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大学论文格式范文

来源:其他免费论文 时间:2018-08-08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免费论文】

大学论文格式范文篇一:大学本科论文格式模板


  本科论文包括封面、目录、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部分。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论文一律要求打印,不得手写。大学本科论文格式模板,我们来看看。
  大学本科论文格式模板一
  大学本科论文格式要求:
  一、论文的结构与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包括以下内容(按顺序):
  本科论文包括封面、目录、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部分。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论文一律要求打印,不得手写。
  1.目录
  目录应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和主要级次的标题和所在页码。本科论文格式要求
  2.论文标题
  论文标题应当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论文标题应能体现论文的核心内容、法学专业的特点。论文标题不得超过25个汉字,不得设置副标题,不得使用标点符号,可以分二行书写。论文标题用词必须规范,不得使用缩略语或外文缩写词(通用缩写除外,比如wto等)。
  3.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应扼要叙述论文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精练,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包括主要成果和结论性意见。摘要中不应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并应避免将摘要撰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内容摘要一般为200个汉字左右。
  4.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够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专业术语(参照相应的专业术语标准),一般列举3——5个,按照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并应出现在内容摘要中。
  5.正文
  正文一般包括绪论(引论)、本论和结论等部分。正文字数本科不少于6000字,专科一般不少于5000字,正文必须从页首开始。
  *绪论(引论)全文的开始部分,不编写章节号。一般包括对写作目的、意义的说明,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问题。
  *本论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文字通顺简练。
  *结论是对主要成果的归纳,要突出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所做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结论一般不超过500个汉字。
  正文一级及以下子标题格式如下:一、;(一);1.;(1);①。
  6.注释
  注释是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用带圈数字表示序号,如注①、注②等,数量不少于10个。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参考文献应以近期发表或出版的与法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文献为主,数量不少于6篇。
  产品说明、技术标准、未公开出版或发表的研究论文等不列为参考文献,有确需说明的可以在后记中予以说明。
  二、打印装订要求
  论文必须使用标准a4打印纸打印,一律左侧装订,并至少印制3份。页面上、下边距各2.5厘米,左右边距各2.2厘米,并按论文装订顺序要求如下:
  1.封面
  封面包括《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关于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封面、附录4)、《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封2)、《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申报表》(封3、附录5)。
  2.目录
  目录列至论文正文的三级及以上标题所在页码,内容打印要求与正文相同。目录页不设页码。
  3.内容摘要
  摘要标题按照正文一级子标题要求处理,摘要内容按照正文要求处理。
  4.关键词
  索引关键词与内容摘要同处一页,位于内容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并以“关键词:”开头(采用黑体),后跟3~5个关键词(采用宋体),词间空1字,即两个字节,其他要求同正文。
  5.正文
  正文必须从内容提要页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页码在页末居中打印,其他要求同正文(如正文第5页格式为“

大学论文格式范文篇二:大学小论文格式范文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给大家分享了大学小论文范文,欢迎借鉴!
  摘要:“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高发原因包括社会、家庭、个人、学校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混杂。解决“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需提升社会层面重视度,从根源上控制留守问题;增强“留守经历”大学生自身适应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加大学校层面关注度,努力改善心理问题;加强家庭层面关心度,辅助缓和心理问题。
  关键词:“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近年来,多起高校大学生命案吸引了公众目光: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2012年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命案,2013年复旦大学室友投毒案……一桩桩令人扼腕的血案昭示着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亟待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夹杂在时代进步发展下,大学生处在象牙塔与成人社会的交界点,面临着环境骤变、学业与就业的协调、家庭、经济、情感及其他重大变故等多种因素的重重压力,逐渐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其中,在成长期因父母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的大学生人群,即“留守经历”大学生人群囿于种种压力,极易引发心理危机,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心理障碍、自杀甚至犯罪的可能性相对较高,现下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留守经历”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呈展
  着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的童年及少年时期是怎样度过的,由谁带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1]“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其心理素质发育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因为引导者的缺乏,在儿童时期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的人际关系相对于少年时期复杂,且交往、交际范围逐渐增大,逐渐向社会化发展,此时要求大学生自身不断地成长、调适自我以适应大学环境。在较为单一、闭塞的环境下成长的“留守经历”大学生,无论是在自身心理状况还是实际客观环境上,都比较难融入大学新环境,可能还会因成长因素与现有环境的共同作用,更易导致不良的心理倾向和心理问题。笔者通过对大量学生的心理辅导及调研,发现童年时期具有留守经历的大部分大学生相较于同龄人而言,在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压力,其价值观和心理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价值观阻碍表现在:一是人生观较为消极、向下,对生活不抱以激情和活力,做事情常处于无所谓的态度,或是过于执拗、叛逆,以自我为中心,排斥外界的合理影响;二是无法形成正确的情感观,表现在情感对待差异上,因自小的疏离而对父母亲情较为淡漠,亲情上的缺失进而影响未来的婚恋及自我家庭的组建,而在友情、爱情上又过度依赖和渴望,容易给他人造成压力甚至形成畸形的情感观。心理阻碍体现为过度的自卑感,做事情畏畏缩缩,害怕别人的嘲笑,时常怀疑自我,自我评价较低;少于甚至于不敢与人沟通交流,处于一定的自我封闭状态,无法很好地融入群体;对外界充满恐惧和紧张,精神时刻处于紧绷和有压力的状态中,无法体味和享受生活的乐趣。
  二、“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剖析
  (一)社会现实状况造成留守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量涌向城市,产生了留守及其相应的各类问题。赴城务工的家长通常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留守就成了孩子们无奈的被动选择,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试着把孩子带在身边,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上学难、环境适应难等问题。尽管很多城市都有农民工子弟学校,但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到位,其物质环境和教育氛围都与正规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于是,很多家长无奈之下只得将孩子送回户籍地。往复的转学迁移,最终走出留守命运的孩子并不多,反而可能会因频繁的变迁,带来其他的心理问题。同时,社会关心的缺乏和失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缺失。“留守经历”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大学社交相对环境复杂,加上从农村到城市的环境变化,很容易产生迷茫和无助的心理,在这个时候及时有效的社会关心本应该成为缓解其孤独感和疏离感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社会对这一群体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内心对于他人关心的渴望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寻找其他的慰藉和隐藏方式,正处于成长期的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缺乏辨识能力,很容易受到社会阴暗面的影响而走向极端,容易将自己隔绝于环境之外,进而产生自闭、自卑、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
  (二)高校相关工作力度不足。
  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都在高校校园内度过,从心理指导的专业度和周期性而言,学校占据极大的地位与优势。然而,就国内现状而言,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未能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定高效的管理措施,经常出现人员编制和经费缺乏、场地和设备不足现象,使得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虚有其表,未达其实质目的[2];二是现有的“大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明确,从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及实效性能高的心理技能培训。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热衷于团体辅导、野外拓展训练、心理故事手册、心理剧表演类活动,教育内容和辅导措施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尤其是一些特殊群体或特殊个体,达不到促进各类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大而化之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变成了德育教育而非心理教学,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如同鸡肋。
  (三)家庭关爱、沟通不足。“留守经历”
  大学生的性格形成与大部分的人是一样的,都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其在大学期间发生的诸多问题,很多都是因为年幼时家庭没有起到应有作用而留下了隐患[3].大学时期环境的突变,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社会关心的缺失,家庭角色的不完全,使其束手无策,儿童时期隐藏的一些心理问题会随之突显。家庭教育在“留守经历”大学生性格形成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调查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与家庭环境有关。比如,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在大学期间会感到压力大、焦虑,甚至有逆反心理;父亲母亲一方或者双方常年不在身边的孩子通常更加倾向将自己的情绪憋在心里,沟通能力较弱。年少时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往往由于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逐渐形成孤独、无助的性格,进而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负面心理。
  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探索
  (一)提升社会层面重视度,从根源上控制留守问题。首先,最好的慰藉是陪伴,把孩子带在身边无疑是解决留守孩子心理问题最直接的方法。这就需要政府从政策层面上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使农民工子女能在打工地就地入学,从童年时代解决留守问题,给农民工子弟塑造一个与正规学校无异的早期教育环境。其次,用工单位也应该负起责任,主动积极配合政府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结合企业自身能力协助政府共同解决留守问题。再者,应该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引起重视,号召大家自觉自主地去接纳和关心这一群体。广大居民应加强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在学校不歧视、不区别对待农民工子女,环境的包容对于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疏离感是最有效的。
  (二)增强“留守经历”大学生自身适应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要想从心理健康问题中走出来,除了依靠各种来自外界的帮助,更需要当事人增强自身意识,加大努力,从自身心底里主动离开相关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树立正向的自我意识。“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当通过不断的自我观察,逐步形成以自我分析客观、真实,对自我充满自信、充满动力的自我认知,而非一味地沉溺自卑,无法自拔。在生活中加强对自爱、自尊、自知、自信、责任感、优越感的自我体验,加强自我控制,时刻悦纳自我,欣赏自我[4].第二,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奋斗目标的激励下,人能够更好地发掘潜能,进而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地去面对人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产生抑郁或焦虑心理,往往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看不到生活的前景和希望;而如若理想和目标过高,则难以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进而会产生懊恼、郁闷等不良心理。因此,大学生应当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结合兴趣爱好,制定出明确的、分阶段的、可操作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奋斗目标,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心态[5].第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与其他人接触、沟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参与的过程中,人的心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因此,积极参与由学校、社会举行的相关有益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留守经历”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与人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被适应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变被动为主动。
  (三)加大学校层面关注度,努力改善心理问题。
  作为大学生的长期“驻扎地”,高校时刻陪伴着“留守经历”大学生,更容易以耳濡目染的形式对其心理健康形成正面影响,故而高校应当是改善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力军[6].从高校层面做好“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充分掌握该部分学生心理状况,建立健全心理档案。高校可采用班级———学院———学校的三级模式,从班级小范围精准把握到学校大范围宏观调度,协同做好建档工作,以便在出现问题时根据档案信息尽快寻求解决方案,给予及时的调适和辅导[7].二是巩固加强辅导、交流,从专业角度打开学生心门。一方面,从心理辅导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建设层面入手,运用专业知识为学生解答心理疑问,寻求心理对策;另一方面,可通过有一定实效的趣味团队游戏、聆听故事会等心理类师生互动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了解,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三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积极正面的影响。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都能有效地助力“留守经历”大学生形成正面的价值观。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都会参与到学生社团工作,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容易打动彼此,也更容易形成相互影响,因而加强学生社团的正向管理和引导,是提高校园生活质量的一部分,也是形成积极导向的途径之一。四是做好与“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的沟通交流,做好双向引导。高校在进行心理辅导时,通过与家庭的沟通,能更真实、客观地了解其成长经历与其他相关事项,进而作出合理、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解决方案,而与家长沟通交流中对家长的呼吁,能帮助家长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发挥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积极性,即在家庭与高校的双重作用下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家庭层面关心度,辅助缓和心理问题。
  家是避风港,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个人内心最亲密的场所。因此,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应该加强认识,不能单纯从学校教育找原因、找出路,要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在孩子幼年时期为其打好基础、做好榜样、当好导师,帮助孩子走向独立。性格的突变大多是因为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人关注有人疼爱的。人在幼年时期的心理需求通常是最简单和直接的,同时也是最迫切最必要的,满足这些需求对其心理成长的作用十分重要。家长应该增加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频率,丰富交流内容,经过彼此的交流沟通,既让孩子有一个了解父母的机会,让孩子更理解父母,也能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时,面对面的交流是最有效也是必须的,这也能够使家长更加清晰地知晓孩子的心理状态。所以,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创造与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庭的关怀和温暖,从而使他们遇到问题时会更加理智地思考,以减少其心理的负面情绪。
  四、结语面对加速发展的经济,解决“留守经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势在必行,然而当下较低的关注度和多方的不理解,显得此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予以关注和帮助,而在一步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共同出谋划策,为构建和谐、健康社会尽责尽力。
  参考文献:
  [1] 谢新华,张虹。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研究的述评[J].青少年学刊,2011(2):25-29.
  [2] 唐胜蓝,肖芳,辛培娜。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3(5):42-45.
  [3] 谢思霞。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5(6):188-189.
  [4] 宋坤强。谈谈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获得[J].教育探索,2001(9):59-60.
  [5] 韩丽春。引导高职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略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2-64.
  [6] 苏娜娜,王军强,黄海量。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与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6(6):73-76.
  [7] 崔健,夏林。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途径的探究[J].管理学,2014(6):14-17.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181284/

推荐访问:大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