棱纹等几何纹饰,圆曲柔和、规则优雅,体现周人礼乐精神。

  铭文渐趋繁富恢弘。几乎都有铭文,字数一再增加。

  3、金文的线条、字块和字幅。造字更加规范,大多省去甲骨文原始图画成分,字形较为统一:脱离“画”的桎梏,向线形艺术靠拢。

  书体格调:《大盂鼎》:尚有字呈两头尖柳叶形态,多数方圆并用,总体结构严谨,体态厚重,注意到了文字布局排列,呈现出由古朴刚健向圆柔平和过渡形态。

  2、《周易》是一部什么书?谈谈其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易讲述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和之美,变化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对中国古代的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易字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整个世界是阴阳两种力量的互相作用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阴阳互动、对流。阴阳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阴阳,也就是事物的两面性。包括阴阳互依、阴阳互立、阴阳互变、阴阳根、阴阳统一。

  12、《诗经》的审美文化特征是什么

  1,现实人生。祭祀诗体现周人尚德崇文精神,现实生活写照。

  “二雅”为典礼乐歌和公卿列士“献诗” 。

  “国风” 细腻人生感受,男女情爱诗篇:“爱而不见,搔首踯躅”等等。

  2,言志”和比兴手法

  主观感受、心情、心理占更大篇幅。手法俯拾即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有意义、情绪、气氛的关联,

  3和之美 。景、心物相互生发,含蕴醇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第四章

  13、儒家、道家审美理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一)儒家:情理中和A、孔子:1、人生理想是一种审美境界。2、乐为最高层次。3、强调“乐”的中和之美。4、第一次正面谈到了美与善的关系。5、文质关系

  B、孟子:孟子极大地发展了孔子“好之”“乐之”的审美境界,强调了儒家道德自觉的人格风范,从而建立了以高扬人格美为其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 1、强调道德自觉,期望人们就像喜欢美味、美色、美声那样“好理”“悦义”;2、“充实之谓美”

  C、荀子1、性本恶;2、“欲”与“礼”、情与理的互动关系。

  D、乐记:1、“声音之道与政通”; 2、音乐媒介同主体情感之间,存在着某种“以类相动”的情况;3、礼乐文化中“礼”和“乐”的互动关系、对礼乐之“乐”的特殊功用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总结 ;

  (二)道家美学:与道合一

  与儒家一样,道家也是基于对乱世的忧虑,提出自己的济世之方的;不同的是,他们由对文明社会的失望,导向对连同周代礼乐在内的一切社会政治伦理的怀疑和否定,从而把视野投向自然无为、朴素恬淡的人生境界,形成了以崇尚自然、“与道合一”为其特征的哲学体系和美学理想。

  A、老子:1、道:宇宙世界万事万物得以生成、运行、变化的终极原因、冥冥力量、铁的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社会政治的理想也是顺应“道”的法则,回归自然,抛弃刻意的追求和奢望,更远离争夺和战争。 3、道美同一。4、提出了许多艺术命题:

  • B、庄子。鲜明的不与“昏上乱相”合作的姿态,以崇尚老子之“道”、 以

  非儒黜墨的道家身份,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立足于世的。 1、

  推崇道。(与老子同)2、哲学与美学的同一。(与老子不同)3、活得适意、逍遥、自由,是庄子生命哲学的终极目的追求:物我两忘、与道合一。4、审美理想:庄子崇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无为之美,更崇尚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到的不刻意为之而“众美从之”的境界;5、贵精神、重内容的审美倾向:

  13、 进入战国,乐舞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此可见审美文化有什么变化?

  音乐歌舞、工艺美术等趋向俗化和艺术化。

  1、 雅乐失落, 新乐崛起

  14,《离骚》审美风格是什么?

  诗人灵魂的压抑与飞升。《离骚》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在 (1)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呈现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在美政政治理想,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悲壮的无悔的献身精神,充分显示了诗人无比崇高的人格美和光照日月的形象美。

  (2)由于诗人自觉承担悲剧命运而形成的慷慨激昂的悲创美;屈原对自己坚持斗争的悲剧后果有着清醒的估计和预知,但他仍然作了“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抉择。为此,他承受了超出想象的人生痛苦和悲剧,甚至最终以自沉结束生命。但洋溢在《离骚》的感情既不是绝望的悲观,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哀,而是“伏清白以死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悲怆美,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壮美。

  (3)由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建构的奇丽美:《离骚》中的三个艺术世界,即炫神夺目的神话世界、活跃这无数先贤圣哲的往古世界和芳馨四溢、绚丽多姿的香草美人世界,它们各呈奇观,共同建构了《离骚》艺术世界的奇丽美,强烈的唤起读者一种超尘绝世,璀璨四射,目不暇接的审美体验。

  第五章

  15秦始皇陵兵马俑有那些审美特征?霍去病墓前石雕的壮美风格表现在那里?

  陶佣造型高大硕伟、勇武逼人。一般1.8米,将军佣1.96米,马约1.7米。“大美”气象是审美文化最突出特征 。昭示人们渴望向外开拓、探寻进取、占有万物、征服世界的伟大信念和高远情怀;显现为一种高大、宏大、博大、壮大的文化气魄和审美景象

  西汉纪念性雕塑为代表:霍去病墓石雕群像。体积巨大,环境宏阔;因势象形,朴拙粗犷;神态各异,富于动感和力量。“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16,怎样认识汉大赋的“夸饰”和“藻饰”这两个基本特点?

  “夸饰”和“藻饰” :夸大、夸张、夸耀的手法,文采华丽的语辞,增加、强化事物形貌的特征和美

  散体大赋是文学代表,鲜明体现进取、拓展、认知、占有、征服、创造的主流文化精神,体现感性、外向、宏阔、繁复、豪迈、雄奇、巨丽的大美文化理想。

  对于赋来说主要是指描写物象和文辞的华美,表现为堆砌辞藻、铺陈夸饰、安排偶句、讲求声韵等。汉大赋具有形式华丽淫靡的特点。这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文章之士刻意为文的产物。司马相如认为:赋的形式要华美。讲辞藻,讲文采对偶齐整,铺采 文,无不用其极。

  司马相如乃是刻意追求华丽。扬雄写赋,追求辞藻的华美。因为辞赋刻意追求辞藻的华美,

  17,《淮南子》所呼唤的理想人格“大丈夫”具有什么时代精神

  以“大”为美的观念,呼唤 “大丈夫”型理想人格

  《淮南子》尊崇 “大道”,旨在树立以此“大道”为目标,奋力征服外部世界,全面拥有现实生活的“人”,时代性“大美”人格——“大丈夫”

  第六章

  18中国古代的孝道观点与墓葬艺术的发展有什么联系?

  18,如何理解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审美特点?

  现存乐府歌辞多为东汉作品。其特点,班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个特点:

  1,的情节性、故事性。常第一人称自述,谢榛《四溟诗话》:

  2.场景化 如《十五从军征》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阅读答案

  3,戏剧性 情节跌宕曲折,动荡紧张,展现性格;塑造形象,表达主题。

  3劝喻性。审美旨趣劝人喻世。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阅读答案

  19,《毛诗序》中有那些重要的美学思想?

  《毛诗序》诗有认知功能。移风易俗、伦理教化。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着重政治伦理,则是《毛诗序》美学思想的核心,它认为艺术是伦理情志的表现,强调对社会伦理的感发和教化,以求善为艺术的最终目的。整个的《毛诗序》我把它定位中国儒家美学的纲领是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风教,一个是言志,一个是比兴。我认为这三个词构成了整个中国儒家美学的体系。

  第七章

  20魏晋士人是如何追求自我、性情、人性的率真自然的?

  16、 怎样理解“清谈”的旨归是对主体精神境界的追求?

  17、 魏晋士人是怎样讲究容止之美的?

  第八章

  第九章,

  22所谓宫体诗是指什么?历史上是怎样评价它的? 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评价:宫体诗的形成实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历来对宫体诗的评价,批评多以为其中有不少以写妇女生活及体态为内容,其实宫体诗内

  第二篇:《中国审美文化史作业答案(网络公选课13-14年)》

  第三篇:《内蒙古赤峰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7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钟。

  第1卷(阅读题 共76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是要求文艺作品服从于道德伦理政治,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直到唐代中叶,都持有相似的观点。白居易更是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禅宗的兴起,打破了这个格局。由于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而中唐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们,不再想对人世作进取征服,而只想享受心灵的安适,便纷纷投向禅宗,于是,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形成了一个新的审美趋向。

  苏轼便是这个审美趋向的典型人物。他身为北宋文坛的泰斗,却从未有过如韩愈那种‚好为人师‛的不可一世;在艺术上,则用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不似孤峭,也非沉郁的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思想基础,依然是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大千世界不过是心的外化物,重要的不是焚香礼佛、坐禅念经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向内心的探索。苏轼将这种理论用之于文学,便出现了‚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说法。所以,苏轼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种风格的另一体现,是苏轼将‚平淡‛解释为是‚绚烂之极也‛,而这种平淡,还应该包含‚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丰富内涵。他的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说明了这种审美趣味,一是写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岂非说明最美的审美对象,正是姿态横生的自然存在?另一首是写李花,‚不得梨英软,应惭梅萼红。西园有千叶,淡伫更纤秾‛。在东坡先生的眼中,纯白的李花虽然没有其他花卉的绚丽色彩,却是更强烈、更浓烈地传递出春天的信息。这不正是平淡为绚烂之极的生动写照吗?曹雪芹先生就在《红楼梦》中让他笔下的人物,写出了‚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的绝妙好辞。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304477/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 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中国审美文化史答案 审美苦旅阅读答案 建筑审美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建筑审美特征 中国画的审美观点 谈审美移情阅读答案 广告审美与传统审美 传统建筑的审美 中国人的审美 中国审美哲学 中国声乐的审美 中国审美变化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类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