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二篇翻译]经济翻译短文6篇

来源:经济论文 时间:2018-09-14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经济论文】

一:[经济翻译短文]高一月考反思作文


高中英语月考反思

这次月考初二英语的题目综合性较强,特别是阅读理解和完型填空,大多数学生做的一塌糊涂,出错太多。在讲解完型填空时,我让学生起来讲解一下他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以及他是如何选择答案的,在讲到一个题目时,他说出了正确的答案,但是对我说,老师,这道题目我虽然讲不出具体的理由,但是我敢确定这个答案一定正确。这个同学完型填空几乎得了满分,这篇文章的意思也理解的很透彻,所以这个答案绝对不是蒙的。当时其他同学都在那里笑,但是一个词却蹦入了我的脑海中:语感!我没有笑,我对同学门说,之所以他做对这道题目是因为他有了良好的英语语感。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其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我想我们都知道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含义。

二、增大学生语言实践的量

我认为不仅阅读应有精泛之分,听、说、写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幼儿学会母语的事实能充分说明“泛”的重要作用。在“泛”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错误,逐渐改正错误,以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当然,“泛”不等于“滥”,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泛”的实践尽量在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范围之内。?

三、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大量背读古文是过去人们学习汉语的常用方法,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这些都是告诉我们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全国特级教师王路老师也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大量的输入才有大量的输出。所以在初二和初三阶段,应培养起学生能够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初二初三大量的输入,才会有初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放的开,不要拘泥于用什么教材是最好的,而应觉的什么效果好就大胆的用,21世纪报,双语报,大量的看东西,就会有大量的输出。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高中英语月考反思

“思维方法决定做事行为,做事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比尔·盖茨的一席话令我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总结,但每次结果却没什么大的变化。成绩的不见好转,说明我自己在思想上存在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并不是解决成绩,而是思想上的问题,因为这将关系到我一生的命运。

成绩问题的确很让人头疼,不过路是自己选的,问题也应由自己来承担,针对单科存在的问题还是应该系统的分析。

这次考试语文试卷得了104分,放在高一高二的确是个高分,但对于高三来说,语文110分以下的成绩都是低分。汉语作为母语,每个人在思想中都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所以要人为的改变这种模式确实有点困难。语文卷总的来看,影响成绩的还是选择和作文,这就涉及到一些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丢分,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弥补的。我还是很有信心在第二次月考中突破110分的~

数学自古以来就是文科生的弱科,但这个社会又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如果你不强,就注定被人吃掉。所以我还是选择无条件的提升数学成绩,针对此次考试,数学卷子综合来说还是比较简单,但因马虎未审清题意,所以丢了许多不该丢的分。此次数学考试,就我个人看来124分是正常分数,因为这124分都是基础分,最次也得过120分。上高三以来我的数学成绩一直是教室里最好的,但这次的失误令我十分懊悔,希望没有令数学老师失望,下次月考,我会拿回本属于我的东西。

英语常被中国人看作第二种语言,但在经济发达、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早已成为了中国的第二种母语。汉语、英语不过关,很难在社会上生存,此外还必须掌握日语或法语第二门语言。香港大学的面试更是以英语为沟通方式,由此可见,英语对于我们这些90后来说非常重要,必须无条件的学好英语。

政史地一直被人们视为小科,但自分文理以来,政史地就已占据了半片江山,想要考高分,政史地绝不能缺腿。可我现在还仅仅是拘泥于及格…首先在基础上我就很不过关,所以受题的难易程度影响很大。感觉基础上的问题是最好解决的,只要付出时间与努力就应得到相应的收获,但事实证明,并没我想得那么简单。上高中以来,欠下了太多的债,现在想一次性还清的确很不现实。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坚持,不屏弃。正如政治说的那样“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之变”。

已经在路上,就不要忘记出发时所说的话。是否还记得当初许下的承诺,是否还记得当初夸下的海口。做人应做到“无悔”,已经到了这步田地,结果怎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过程,我们到底为人生积累的多少的财富。从高考考场走出,是否敢对自己说“我无悔”,如果能,那就没有对不起这三年的努力,就不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知识没能学会,但做人我们还总是要学会的。所以说思维方法很重要。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积累财富,不要放过每次学习的机会,知识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懂得探索。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追求,不然这真是一个失败的人生,锁定目标,专注重复,永不言败。

人的一生就好比在拍一部电影,有的人把自己看成是电影的观众,享受着无穷的乐趣,沉浸在那虚幻的世界中;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电影的主角,主演着人生的点点滴滴,将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极限;而我将自己视为电影的编导,影片的剧情由自己决定,因为我不想做那无知的观众,也不想做那失败的演员,我要导演自己的人生,拍好这部电影,因为我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因为我要做到真正的无悔。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命运应由自己来主宰。我要做成功的编导,为自己的高中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不为自己留下遗憾。当从高考考场走出时,我一定会昂首挺胸的对自己说“我无悔”!

高中语文月考反思

这次的期中语文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差不多,尤其是作文。因为我每次的作文分数不是26分,就是28分。(总是40分)因此,我非常希望下次的作文可以考到30分以上,并且我打算在以后的每个星期里都至少要看3到5篇作文左右,希望下次的作文一定能有所突破。

而且我还发现我的古诗文阅读也不好,因为我听了老师讲课之后发现我的答案和老师所讲的答案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但是对于这一方面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因为我也不知道如何提高他,所以我只有在其他方面考的更好,得到更多的一些分数了。这次考试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就是默写了。因为这次的默写我一个字也没写错,得到了满分了。而且我考前还没看一下书,就是在背诵的时候也没太在意怎么写,但是我最后还是全写对了。太幸运了。

最后,我还想说的就是字音了,因为这次试卷的第一题就是字音,但是我还是做错了。在做题的时候,我认为“人才济济”的济是读第四声,但是正确的读音应该是第三声。

通过这次的考试,我认为我下次一定要相信自己,做好读音题,提振信心,做好开门红,而且希望下次的考试成绩比这次更好。

高中语文月考反思

语文月考下来,内心充满失望和无奈。辛辛苦苦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心里的感受可想而知。学生的基础不好,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基础不落实。从选择题的得分,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严重欠缺。没有任何语文积累,初中三年基本等于零。错别字、语病、排序、文言虚词等题目得分率很低,毫无基础,与高考相差十万八千里。

2、学习不用心。3班不及格人数5人,4班2人。有的同学坐在教室里心不在焉,一个单元下来,什么也没有学到。上课讲过好多遍的东西还是一问三不知,最突出的是文言翻译。几句简单的话,讲了无数遍,还在课件里把译文打出来了,可仍然翻不出来。6分只得1分或2分者大有人在。

3、学习不扎实。背诵很烂,当背诵的没有背,当默写的默不出来。不知道每天都在干些什么。

4、作文无材料。作文大都是空话连篇,记叙文不懂怎样记叙、抒情,议论文不懂怎样举例、议论,如同一张白张。

反思:切不可对学生估计太高,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教学要脚踏实地,少讲一点,多练一点,重点内容各个过关,不可好高骛远。有的可以让学生当堂做练习,就做在听课笔记上。

高一第一次月考反思

升入高中的第一次月考成绩已经出炉,语文92分全班第一,数学98分居次席,英语100,综合91,这看似良好的成绩,其中还藏着小小的遗憾,这些遗憾都是由疏忽大意造成的。

先说语文,除去作文扣的四分,其余的四分丢的真不应该,两道题回答不完整各扣一分,一道没加引号扣一分,一道“画蛇添足”扣掉一分,我如果能一丝不苟的去完成它们,语文成绩岂不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

数学的马虎更不应该,一失手成千古恨,把x的绝对值当成了x,虽说一个是对的,但把绝对值弄成个负数,简直心里后悔地像老鼠在挠。唉,只能怪自己太大意了吧。

历史部分更是大伤元气,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如何一题,标准答案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可我粗劣加工写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鼎,这还不算,我在后面加上了四个字——用于祭祀,本该扣一分,因为它们四个又扣掉一分。

生物别提,43分,要不是历史的的顽强抵抗,综合否则失守90分,生物课代表没戏了。

月考的一系列失误,由于马虎失分的多,把自己会做的做错,不后悔才怪呢!以后类似的错误不要再犯,无论做什么马虎总会耽误大局。第二“画蛇添足”让我吃亏不少,复习资料的时候,要把每个知识点弄清、搞明白,每天学过的知识要及时温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月考,其实并不是多么难,认真、细心的态度会造就一切。

高一第一次月考反思

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有一种近乎相同的感受,就是不安,对成绩感到不安,对未来的学习感到不安。有的科目的成绩还说得过去,但我不满足于此;有些科目真的说不过去,通过这次考试,我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第一个就是我发现了在做题速度上的问题。从一开始,我没怀疑过我的做题速度,可是这一次,几乎每一科都有时间紧迫这个致命问题,仔细想想,原因就是由于每天在完成作业上拉的时间线过长了。拿物理来说,我的逻辑能力不是特别好,思考问题不全面,反应不够快,平时做题练习时思考的时间就会很多,只做到了保证质量,在做题数量上却一直没有提高。我平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考试时时间一紧,大脑一片空白,做题毫无思路,更别说什么答对了。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需要平时自习课上多多提高自己写作业速度,但前提是保证质量。如果想要见题就有思路,就要在吸收了课堂内容后,在课下多做题,每天一两道,重在坚持下去。为了提高做题速度,我会坚持做下去,数、理、化、生,每天都要有记录。

第二个就是缺少总结积累。在语文这一学科里显得尤为重要,有些知识点如字音字形,文学常识,作文素材等都是靠平时积累背诵的,临时抱佛脚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我的日计划里又多了一项语文基础巩固。

第三个就是心理素质的问题。从小学开始我的心理素质就不是很好,遇事爱紧张,直到现在,甚至在考试前几天偶尔就会有紧张感,不是我的信心不够,而是每一次考试后的败落想起来就让我难以承受,我不想有这种感觉,归根结底,我认为是知识不扎实以及其他与考试有关的能力不够,比如说考场上的随机应变,难题的大胆放弃等等。话说回来,我为什么每次都考不好?我觉得正如老师所说,一次考好了,你不去思考为什么会考好,到底是哪个环节起作用了;一次没考好,你又不去反思为什么考砸了,是哪里出了问题。无疑这种“不管不问”的行为对下一阶段的学习是有弊无利的。如果心里总想着自己这次又会考不好,考不好后结果又会如何,这样的话在复习阶段你就落后于别人一步了,所以我会尽量克制自己不去想那些没用的东西。

我承认自己不如别人聪明,不如别人反应快,但我必须做到比别人勤奋,肯吃苦,用不断重复的方法来加深记忆、积累经验,笨鸟先飞早入林,正是这个道理。从多次测试的结果来看,我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我认为自己就是不会学习,不会安排时间,可能这节课后做数学题比较好,我却拿了物理来做。很多时候是在做无用功自己却不知道。所以在这次考试之后,我会合理安排我的时间,在合适的时间段做应该做的事情。我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我,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我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争取今后取得好的成绩。

二:[经济翻译短文]国富论读后感四篇


国富论读后感

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本文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特别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为避免打破原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和思想脉络,本文以《国富论》(谢祖钧、孟晋、盛之译,国富论----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节目录为序作以择要。

(1)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字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2)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现在已不能绝对地说是最大,用比较大的说法也许更合适),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一方面却是各种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缔各种非正规民间金融、加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

(3)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来源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这样,使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资财,为后来人们树立了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4)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既然借贷的人多为穷人,放贷的人会提高利率(如高利贷)来弥补这部分风险,但利率提高的同时又增加了还贷的风险。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悖论:不管是借贷者还是放贷者,双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种风险,高利贷却依然能够生存下来。我认为原因是高利贷的存在包含了诸多不正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比如洗黑钱、黑势力介入、借款者被迫从事违法犯罪现象等。

由于当前我主要涉足的领域是农村的金融问题,所以对《国富论》中与此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拜读和分析。第一篇和第二篇做了有选择的精读,第三篇是概要地阅读,第四篇和第五篇仅作大致浏览,尽管殖民地部分斯密做了最为详尽和精彩的论述,然而限于时间和篇幅,在此一一略过。上面的一些认识和观点纯属我个人的意见,希望老师和学者能够点出其中理解偏颇和谬误之处,以期更好地理解这本经济学的典范巨著。

读《国富论》有感

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斯密也劝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更多地是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

亚当·斯密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而《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

更为众多经济学家所“迷惑”的是,亚当·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这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们今天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这应该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来源)。斯密在全书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2.劳动率增长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斯密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针业为例子,来说明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巨大改进。分工以及劳动的划分促进了专业化作业。而对专业化作业的追求,导致了工厂制度的诞生。

3.劳动价值论。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页)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应该就对应于马克思经济学观的价值和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作者开篇就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同时否定了旧重农主义所谓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的论点。

4.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讨论了两种经济制度(重商制度和重农制度)的原理和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由放任。作者极力论述了无论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对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为阻止进口或减少进口而设立的关税,则显然是既破坏贸易自由也有损于关税收入的。”(第339页)。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他认为国家不应对商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充分发展和繁荣。

5.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于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利益,并避免牺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第309页)。

6.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斯密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国家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7.政府的开支。政府的开支体现着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在论述“建立和维持不能为个人带来利润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时,斯密还特别详述了“为社会商业提供便利”和“促进人民教育”的开支。

8.国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赋税。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他主张为社会全体利益考虑,“不如拍卖王室领地,分配给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则由人民提供其他收入来替代。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

9.赋税四原则:1公平2稳定3征收便利4遵守经济原则,避免妨碍人民经营和给人民增加更多负担。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吴敬琏、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国富论读后感

人总是有种惰性,能躺着决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读书也是这样,能看视频的懒得看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看《三国演义》不看《三国志》,而愿意听易中天来说三国,易中天还算一个不错的学者,但于丹亵渎了《论语》还不够,还要去玷污《庄子》,实在是让我想抓狂。这可能都是因为现代人的惰性吧,宁愿吃别人嚼过吐出来的东西,而不愿意自己去亲自品尝吧。

身边也有不少朋友爱读书,但总是只看一些畅销书,对于一些经典,总是躲开绕开,其实我自己也经常这样,以为自己看了不少书,但有重量的,够分量的实在有限。即使看了,但总是乱乱的收获不大。这就太可惜了,如同春天播种了,夏天施肥了,惊叹着秋天灿烂的麦浪,而忘了去收割。虽说以前也写过一些书评,但都只限于粗略的感想,而没有消化性的分析。所以,这种习惯必须改掉,得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那就从经济学的开山祖师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开始吧。

今晚(09年3月13日),终于把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看完了,翻到最后几页时,还隐隐然依依不舍。这本书我看了挺长时间,断断续续的快两个月了,看的挺细,一想到斯密几乎花了30年时间的积累,整整写了8年,我这么快就看完,实在过于仓促。真所谓,“看书难,写书更难”。这本书值得我,值得每一个经济学人每年都看一遍,找到来时的路。

我看的这个版本可以说是国内最好的版本了,商务印书馆出的,译者是郭大力和王亚南,总计约60万字。分上下两册,上册是72年一版一印,是我去年8月在南岭书市时买的,好像是花了5元钱吧,实在是太值了;下册是从图书馆借的,74年一版一印。

没能找到英文版,但从中文版看来,可以说全书字字珠玑,实在达到了“字不得减”的境界,这可能与译者也有关吧,这本书早在1931年就由郭王二人翻译过了,65年又加以修订,所以非常好,郭王两人也是中国经济学界的前辈,现在厦门大学的WISE指的就是“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此乃题外话了。英文版日后一定要想法弄到,某新版本的译者在序言中说,他实在是太惊叹斯密的文笔了,所以我的好好学学,说不定还是我英文写作的典范。

也许本就是怀着崇敬的心态去看的,也许如钱钟书说的信而好古,“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后来看到哈耶克[1]在《自由宪章》中这样的一段话才觉得道出实情,我们在看古人的作品时,总是感到“英雄所见略同”,其实使这些略同的观念早就从古人以来已渐渐成为人们的常识。这本书也让我不断的惊叹,难怪连一向在经济学界以个性著称的弗里德曼都在斯密的坟前喃喃自语,我们一直没能走出先生的思想范畴,却时不时的走错方向。

在阅读时,我脑海中不断翻腾的经济学概念几乎一一的都能从这找到出处,虽没有后人的修饰,精确,但基本思想是一样的。但也许这还不是最终的来源,也许压根就没有来源,“真理具有朴素性,一旦说出来,人人似乎觉得无需证明”。斯密将西方几千年的经济学思想做了一次梳理的功劳还是无人能及的,如同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所谓集大成者就是这样。希望自己将来有机会能到英国去,能到斯密的坟前拜祭一番,表达我无比的敬意。

这本书分为序论和正文五篇:

第一篇主要讲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包括分工的研究,货币的起源及效用,商品价格的组成,劳动工资,资本利润等这基本囊括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面。由于1776年之际,农业占国民财富的主要部分,所以第十一章“论地租”占了非常大的篇幅。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大派可能就是这里的一章节,比如杨小凯[2]的超边际分析学派,基本思想就是多第一章“论分工”的细化研究,杨小凯非常看重分工,斯密也很看重分工,认为分工是生产力增进的原因。而且指出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也就是市场越大,分工越细。市场的本质在于交换,用后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的术语来说,就是交换能够发挥比较优势,从而能够达到互利。(说到这,我要感谢一些李嘉图,感谢一下曼昆,就是因为这个“比较优势”的感念,才让我彻底决定转向经济学,因为它解决了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共产主义的可能性”,有了这个“比较优势”,我就找到了彻底否定“共产主义”的武器了,此乃后话,以后详述)。

看完这章,我联系中国的情况,产生一个想法:60年代初大饥荒,所谓的自然灾害,之所以为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其实最大的祸首就是对于市场的破坏,对市场的割裂,这当然只是我的猜测,我还需要数据来验证,这就留待研究生时再研究吧。但这话题可能有点敏感,有点危险。关于市场的割裂,其实在明朝也是非常严重的,明初,朱元璋称帝后,他非常害怕像他一样的农民来反他,于是在各地都派有驻兵,他想了一个贻害无穷的招数——各地驻军的供养由附近的人民供养。这表面上看来能够减轻人民的负担,但由于失去了牵制驻军的力量,所以给人民带来了莫大的苦难,更严重的是阻碍的市场的发展,使中国从此进入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据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科技史》的数据表明,宋朝末年,也就是清明上河图画的那个时代,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人均产值也是后代的元明清所没能超越的。民间传说,朱元璋仇视商人,杀了鼎力资助过他的沈万三。有点研究,但我坚信,市场的扩大会促进分工的细化,分工的细化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关于地租这一块,由于大陆受马克思的毒害实在是太深,有必要重新构建地租学说,特别是中国现在已开始恢复农村土地自由流转。不然将来意识形态将会是一个莫大的阻力。

第二篇——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这一篇讨论了资本,对资本进行了分类,后来的李嘉图,以及马克思继承他的分类方法。对资本不是我感兴趣的,其中我尤其对于“利息”感兴趣,似乎所有的文明都对这样

下册明天就要完了,先写完下册吧:

下册比上册更有意思,更好看更好懂些。主要侧重于现在的制度经济学,或者说公共经济学的,其中系统的讨论了政府的各种职能,驳斥了当时流行的,现在仍然存在很多人的脑中的“重商主义”的观点。“重商主义”认为,黄金白银是一个国家财富的象征,所以国家应该尽量的积累黄金白银,这样自然而然的会产生贸易保护主义,鼓励出口,压制进口。

这一点,不知道何时也不知不觉的成为渗透中国人血液的观点。也许源头可以从历史书上找到,近代史上我们会看到“出超”“入超”这样两个概念,无论是历史书,还是老师似乎都隐隐约约向我们灌输这样的一个观点:“出超比入超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会这么的热衷于“创汇”,以至于现在都有不知道该怎么花的钱。这是好吗?一点都不好,隐患无穷,我真担心中国会成为这次金融风暴的中心,美国大概花两年时间就能走出危机,而我们中国也许至少的花三年,我甚至有时悲观的认为,中国走不出去。当然也许是我自己情绪低落时的悲观判断吧,因为一个人都世界的判断往往不是在于这个世界客观是怎样,而是在于这个人对自己的信心。因为我忽略了中国人不可思议的忍耐力,不可思议的惰性,经济学上可以称为粘性。

今年是个敏感的年份,我也得小心自己的言论,说不定那天就被人叫去“喝茶”,当然我写的东西,看的人还是很有限的,可能除了我自己之外,不知道还会有谁,不管哪,那就自己玩吧,象兰晓龙说的“我从来就在和自己玩”。还是回到斯密吧,第七章“论殖民地”尤其精彩,说说当时的背景吧,作者写到这时大概是1775年,要知道1776年就是美国发表《独立宣言》的时候,当时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是以为,北美的那帮人肯定是数典忘祖,居然干预反叛自己的国家。但斯密居然能够站在一个很客观的角度分析这个新新政府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趋势,对这个政府更多的是持宽容的态度,这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有时候不能不让人感慨,这世界有太多的巧合,1776年《国富论》的发表和《独立宣言》的发表无疑也是一个巧合,更巧合的是,《国富论》几乎是这个新兴国家的治国纲领,更准确的说是后面《美国宪法》形成的思想基础。从而也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可谓人类伟大的杰作。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对“司法”和“教育”的论述尤其精彩,提出了法庭也应该想商店一样引入竞争机制,而不能以地域来进行垄断。这样如果各法庭就会迫于生存压力而会做出相对公正的判断,如同我们的宋朝时“包青天”那样,就因为大家觉得包拯的断案具有相对的公正。这对中国当下的司法尤其具有参考性,我们中国现在已经出现很多的人民有冤无处诉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人要“上访”的缘故,人民已经很没有安全感了,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什么“躲猫猫”,唯有叹息。

关于教育,我实在也有太多的想说的,教育从来就是一个国家的公共支出的部分,而我们居然能够想出教育产业化来,实在是用卑鄙下流来形容也是不为过的。我们的教育支出从来就没有超过国家岁入的3%,2007年占2.09798%,2008年占2.607%,教育法都规定了至少4%,而世界平均水平是6%,台湾达到9%——12%,可见我们口口声声喊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可政府实在是太......很多人觉得我们的教育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尤其是高等教育,由原来的入学率3%提高到20%,而实际情况是怎么样呢。近30年来,我们的大学数量不但没有增多,反而不断的减少,我们不过是将原来的“中专”提升为“大专”,将“学院”变为“大学”,高中以上的学校数量反而可能没有增加。这就如同说在鱼缸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不断的往鱼缸放入更多的鱼苗。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动不动就是好几万人,比人家一个国家的人可能还有多,一个国家大了可能不是坏事,但一个学校大了,绝对不是好事。关于这个问题,以后详加论述吧,这里面牵涉到独立办学的,没有言论自由,没有结社自由,中国的大学是不能走上独立的,也就是没有出路的。这个问题日后必将成为改革的突破口。

三:[经济翻译短文]写事作文900字 “一带一路”到我家


今天是个很特别的日子,听说家里要来两个外国姐姐做客,一个来自法国,一个来自波兰。妈妈说这是上海市“一带一路”的活动,什么“一带一路”?我完全听不懂!

妈妈解释说,“一带”是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是亚洲到欧洲的一些国家,而“一路”是指“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从海上经过东南亚到非洲东海岸的国家。“一带一路”是我们中国提出的倡议,就是要和这些国家更和平友好的交流、一起发展大家的经济。这个暑假上海市邀请了很多“一带一路”国家的大学生来中国访问、到中国家庭做客,居委会希望我们家接待两个客人,那我今天可要做好小主人,让她们更好的了解中国!

早上,我和爸爸去居委会接她们,我发现外国人比我还“爱”迟到啊,说好八点半,九点多才姗姗来迟。一见到她们,我就用英语跟她们打招呼,结果陪她们一起来的翻译姐姐说:“她们的中文讲的很好,法国姐姐都通过了汉语六级呢”!我送了一口气,看来我们可以用中文轻松的讲话了。

回到家,我先是为她们表演了钢琴,这次我表现的异常出色,第一首是激情的练习曲,第二首是充满节奏感的布列舞曲,第三首是抒情的持续的行板。两位姐姐热烈鼓掌,赞不绝口,让我对第二天即将到来的钢琴考级也增添了信心。

随后,为了让姐姐们了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爸爸和外婆开车带她们去了菜市场买菜,天非常热,菜市场当然没有空调,但姐姐们也不抱怨辛苦,反而觉得很有意思,能够看看中国人平时是怎样生活的。外婆买了新鲜的蔬菜和肉,因为我们中午要跟外国姐姐一起包上海大馄饨呢。

回到家休息了片刻,大家开始坐下来包馄饨。本来以为外国姐姐很难学会,但发现她们两个心灵手巧,尤其是波兰姐姐,馄饨包的又快又好。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波兰也有像“饺子”的食物,所以她很容易学会。但她包的形状不一样,有两个“翅膀”,所以我们称她们包的叫做“飞起来的馄饨”。

午饭时间到了,大家开启红酒,一起享受劳动成果。忽然,门铃响了,原来是摄制组。他们一进来就忙着拍照,录像,记录外国姐姐们在我家的生活。有一位瘦瘦的哥哥非常喜欢我,给我拍了很多特写呢!他们一家一家的拍,忙得饭都没吃,我们就邀请他们一起吃馄饨,大家都很开心!

摄制组走后,时间不早了,外国姐姐还要去下一个活动 – 学做中国小糕点。于是爸爸就开车送她们回去,我因为还要练琴,就没有一起去送。她们离开后,我心里暗暗的想,虽然跟外国姐姐相处的时间不长,我相信她们也对中国人的生活有了更多了解,希望她们能够喜欢在中国的旅行。而我也学会了如何与外国人交流,以后长大了,我也要去“一带一路”的国家走走,看看她们国家的风景和生活。

四:[经济翻译短文]《资产与穷人》读后感

好友恩君认为,收入非常低的家庭就不应该积累资产,这种想法我以为是错误的。新近读了美国社会学家迈克尔·谢若登先生著的《资产与穷人》(高鉴国译,商务版)一书,回答了这一问题。 该书针对美国及一些发达的“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作出了回应。作者提出,社会政策要重视家庭资产积累,只有这样,家庭和社区才能持久地参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哪怕是小额的资产积累也会对家庭的长远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这是因为拥有资产后,除了能够延迟消费外,还能产生其他方面的积极影响,包括更加明确的未来观、更加稳定的家庭、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更妥善的财产管理等等。作者认为,构成福利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条件下的福利,重要的是资本积累。资本可以促进家庭的稳定。从家庭稳定来讲,资产的主要作用是在生病、失业和婚变时减缓收入波动。这些事件发生在那些处于收入贫困线边缘的家庭时,会造成许多家庭的收入贫困,生活拮据。当资产存在时,家庭不容易陷入混乱,更容易维持家庭、社会和经济的均衡,使社会祥和。对大部分人来说,资产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当人们得到了眼前的保障时,他们就容易展望未来,推动社会进步。资产的积累还可以增进后代的福利,对一个家长来说,这可能是一项比家长本人的福祉更为重要的福利效应了。后代的福利毕竟是一种永远存在的形式。这是家长们可以得到唯一现实和有形的永存形式,永存的欲望是强烈的。
作者在书中还分析了两种福利转支的区别:一种是用于直接消费目的的社会福利转支,如给低收入家庭制订的房租补贴项目;另一种是有助于资产积累的转支,如对房屋贷款利息的税收减免和对住房、教育的公共补贴贷款。作者强调,刺激资产积累的福利转支最终将比直接消费福利转支更有利于摆脱贫困。作者还构建了一个福利政策新方法,即建立个人发展帐户。该建议已得到美国政府及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视。
本书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关资产福利政策可行性的引人关注的命题。这一政策不仅包括全部人口,而且还给予最贫穷家庭更多的补助。我们中国有13亿人口,政策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可能对社会、家庭、教育、经济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这种政策变化涉及到了很多人。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国引起讨论,促使相关社会政策出台,最终推动并帮助贫困家庭积累资产。目前,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该书对创建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亦有可资借鉴之处。穷困百姓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帮助和支持。
本书作者从学术的角度,历史性地分析了资产的性质与分配、积累模式与资产传承、福利理论的状况等,通过大量的图表、数字、实例来论证、支持、说明其理论。译者高鉴国博士为整个翻译工作付出了艰苦细致的努力,他忠实于原著,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文笔流畅,使人读来不禁想到“信、达、雅”的译文要素。本书责任编辑、商务印书馆田文祝博士说,在某种程度上翻译要比写作更难,因为需要弄通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而又不能改变著者的原意,这的确是对译者及其责任心的考验,而这些,本书译者基本上都做到了。

五:[经济翻译短文]议论文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这句话说得短小而经典,因此被许多人引为座右铭挂在身上。

没错,这句话说得很对,但是我想了想,难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于人吗?那么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

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总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介绍给另一个人。我有一个同学,他很喜欢周杰伦,于是他把周杰伦的海报贴满了整个宿舍,又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述他的经历,终于找来了同学对他的反感。可他最后还很委屈的说:这么厉害的人,难道你们不敬佩他吗?诚然,JAY的名气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欢他一个,毕竟还有喜欢刘德华,喜欢李宇春的。那位同学很喜欢周杰伦,是没错。但如果把这种喜欢横加与别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对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点都能做到。 但己所欲,勿施于人,这点要做好就相对困难了。因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欢的东西,依照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那把它拿来分给大家难道有什么错吗?其实错就错在这,因为我们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有人是金钱为至高无上,又认识金钱为粪土垃圾,道理便是这样。有时我也会不知不觉地做出一些这样的事情,比如我迷恋创网,便把同学们都推荐到创网上去,结果他们都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网站,丝毫不感兴趣。刚开始我也费解,这么好的网站为什么他们全都置若罔闻?不过现在我明白了,每个人的兴趣不同,一个文学爱好者当然喜欢像创网这样能发表文章的网站,反之如果对一个讨厌写作的人来说又怎会喜欢上这里?可见一个人的爱好不同,个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观也就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东西,也没有绝对差的东西,关键是我们自己对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爱江山,有人爱美女,有人爱财富,有人爱自由。如果把比尔?盖茨的金钱送给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拉尔修,我相信他一定会嗤之以鼻。正如我们无法接受自己讨厌的东西一样,也许别人也无法接受我们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距离二战将近六十年的今天,大部分国家都在寻求和平,寻求安心的发展,可是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却在不断的惹起纷端,稍微触犯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便不断的以强权欺压,与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背道而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大概的意思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来的精华所在,无论是生活中为人,还是国际中处理事务,都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考方式,至少受益的国家也不在少数。而美国一些霸权国家,本该积极维护世界的安定却打着为了世界的安定,招摇撞骗,强权欺压,将联合国置之度外,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企图谋取大量不义战争之才也是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公然绕开联合国安理会直接轰炸科索沃,直接削弱了联合国维护和平的能力,也是给世界的人民一个最为显目的警示,是值得这些国家的人们深深的深思,到底有没有将别人不愿意承受的强加于别人。

乃至现在,前阵子发生的乌克兰事件,在欧盟的软硬兼施希望乌克兰加入的情况下,乌克兰极端的分子不断挑起事端,俄罗斯一面竭尽所能拉拢,原因也就是乌克兰的500多公里的防线一旦归欧盟所有,那么俄罗斯的导弹将会被大大的削弱,这么迫切的条件下,俄罗斯也不得不出动军队。所以欧盟与俄罗斯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乌克兰人民的身上,乌克兰国家成为了大国权势之间的炮灰,导致最后国家分裂,苦不堪言。想一想,像乌克兰这样的国家世界又何尝少呢?

如果大国之间愿意用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那么这些纷争,这些动乱恐怕就不会发生,如果我们能够以俩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惨痛的代价而警示,我们就更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懂得珍惜生命。那么我们必须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历史的画卷,因岁月的冲洗,显得枯黄陈旧,将历史的足迹点点抹淡。然而,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总有些像《论语》一类的书籍虽早已褪去了华丽的色彩,显得古老陈旧,但实则它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题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中有许多简单的道理需要我们去感悟与实践。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简意赅,但其蕴含的道理绝不会同表面一样容易。就像《论语·卫灵公》中记载的,孔子的学子之一子贡,曾问了孔子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人终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语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个字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那么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更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现如今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难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告诉我们,得理且让人。宽容的感化常比剑拔弩张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也许,不用我说,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为女售票员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宽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这件事。

怎样算宽容呢?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学会忘记。因为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从根源愈合心灵的伤口。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宽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如何适应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让我们学会如何去宽容别人吧!得过且过,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着想,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会更加和谐,幸福,并充满了快乐。

——后记

将心比心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相处,民族与民族相处,国家与国家相处,都需要将心比心,这样人们才可以和睦相处,民族与国家才会得到和平。

众所周知,美国是受恐怖助于威胁最大的国家,基地组织为何要与这个世界上经济水平军事水平最发达的国家唱对台戏呢?是基地组织为了钱或别的利益才有与美国斗争的野心,还是美国自己因为一些事而激怒了别人?

从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美国是恐怖组织袭击的首要主标,是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将战争带到中东地区,让中东地区常年战乱。

最近新闻报道了本拉登被杀的事实,本拉登死了,恐怖主义就会消失吗?我认为不会,美国如果总是将己所不欲的战争施于别人,那么反抗者就会越来越多,他们自己也永远摆脱不掉恐怖主义的威胁。

世界上还有很多发达国家将自已所不欲的东西强加给一些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一边喊着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一边却又在一些小国家建造重污染的工厂。在这时我真想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名言翻译成各国的语言,然后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的总统,来唤起他们的仁爱之心。

或许是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之深,中国人最懂着将心比心。

自从长达数年的抗日战争和内战终结之后,中国几乎没有发动过别的战争,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因为他们知道战争的痛苦和艰难,他们最懂将心比心,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大好机遇。国力增强,中国人能够在国际社会中扬眉吐气。在钓鱼岛事件之后,激起过中国人民的愤怒。但是当日本大地震之后,中国人又慷慨相助。赢得了日本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赞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做什么事都要将心比心,这样才可以得到别的尊重。我们将孔子的精神发扬广大,才能在这个世界屹立不倒,才能千古流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夫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品格,可是很多人却没有这种高尚的品格,有些人却为了这种品格牺牲了许多。

东晋大臣庾亮,有一匹很凶的马,有人让他卖掉,他却说:“我卖掉了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自己不安全就要嫁祸他人吗?”庾亮的所言就体现了这种高尚的品格。他没有因为自己会受到伤害就将这种伤害转移给别人,而是将危险留给自己,他的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应该让我们感到敬佩。

与他不同的是庄子笔下的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某海鸟停落在鲁国城郊外,鲁侯以为它是只神鸟,令人捉住他,以非常丰盛的宴会来欢迎它,对它比对神还好,可是他的热情却让这只鸟惶恐不安,不吃不喝三天,最后死去了。鲁侯对待这只鸟就没有想到这只鸟真的需要什么,他并没有想到这是只普通的海鸟,它所需要的只是能够让它填饱肚子的食物和自由飞翔的地方。鲁侯用他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最终害了这只普通的海鸟。从鲁侯的这个故事我们就该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别人是否也是这样,不弄清别人需要什么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应该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禹同样拥有着这个高尚的品格,他因为自己的亲人,朋友和乡亲着想,怕因为洪水而失去生命,离开自己刚结婚的妻子,率27万人治水,夜以继日进行疏水工作。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经13年奋战终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业,他都江堰宏伟的业绩造福了千千万万的人们,世世代代的成都人都受到了他功业的庇佑。

当战国的白圭与孟子谈论起治水的时候,白圭说:“让我来吧,我一定比禹做得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水流到别国不就完啦,省事多了。”然而他只看到了对自己的益处而忽视了对别人的不利。他没有想到当洪水流到别国时别国人民的苦难,他没有像大禹那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自私他完全没有考虑到别人。他没有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种品格,也是当今社会的许多人所缺乏的,我们应该将孔夫子的这句话时刻记在心里,提醒自己,应该怎样做人,这样才能终身行之。

六:[经济翻译短文]议论文范文800字 高中议论文范文(11篇)


有一个农村女学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但因交不起学费而苦恼。一家生产健脑口服液的企业愿出万元资助,条件是让这个学生为他们在电视上做广告,说是因服了他们生产的补脑液才思敏捷,考出了好成绩。这个学生断然拒绝,因为她家庭贫困,从未喝过什么补脑液。

一、诚实就是财富

一名成绩优异但交不起学费的女大学生,断然拒绝了一家生产健脑液的企业愿出万元资助但要为其做虚假宣传广告的要求,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没有喝过。“我从来没有喝过!”这句简单的话反映了这位女学生诚实洁白的内心世界。

那么,什么是诚实呢?我认为诚实就是言行与思想的一致。它既表现为对人的真诚,也表现在办事与求知过程中的实事求是。

诚实是做人的根本。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整体的细胞,他不可能脱离整体而孤立地存在,这就决定了一个人要在整体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处理好这种关系的关键便是以诚待人。我们都无法想象如何与一个满嘴假话的人共处;同样,我们付出自己真诚的同时也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友谊。而当今,许多人在金钱的冲击下,为物欲所蔽,为达到个人目的,整日戴着虚假的面具。当他们为日益鼓起的腰包沾沾自喜时,却不知已经失去了诚实——这做人的根本,这最宝贵的财富。

诚实是处事的原则。解决问题的第一要素就是承认问题的存在和理清问题的脉络。离开了这一点,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谈不上把问题解决好。一个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人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人;相反,歪曲事实、隐瞒真相就等于一事无成。对于一个要生存、图发展的人来说,实事求是地对待一切事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诚实也是求知的惟一途径:我们求取知识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而社会需要的是真正的知识,并不是没有真才实学的高学历。而诚实便是获得真知的惟一有效的途径。古今中外,凡是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实事求是的。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成绩不好、但他却勇于提出任何一个别人看来近似愚昧的问题。东晋文学家左思对于自己的文章也有着实事求是的评价。对照他们,我们有些同学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对于疑难问题,不肯钻研,强不知以为知。这种行为显得可悲可笑。爱因斯坦说过:“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这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之一。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造就了一代代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用诚实才能换得友谊,赢得成功,获得知识。那位诚实的女学生也许无法踏入大学的殿堂,也许一生都很贫穷,但她拥有诚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便是个富翁——因为,诚实就是财富。

二、 珍惜

人们对于属于自己的东西往往不甚珍惜,却总是羡慕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因此人们大都活得很累。

小时候常羡慕那些大人们,整天高高兴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总不必为明天要交的作业和老师的当堂测验而担心,他们可以看电视、看电影、出外郊游,可我闪却不行。

长大了却总是羡慕孩童的时候,羡慕那孩童的幼稚、真纯,羡慕他们活得无忧无虑,不必为生活的艰辛而操劳,羡慕他们能在父母爱的海洋里欢快地嬉戏,羡慕他们躺下就睡,哪懂得失眠?

没钱的时候羡慕那些有钱人,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上哪玩就上哪玩,活得多惬意!他们不会因缺钱而烦恼,不会为了买一套建筑模型而驻足窗前、流连忘返。

有钱时却又羡慕那贫穷的时候,那时多轻松!不会因为钱而担惊受怕,不会因为钱而找不到真正的友谊。唉,没钱时的友谊多纯洁!

当我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从未感到父母有多重要。那时总是厌烦父母的反复唠叨,总是因父母的约束而大吵大闹,总是因父母的事事代办而发脾气。那时真希望自己一人却生活,去闯荡。

没有父母在身边却又羡慕那些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他们多幸福,时刻都能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爱,时刻都能得到父母善意的劝告,好心的帮助。有时真后悔,不该伤父母的心。

朋友在身边时并没有觉得这有多重要,心想有没有朋友,还不是照样过?

可分离之后,却倍感无聊寂寞,往日的朋友都远在他乡,这里只有孑然一身的我!于是我又羡慕往日朋友间的欢欣。

让我们珍惜吧!珍惜孩童时的纯真;珍惜成年后的成熟;珍惜贫穷时的轻松;珍惜富足后的充裕;珍惜父母的爱,珍惜你闯天下的勇气;珍惜人生的最宝贵的友谊吧!世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要因为羡慕那些还不属于你的东西而厌恶现在属于你的东西。当我们学会珍惜,我们将会发现,生活原来是这样美好!

三、 求知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三种境界”是分别用三首宋词的句子写的!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形容人们在初学阶段有如登高望远,在无限辽阔的知识领域面前打开了眼界,意识到自己学问不足,知识有限。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形容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潜心专注,废寝忘食在学习,身体消瘦了不后悔,脸色憔悴了也值得。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这里借描写一个青年在元宵节的灯火人群中找到情人的经过,比喻真知得来有个“千百度”的探索和钻研过程,一旦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会体尝到莫大的幸福与欢乐。

王国维讲的“三种境界”十分形象,合乎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或知之甚多的学习规律,成为许多人鼓励自己刻苦学习的座右铭。在实现四化而学习中,每个人都可以用这“三种境界”衡量自己,看看已经进入到哪种“境界”了。

四、 珍惜“今天”

一个人的历史,可以用“昨天……今天……明天……”这么一个时间表来表示。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回首昨天,应该是问心无愧的;面对今天,应该是倍加珍惜的;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的。但在这三者之中,我以为更应该珍惜今天,为什么呢?

“昨日之日不可留”,昨天已经过去了,你能拉它回来吗?

明天还没有来到,岂能坐以待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把学习、工作总是往明天推的人,只能落得一事无成它悲切。

可今天呢?只要你想,总是可以抓住的。抓住它甚至可以弥补昨天,准备明天。 意大利的杰出画家达•芬奇常说:“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安眠。”他正是从抓“今”开始,抓紧了“一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著名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是: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的那点钟,是永远不能返回的。还有人问科学家达尔文:“你一生怎么做了那么多的事呢?”他回答道:我从来不认为半个小时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时间。他们从“一个钟头”,“半个小时”抓起,可算是懂得了抓“今”的妙诀。

为了把我国早日建成四个现代化强国,我们今天也有不少善于抓“今”的人。开滦煤矿的侯占有不是“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吗?不少工人同志不是“今天干明天的活”,“今年干明年的活”吗?从这些有成就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抓“今”的何等之重要!

时光如水,稍纵即逝。董必武同志曾给《中学生》题过这样一首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愿它作为一切下决心为革命抓“今”的同志的座右铭。

五、 顺境与逆境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人们自古就把“逆境”和“成才”联系起来,许多人甚至还把“逆境”看成了成才的充分必要条件。据说有一位大学生在研究了许多伟人在“逆境”中的奋斗史后深有感触,立即向学校申请“下乡当农民”。大概在他看来,在大学这样的“顺境”中是出不了“伟男”的。 不错,许多伟人是历经磨难才有后来的成就的。司马迁受宫刑后发奋而著《史记》,爱迪生当卖报童而自强不息成为发明大王,更不用提马克思、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这样看来,“逆境 成才”的公式似乎成立了。但是,如果人一遇“逆境”就能“成才”,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务农的孩子,一生在学术上也无所作为,没有“成才”呢?为什么会有许多孩子因父母离异而四处游荡,甚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呢?

可以这样说,逆境作为一种客观外界环境会促使或激励某些人成才,但逆境既不是成才的充分条件,也不是成才的必要条件。“顺境”同样可以使人成才。比如朱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232045/

推荐访问:短文二篇翻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