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始祖图片]五台徐氏始祖才甫公迁晋缘由之考略

来源:日记作文 时间:2019-02-19 16:09:32 阅读:

【www.bbjkw.net--日记作文】

五台徐氏始祖才甫公迁晋缘由之考略

  徐才甫,又名峻德,小名红。明朝初年人。

  据徐绎孔康熙三十五年《创修徐氏宗祠谱序》记载:“徐氏东海伯益之苗裔,袭封为姓,未详何代宗派徙居马邑。逮洪武定鼎……。”另据徐继畬在《本支总叙》云:“吾宗故马邑人,或云北宋时远祖自浙迁马邑,旧谱未载,不得其详。”五台徐氏十七世孙耘田在光绪三十年续修家谱时记载:“马邑徐氏宗谱吾家有至传抄者以至五台,其原序云:徐氏祖居南京应天府句容县东发峪狭北里人。洪武四年充山西已革太原府中护卫中右所安插,宣德二年四月内奉敕连家眷起调大同府后卫所安插,宣德九年正月内设立马邑县所隶之十百户顺里九甲……峻德见于尧典,其时尚未讲性,而峻德即性,孟子以才为性,才甫与峻德合,马邑之峻德即五台之才甫。”又据《马邑徐氏宗谱序》记载,才甫公祖居应天府句容县东发峪狭北里。洪武四年充山西已革太原府中护卫中右所安插,宣德二年四月内奉敕连家眷起调大同府后卫所安插,宣德九年正月内设立马邑县所隶之十百户顺里九甲…… 种种家谱记载可证明我族先祖确实是在马邑居住过的,那么我们祖先是怎样来的马邑。本文就以马邑这一重要的集散地为开始,从其地至其移民迁徙、戊边屯垦开始逐步探讨,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查考中难免遗漏,如有不周之处,还请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

  马邑——神马之城

  天降神马

  从百度百科所查记载:马邑乃养马之城邑。秦三十二年蒙恬北击匈奴,在此地筑城养马。关于筑城,《搜神记》记中有一段神话记载:“秦时,筑城于武州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焉。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塌。遂名马邑。”

  唐朝置马邑县在今朔州县东北。清朝嘉庆时废除。又隋唐马邑郡即朔州,治善阳,即今朔县。历来就是北方赫赫有名的边塞重镇。千百年来,人们只要提到朔州,毫无疑问都会相提并论到马邑,甚至在不少故老眼里,马邑就是朔州的一个文化代名。随手翻开唐太宗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其中一句是:“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能够进入一代帝王李世民的诗文中,马邑可谓不同凡响。

  太原、大同--九边重镇: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明初及后期的九边重镇。公元1368年明朝建国,以后一百来年,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明代的严重边患。明朝政府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分别是辽东(今辽宁辽阳)、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延绥四镇;不久又设立宁夏、甘肃(在张掖)、蓟州(今天津市蓟县)三镇、镇守为武职大臣,提督则是文职大臣;又以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巡统奴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奴固原,也称为太原、固原二镇,这九镇统称为“九边”。史称"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其中大同镇:总兵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口台(今山西天镇县东北),西至鸦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村东山),全长330多公里。太原镇:总兵初驻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县),后移驻宁武所(今山西宁武县)。管辖的长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县旧县城)的黄河岸边,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至太行山岭之真保镇长城,全长800多公里。因该镇在大同、宣府两镇长城的内侧(南边),故又称为内长城,而偏头、宁武、雁门三关也就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在东边的蓟州镇与真保镇的居庸、紫荆、倒马三关就为“内三关”。朔州马邑即处于太原、大同镇之间,历史记载各朝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边防之要塞。

  小时候看小人书,就有朱元璋、徐达等人物打仗,还有应天府、太原镇等,人名、地名都很吸引人,但那个时候懵懵懂懂,也说不清楚,有时只看图、不看字。听老人们讲故事也只是出于一时好奇,并不知道那都意味着什么。直到长大后学习历史才知道具体情由,才知道历史之艰辛。

  明朝初期,徐达奉命挥师北上,在边防前线清扫元残势力,并到处征集军民以戊边防,就这样,延边还是不断受到侵扰。

  为除忧患--漠北移民

  元朝残余势力想恢复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袭扰大同、朔州、岢岚、忻州等地。代州芦芽山地区的残部势力也利用地形之险要,时常四处掠夺附近居民财物。这内外两股势力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明朝在北方地区的统治,明朝政府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当务之急就是如何能尽快扫除元残存势力对明朝的威胁。为了达到斩草除根的目的,朱元璋一面命令徐达等部调集大军用武力解决,一面集思广益,想出把关外居民移居内地的办法(空边政策),做为解决关外忧患的重要手段。于是令徐达等到大同、朔州等地,将附近边民迁居内地。徐达让手下元降军佥在朔州等处召集旧部,故元卒1360余人,家属3460余人,俾之编伍,将这些士卒及家属按照军队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迁移。历史上把这一情形的移民称为“漠北移民”。

  洪武元年,平滦府归明后,改名为永平府,因连年战争,这里人烟稀少,土地荒废。在洪武元年开始到洪武四年,徐达上凑朝廷,命都指挥使潘敬等指挥大约几十万人迁徙安置于燕山以南永平一带的平原旷野,散处卫所。有的迁往南京充实,集中安顿,除隶军籍外,其余占籍为民,等同于一般汉民,就地安顿下来。这就是明朝第一次大移民。并且是当兵的就给粮,是平民百姓就给田以耕。这样才能利用高山险隘做屏障,避免元残余势力侵扰。

  “漠北移民”的主要对象一个是蒙古归降的军民部众,一个是地处北边疆域的百姓,移民除留部分在附近卫所垦荒,其余大部分都聚集于朔州马邑县烟墩村圪针沟,把这里作为移民分遣站之一,向内地迁移。据记载,迁往北平府的大约27万人,迁往其它府的大约14万人。开始时是内地居民自愿迁移,后来逐步以武力强制迁移塞外居民,在移民过程中,官府还给发放川资凭照,再派兵押解,要是有不愿意远离家乡的,军士可用“械系”、“杖击”等武力逼迫上路,而且法令明文规定:“迁民不得逃离,逃离者发边充军。” 漠北移民的迁入地主要有北平、南京、雁门关以南的忻州地区。

  清乡移民--广置卫所

  朝廷采取把边疆居民大批迁往内地实行清乡移民,以空出边疆。这其实是把双刃剑,在切断敌人补给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给养带来了困难。(据《忻县志》记载,由于连年混战,加上元末瘟疫传染,境内十室九空,几无人烟。于是“县主奉令到朔州马邑县领取移民来忻落户”。现在忻州很多村庄姓氏都自称来自马邑,迁入时间大多是明初或洪武。)为此,明廷采取亦战亦和的政策,在边塞移民大批前往内地置屯垦荒的同时,实行募属移民,从而以达到军民垦荒,筑城戊边,军管民屯的效果。并同时不断撤州县而广置卫所,增设军屯,向边防要塞实施以军屯为目的的军事移民,然而大同一带素称“苦寒之地”,且塞外、大同周边民众大量被强行内迁,因此必须迁来大批人口方可施行。朱元璋又命令冯胜、傅有德在山西南部各地大量征兵。明朝前期本籍军户一般不在本地卫所从军,或是从征而来,或是征集而至,或是投降的元兵编制。为保证军兵财产家属安全,将其家属也移来,实行置卫御蒙,实行卫所制。明代实行军户世袭制,屯戊必须携带妻子、父母、余丁等家属,一同耕种,以资军用,一旦编入卫所,便世代不能脱离军籍,人口在民册上不予登记,除部分家谱记载外,很难找到他们的原籍和调防后的踪迹。他们另又实行就宽移民,把这些延边居民大部分迁往南方人少地多的地方安置,其中也有一部分匠人被调入,明律规定匠人迁徙后依然从旧业,不得改行。后来又实行屯田移民,朱元璋命令改变屯田法,凡是卫所、王府护卫军士,一多半屯田、一少半守卫。具体我们不做介绍,并令他们无事即耕种,有事即出战。此次设置了蔚州卫、大同左卫、大同右卫、朔州卫四卫,明制一卫5600人。据统计,从洪武年到永乐年全国参加军屯的大约有120万人甚至更多。

  最后我们再说一下将属移民,卫所是明朝军队的基本编制,当时朔州地区属大同都司所辖的有6卫3个守御千户所,属山西都司所辖的有利民堡、广武营、北楼口。这里配设指挥使26人、同知56人、佥事155人、镇抚10人。在军事机构上,明长城也相应有一套完整的指挥体系。明廷把内外长城分为九段,即我们开始说的“九边”,每边为“一镇”,大同边(镇)所属长城分九路,朔州地区有四路。据明代典章规定,凡总镇一方者称为“镇守”(即总兵),独守一路者称为“分守”,独守一城一堡者称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称为“协守”,总兵之下设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和把总(又称操守)等,负责长城防务。朔州地区的外长城大同边(镇)四路,设守备18人、操守14人、分守30人;朔州地区的内长城太原边(镇)设参将3人、游击将军1人、坐营中军官1人、守备13人、操守1人。这是一个庞大的军事领导集团。这个集团成员大多都是明初随徐达及其他将军北征到此置卫所留军士及家属。其在边疆屡立战功。元亡后,这部分有战功的将官后辈偕家眷在朔州安置。史上称这部分为将属移民。

  结束语:根据以上查考追踪,充分说明我五台徐氏始祖才甫公或其先祖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马邑,或确实如家谱记载随徐达北上抗元,转战各处,最终以戊边,在卫所安置,军屯垦荒,直至宣德年,元亡,明王朝大定,随后迁徙五台建安定居。但具体从哪里来到朔州马邑,是否如家谱云:句容东发峪峡北里,暂时也无迹可寻。至于是否是浙江迁来、是否与徐达同宗更是无迹可查。明初朔州移民有移出和移入之分,有自愿和强制之分,虽然时间有先后,及其性质之不同,但都是当时国家发展的必须,都对保卫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俗话说故土难离,先祖们离开故土,离别亲人,丢弃财产,都会造成精神的痛苦和物质的损失。始祖们的这种为国家而牺牲个人利益,及长途跋涉的精神,对我们是一种动力、是一种鞭策。望广大宗亲继续努力查证 。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255137/

推荐访问:中华徐氏始祖陵 徐氏清明祭始祖 中华徐氏始祖陵纪念碑 浙南黄氏始祖甫察公 何氏始祖大郎公世系 林氏太始祖比干公像 周氏入蜀始祖经世公 韩氏始祖公 唐氏始祖全明公后裔 五台徐氏宗谱 锡山派徐氏始迁祖 龙氏贤甫公字派 敖氏相甫公 刘氏迁潜始祖 郝氏洪洞迁民始祖表 迁琼始祖林裕 山西五台徐氏家谱下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