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听蝉声|夏廷献新撰《浅说蠡学》

来源:说明文作文 时间:2019-02-03 21:09:17 阅读:

【www.bbjkw.net--说明文作文】

夏廷献新撰《浅说蠡学》

  “蠡学”——研究范蠡的学问,这个名词(概念),近年不断出现在公开刊物和范蠡研究微信交流平台上。这说明“蠡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在历史人物研究中有了一席之地。笔者作为一名“蠡粉”,对“蠡学”问题说点看法,求教于方家。

  一、从“个体”到“群体”的范蠡研究

  范蠡这位春秋晚期的重量级人物、一个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影响的智慧人物、一个几乎找不出明显缺点的千古完人,由于历朝统治者不待见、被社会统治地位思想排斥,历代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权威典籍《史记》没有为范蠡单独立传。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人物条目中连范蠡的名字都没有——这说明范蠡研究一直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

  范蠡研究,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除了艺术作品,从学术范围看,基本上是游兵散勇的“个体”单干状态。笔者亦是这种“单干户”并在《人民日报》(1992年11月20日副刊)等报纸上发表了《想起了巨万范蠡》系列8篇文章。

  范蠡研究, 由“个体”走向“群体”,成了“气候”。其“标志性里程碑”是山东省肥城市1996年9月成立了范蠡研究会。1997年4月12日至13日,他们召开了全国范围的第一次范蠡研讨会。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群体性研究范蠡,可说是山东肥城肇始。

  在中国社科研究上具有一定权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3月4日刊登了周国忠先生撰写的《近十年的范蠡研究》,概述了范蠡研究的成果。笔者摘其要引用如下:“……1991年杭州大学出版社重印了成书于明代的《苎罗西施志》,书中勾勒了范蠡的人生轨迹……1994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春秋战国外交群星》一书中为他单独立传,同年《新剧本》第四期发表了一部大型历史剧《商圣范蠡》(编剧:夏廷献),1996年解放军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国历史智囊人物丛书”中,作家夏廷献的专著《范蠡》(约25万字)作为丛书的第一部隆重推荐给广大读者。1997年4月12日, 开了首届范蠡学术研讨会。1998年北京西苑出版社出版了《范蠡研究文集》(约25万字)。1999年4月在山东定陶召开了全国“范蠡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35篇,汇集一册,由山东友谊出版社于2000年5月正式出版,题名为《商祖陶朱公》(20万字)。”周先生在文章中还说:“近十年发表的有关范蠡研究的论文数量也有近百篇……笔者通过电子检索,查悉被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收入的就有37篇。” 周文写的是2004年之前的主要情况。这期间范蠡研究的有些情况周先生没有写到。例如1997年3月范蠡故里南阳市成立了范蠡研究会(与诸葛亮研究会一个单位两块牌子)。

  2004年之后,群体性的范蠡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期。2006年3月26日诸暨市在西施故里文化园举办了“范蠡祠”落成典礼。宛城、绍兴、苏州等地先后成立了范蠡研究会,开办了以“范蠡”命名的商学院。2007年10月南阳市范蠡研究会召开了全国性的范蠡经济思想研讨会。2016年3月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在宛城举行了揭牌仪式,这是目前唯一的省级范蠡研究机构——标志着群体性范蠡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从“范学”到“蠡学”的称谓

  随着范蠡研究的逐步深入,开拓的领域越来越广,范蠡研究成为一门学问(系统知识),已经成了大家共识。这门学问用什么名词(概念)简称为宜呢?起初可能是考虑到惯例是以姓简称,例如“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书体的简称。或者以书名第一字简称,例如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简称“红学”。于是就把研究范蠡的学问称作“范学”。

  就在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上,听到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强先生用“蠡学”简称范蠡研究的学问并用“蠡粉”称谓范蠡文化的仰慕者追随者。

  “范学”“蠡学”哪个称谓好呢?孔子曰:“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 子路》。 笔者经过认真思考后,觉得用“蠡学”称谓好。

  一是好在“蠡”字具有人名专用性——就是范蠡。“范”姓则较多,名人也较多(例如范仲淹),在2006年公布的百家姓排名中,范姓排名第51位。用“范学”称谓范蠡研究的学问,专指性差。蠡字本意是用葫芦做的瓢。人们常常用“蠡测”表示自己是以浅见量度人和事。作为今人,研究上古完人范蠡博大精深的学问,也符合“蠡测”的含义。

  二是好在符合历代史书对范蠡的称谓。《史记》、《国语》、《左传》、《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其它典籍,记录范蠡的言行时,多以“蠡” 简称。说到文种范蠡两个人时,常称之为“种蠡”。这说明,“蠡”就是范蠡,是社会共识,也已被历史认可。

  三是好在符合范蠡的自称。史料中记述范蠡与人对话时,总是以“蠡”自称。例如,勾践入吴为奴之前征求范蠡谁最合适做“监国”时,范蠡回答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文种。四封之外,敌国之制……兵胜于外……种亦不如蠡也”(《国语》)。由此看来,把研究范蠡的学问称之为“蠡学”,顺理成章,比较准确。

  三、“蠡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四有”

  无论什么研究,都是以“问题”为前导为基础的。有问题的地方,就可以进行研究并有可能形成独立学科。范蠡研究从范蠡这个历史智囊人物为何不受历代重视的问题出发并历经多年探讨,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或学问,其主要标志是四有:

  一是有独立的研究内容。范蠡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外交家、经济学家、实业家、天文学家、建筑家。范蠡的思想和经历,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不同于他人的独立性。20多年来,人们已经从以下九个方面研究范蠡:1、政治上的审时度势思想; 2、国防上的战略防御思想;3、治国上的以人为本思想;4、外交上的韬光养晦思想;5、哲学上的强弱互变思想;6、经济上的宏观调控思想;7、商业上的货币畅流思想;8、人格上的特立独行思想;9、处世上的富行其德思想。 近些年,从“经济思想”、“商道”、“农道”、“商战”、“商训”、“商诫”、“诚信”“慈善”以及出生地、工作地、寓居地、墓葬地等方面的研究都大有人在。还有把范蠡的生平和思想研究纳入博士论文选题的。

  二是有成熟的研究方法。近30年来,研究范蠡的方法主要是:1、正史剥离法。范蠡的言行散见于《史记》、《国语》、《左传》、《越绝书》、《吴越春秋》及其它典籍中,有记录准确的,也有以讹传讹的,研究者从中将其剥离出来,进行梳理分析探讨。2、野史求真法。历史演义类作品以及江浙一带流行的民间传说中,有范蠡的描述。这些描述塑造了范蠡的艺术形象,研究者以正史为据,“去虚求实”“去伪存真” 从中找出范蠡的真实形象,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3、实地考察法。一些范蠡研究者“重走范蠡路”——沿着范蠡生前走过的路线实地考察探幽,寻访古迹故地,查阅当地史志,听取民间传说,结合史料记载,领悟范蠡的思想,凭吊伟人范蠡。4、平台交流法。借助于召开全国性的范蠡研究大会、所办刊物、出版书籍、微信等平台进行学术成果交流。

  三是有比较规范的研究机制。各地成立的范蠡文化研究会、院,都有政府有关部门的明确批复,有合乎国家法规的活动章程,有视情更新的健全组织机构,有热心范蠡研究的领导和倾心研究范蠡的人员,有“会刊”“院刊”“微信群”交流平台。 年初有工作计划,年底有工作总结。近年,有地方专设了“范蠡商学院”,按照学院模式研究范蠡——可谓很正规的研究机制。

  四是有社会承认的学术成果。1998年北京西苑出版社出版了可视为范蠡研究全国第一本的《范蠡研究文集》(约25万字)。从那之后,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大量文章刊登在学术期刊上,贴在互联网的博客上、微信上。各地召开的学术大会,每次都有二三十篇文章交流。会后印刷成册,广为散发。 这些学术成果从不同渠道进入社会,并被社会所承认。特别是引起了商界精英的关注,一些有文化素养的企业家以范蠡为榜样思考企业发展和人生道路——标志着《蠡学》研究已经深入人心。

  四、“蠡学”的内涵和学派

  “蠡学”应该是广义的开放的,凡是有关范蠡研究的学问,都是其内涵——都可纳入蠡学范畴。大体上是:1、对范蠡这个人物生平(出生地、工作地、墓葬地)及家人的研究;2、对范蠡同时代的、与范蠡有关系的人物——例如允常、勾践、阖闾、夫差、文种、伍子胥、孙武、伯嚭、西施、郑旦等人物的研究;3、对记载范蠡言行的史料版本种类和可信度以及民间传说的研究;4、对历代著名人物对范蠡的评价以及诗人对范蠡的赞颂研究;5、对范蠡留下的古建(绍兴、南京前身、姑苏城及越城)的研究; 6、对范蠡所在的越国和敌手吴国地理物产以及民族习俗的研究;7、对范蠡时代的楚国、越国、吴国三国“国政”的研究;8、对范蠡光辉思想和多方面成功业绩的研究以及对现代治国治军治商治家的启示研究——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农业、外交、哲学、教育、商业、物流等等,都是蠡学的内涵。

  截至目前,蠡学研究,从纵向上说,因为还不到30年,所以没有旧派、新派之分,所有研究者都是“新蠡学派”。从横向上说,大体可以分为:1、评述派——利用视频或撰文评述范蠡思想和业绩以及对当代的启示;2、考察派——实地考察范蠡呆过的地方,见微知著,发现新问题;3、版本派——收集古代记录范蠡言行的史料进行整理解析;4、搜逸派——收集梳理史料和民间传说中有关范蠡及其西施的逸闻趣事。派别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例如,有人既评述又考察,有人既考察又评述。这里,只是为了概述研究特点,才这么大体区分一下。四个派别中,“评述派”人数最多,是蠡学研究的主流派别,在各个研究机构中,都有该派的领军人物,研究范围广,取得成果多。其他三派人数较少,但也取得了不俗成绩。例如考察派代表人物之一无锡文化学者陈国华先生重解墨子“西施之沉,其美也”的含义,认为西施不是他沉是自沉。他实地考察了无锡蠡河、蠡湖附近的西施庄、西施墩、三叹荡遗址后,得出了“西施自沉三叹荡”的结论,在“西施下落研究”的多种说法中,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笔者认为陈先生的考证可信,是对蠡学研究的一个贡献。

  蠡学,已经有了相对高关注度、高吸引度、高参与度的学科特点,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有蠡学爱好者。这个局面来之不易,是“蠡粉”们多年努力的结果。期望蠡学研究同仁继续努力,逐步使蠡学研究走出豫、浙、苏、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为全人类造福。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252793/

推荐访问:学蠡科技 名学浅说 学诗浅说 中国书学浅说 新撰姓氏录 新撰云南通志 青在堂画学浅说 新撰字镜 诗境浅说 浅说吧 文言浅说 相对论浅说 庄子浅说 太极拳浅说 新约浅说 诗律浅说 学佛浅说 孙子浅说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