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攘夷

来源:童话寓言 时间:2018-08-10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童话寓言】

第一篇攘夷:尊王攘夷的典故故事

  导语: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典故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尊王攘夷的典故故事
  背景
  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大大减弱,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边境族群趁机入侵,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战争而大获赞赏,其事迹被后世称为尊王攘夷。
  尊王
  鲁僖公四年(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鲁僖公九年(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召开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
  攘夷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救燕。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邢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国。
  评价
  尊王攘夷在中国历史上多为正面评价。如孔子称赞管仲尊王攘夷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朱熹亦称赞管仲:"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顾炎武更称赞管仲:"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另一方面,一些诸侯以尊王的名义互相讨伐争战,称霸称雄。东周历史上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属"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的的行为,但并非攘夷,而是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内战。诸侯争霸的行为,正是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

第二篇攘夷:历史故事大全集


  历史故事的定义故事根据发生的时间不同,分享了几则历史故事,欢迎同学们阅读!
  李泌阳谋
  贞元三年,李泌刚当宰相不久,就听到太尉李晟阴谋叛乱的传言。说他的太尉府里有一个大安园,园里有一座大安亭,亭的四_周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假如在这片竹林里埋伏一支奇兵,那不是很容易造反吗?
  不要说李泌,李晟本人听到这个流言,都吓出一身冷汗。他急忙命人将园子里的竹子砍个精光,连只老鼠也没了藏身的地方。可流言并没有因此消解,没了竹子,不是还有那么多房子吗?
  这些流言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李晟和马燧是唐朝的两位名将,在平定藩镇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战事一结束,他们手中的重兵也让唐德宗感到威胁,于是就以奖励为名,加授高官,把他们弄到长安享受重臣的尊崇和礼遇,其实是实实在在地剥夺他们的兵权。
  流言让皇帝和两位将军处在极度的不安之中,心里都开始酝酿起自保的办法,饱经战乱的唐王朝,又一次处于风雨欲来的境地。
  对这种局面,谁都深知其中的危险,但谁都对能否化解心里没底。李泌却似乎胸有成竹,他说服李晟和马燧向德宗说明情况,并亲自陪同他们面圣。见到皇帝李晟和马燧心里依然惴惴不安。李泌直言不讳地对德宗说:“今天,咱们有话就讲在当面,陛下既然让我当这个宰相,可不可以跟陛下做个口头约定?”
  德宗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点头说当然可以。
  李泌说:“希望陛下不要加害功臣。臣蒙受陛下厚恩,才敢放胆直言。李晟和马燧为帝国立过大功,听说有人还散布谣言,虽然陛下一定不会信,但我今天仍要当着他们的面提出来,为的是让他们二人不再疑惧。假如陛下把二人诛杀,恐怕宿卫禁军和四方边镇的将帅都会扼腕愤怒,恐惧难安,朝野之乱势必随时会发生。”
  看到德宗面色凝重,已有所触动,李泌接着说:“李晟和马燧无论财产还是地位都已臻于极致,只要陛下坦诚相待,让他们感到身家性命均无可忧,国家有难就挂帅出征,天下太平就入朝参奉,君臣之间便能和睦相处。只要陛下不因二位大臣功高业伟而有所猜忌,二位大臣也不因自己地位太高而心怀疑虑,天下自然太平无事。”
  听完这开诚布公的一席话,德宗当即诚恳地表示接受,李晟和马燧是当场流下热泪,拜谢皇帝后,又郑重地向李泌施礼,向他表达感激之情。一场硝烟,瞬间化于无影之中。
  人素来崇拜谋略,而说起谋,多为阴谋,少有阴谋。阴谋者,背后鼓鼓捣捣,上不了台面,许多祸患都在这种蒙着布的猜疑氛围中产生。找到症结,其实也就找到化解的方法。
  管仲茅草换黄金
  公元前656年春季,中国大地上即将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南北战争。以齐国为首,成员国包括鲁、宋、陈、卫、郑、曹的北方联盟军,大张旗鼓南下,讨伐南方第一大国:楚国。
  当时的盟军总司令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总参谋长是齐国国相管仲。看着这阵势,南部的楚国心里有点发虚,派了使者去盟军阵营做解释工作。楚国使者装成很无辜的样子问:“我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国家,没怨没仇的,打我干吗呀?”
  盟军的总参谋长管仲接见了南方代表,他说:“你们楚国恶意扣押自己国家的特产物资——白茅草,造成特有原材料短缺,阴谋破坏祭神仪式,弄得每次举行祭神大典的时候,没法过滤酒水。”
  后来,惮于国际舆论和楚国的险峻地形,南北双方没有开战,齐楚两国签个和约就完事了。不过,这场战争却可能会哄抬一种商品的物价——白茅草。这么一道程序,让白茅这种“无人知道、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草,身价百倍。宗教意义上的身价,导致经济意义上的身价抬高,以至于差点成为周朝南北开火的借口。借着一根草,做政治军事上的炒作,做经济上的炒作,齐国的炒作功夫算是做到家了。
  齐桓公时期炒作白茅草,还不止上面一回。周朝混到春秋时代,面临一个财政上的难题:经费不足。偏偏那个时候挑起重担的是齐国,齐桓公精心包装了一个树立自己品牌的口号:尊王攘夷。攘夷不难,加强军事力量,拳头狠一点,狠狠揍几个小无赖国家就行;尊王不容易啊,大家都爱欠周朝俱乐部的会费,真金白银的事,总不至于齐国替兄弟国家垫付吧?也不至于开着战车去催会费吧?
  齐桓公正为这事愁着,管仲出主意了:“这个容易,江淮一带有种草本植物学名叫茅草。我们请周朝天子派军队将这一块地段暂时控制起来,然后发布消息:周朝要去泰山举办祭神会议,要参加会议的,自带江淮之间的特产茅草织成的垫子来坐,会场不备凳。进入会场前要严格检查垫子,不是我们要求的货,敬请离场,开除会员资格。”
  此令一出,各国纷纷派人去江淮间取茅草织垫子。赶到茅草产地时,周朝的军队早在那里候着。要取茅草,行,拿黄金来。既然天下人都来取,价格也该贵点,一捆茅草就100两黄金吧。茅草比黄金还贵,三天之内,天下的黄金向周天子手里集中,他赚得钵满盆满,周王朝居然7年不用收会费。
  管仲不仅炒茅草,连石头也能炒,炒出金灿灿的黄金来。某年,齐桓公哭穷:“我想攒点钱去交会费,有法子吗?”国务卿管仲想出一个石头变金子的主意:“我们在阴里这地方搞个大工程,建个摩天大楼,这楼呀,三重门,九道城门。这是天下第一城,品牌打出去了,然后雕刻天下第一城的纪念品——石璧,按照尺寸卖,一尺的卖一万钱,八寸的卖八千钱,七寸的卖七千钱,以此类推制定销售价:然后和周王室串通好,让天下诸侯去周朝纪念堂观礼,规定:凡是参观者必须得佩戴我们齐国生产的石璧。”

第三篇攘夷:《短歌行其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引导语:《短歌行二首》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两首诗,第一首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第二首是作者向天下表明心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短歌行其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短歌行 其二
  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
  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钜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翻译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注释
  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名昌,姬姓。殷商时为诸侯,居于岐山之下,被封为西伯。
  怀此圣德:《诗经·大雅·文王》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84750/

推荐访问:尊王攘夷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