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国税]新疆小学

来源:地税国税公文写作 时间:2018-06-09 15:00:01 阅读:

【www.bbjkw.net--地税国税公文写作】

新疆小学一:白杨写课文主要内容

  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杨写课文主要内容,欢迎大家来查阅。
  白杨写课文主要内容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字词导读
  1.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2.清晰:清楚。
  3.浑黄一体:全都是黄色,分不出界限。
  4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5.卫士:卫兵,泛指担任保卫工作的人。文中指白杨树。
  6.沉思:深思。
  7.新疆,一个地方
  8.抚摸: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
  9.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严肃的。
  10.软弱:缺乏力气;不坚强。
  11.动摇:不稳固;不坚定。
  12.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13.陷入:深深的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袁鹰60年代初的作品。当年大批内地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开发大西北,艰苦创业。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这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
  本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高大挺秀的大白杨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两个孩子知道了,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主题解说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教学重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体会白杨的精神,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新疆小学二:2016民族团结一家亲典型材料


  民族团结相处,才能共同发展祖国,使国家繁荣发展。yuwenmi小编整理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典型材料,欢迎欣赏与借鉴。
  民族团结一家亲典型材料一:

  巴沟乡结合创建民族团结先行区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为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干部群众之间的交流、交融、交心,强化民族团结意识,近日,巴沟乡乡党组织召开推进结对认亲帮户“双帮”工作,会议由各帮扶单位帮扶代表、第一书记、书记、村长、驻村干部及全乡干部职工参加。
  首先乡党委书记何启锋同志介绍了这次会议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各帮扶单位帮扶代表和各村“两委”负责人相互认识,要求干部职工积极主动各自扶贫联系点,看望慰问贫困户,积极开展党员“一帮一”、“一扶一”活动,让广大干部职工与贫困家庭结对子、认亲戚,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把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中,确保创建民族团结先行区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深入有效地进行。
  会后召开座谈会,让各帮扶单位帮扶和各村相互了解各自的基本情况,畅谈在脱贫致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帮扶单位积极表示,充分利用本单位的优势和各认亲干部的各项技能,通过多种渠道帮扶贫困群众的“一户一策”和“一户一法”快速、高效的开展,同时在贫困群众的春耕、秋收、劳务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中想办法找门路。
  通过这次推进会 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创建民族团结先行区和精准扶贫工作工作奠定基础,从而拓宽民族团结活动的途径。
  民族团结一家亲典型材料二:

  “我是做干果生意的,我是维吾尔族,但我的普通话说得好,再加上我卖东西价格灵活,这都是我在北京做生意的优势。”6月21日,31岁的努尔·麦麦提操着一口标准的京腔,给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典型事迹采访团的记者们介绍他在北京的“生意经”。
   努尔·麦麦提是从小在北京长大的新疆孩子,在密云县上小学、初中、高中,参加高考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学习市场营销。
   课余生活在市场里度过
   努尔·麦麦提的父亲麦麦提·阿不都热依木和母亲海日古丽·艾山于1984年离开家乡新疆喀什巴楚县,来到北京卖烤羊肉串,成为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新疆北漂。
   从丰台路口到崇文门地铁站附近,从密云到大钟寺、四道口,从岳各庄到新发地,他的童年伴随着父母创业的艰辛,一路的漂泊。从摆摊卖烤羊肉串到卖葡萄干,再到卖哈密瓜、卖库尔勒香梨,再到卖阿克苏苹果、卖和田大枣和核桃,2000年,努尔·麦麦提的父母搬到了新发地市场,成了那里第一家维吾尔族商户。
  努尔·麦麦提16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独自卖哈密瓜,锻炼他的经商能力。从那以后,努尔·麦麦提的课余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市场里帮父母卖新疆干果、水果。
  大学毕业后,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努尔·麦麦提遵从父亲的意愿,开始参与到家里的生意中。不过,此时的他,经过前些年的历练,已摸索出了自己的经营之道——薄利多销。
   因为出色的经商能力和流利的普通话,努尔·麦麦提成为70多名常年在新发地市场经商的维吾尔族商人的代表,2015年还被评为“新发地市场有突出贡献的文明经营户”。
  2010年,经他给新发地市场管理方提议,维吾尔族商户被集中安排租住在两个单元的“维吾尔族商户之家”,实现了集中居住,解决了租房问题。
   来自喀什地区岳普湖县的商户亚森·吐尔十分佩服努尔·麦麦提,在他眼里,努尔是一个有文化、会经营人脉、有经商头脑的能干的年轻人。
     另立门户开启创业新路子
  接受过高等教育、洞悉市场变化且有着实战经验的努尔·麦麦提,与固守传统经商观念的父亲麦麦提·阿不都热依木在经营理念上难免出现分歧。
   “我爸还想着像前几年一样,低价进高价出,总想着多挣点,但现在的市场形势和以前不一样了,我认为产品要有好品质,还要薄利多销,才能留住客源。”努尔·麦麦提说,但父亲是一个固执而且家长作风严重的人,根本就听不进去。
   去年11月,努尔·麦麦提曾靠薄利多销,40天快速销售了6车近3万箱库尔勒香梨,净赚6万元,企图用事实说服父亲,但他失败了。
   今年5月,努尔·麦麦提向父亲提出要另立门户,并说服了父亲,他想用自己的理念走出自己成功的道路。
  “我认为钱不是第一位的,有时哪怕不挣钱也要卖,人际关系处理好了,有了人脉,生意就不会差。”努尔·麦麦提说,现在是市场经济,作为批发商,要跟着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走,还要研究北京消费者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
   从小在北京长大,常年在北京做生意,努尔·麦麦提说,他已经习惯了和这里的人们打交道,也积累了固定的客户和一定的人脉,就等着到了9月库尔勒香梨销售,开启他的创业之路。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说,努尔·麦麦提是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新疆商户中的优秀代表。市场有维吾尔族商户15户、77人,主要批发库尔勒香梨、阿克苏苹果、吐鲁番葡萄等特色果品,每年交易额在30亿元以上。
   张玉玺表示,新发地市场探索集中经商的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问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彰显人文关怀,切实做到真诚尊重、真正优惠、真情关怀,为他们在京经商、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架起首都与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团结桥梁,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了解,成立于1988年的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1680亩,是北京市“菜篮子”工程的龙头企业。2014年、2015年先后被评为首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单位。
 
更多相关材料推荐:
 
 

新疆小学三:传递正能量作文人物素材

  写传递正能量的作文一定需要用很多素材,下面小编为你分享一下传递正能量作文人物素材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1】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颁奖辞: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人物事迹: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2】朱敏才、孙丽娜
  老骥伏枥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颁奖辞: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人物事迹: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3】赵久富:心有清泉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做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颁奖辞: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抹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人物事迹: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成为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2010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80多岁的父母亲决定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
  村支书带头外迁,61户村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迁对队伍就要出发了,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赵久富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这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第26个年头,也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最后一天。赵久富的母亲拄着拐杖步行了5公里,来到了移民现场。母子遥望,赵久富不敢流泪,怕耽误了移民的行程。
  2013年,余嘴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
  【4】张纪清
  大爱深沉张纪清,74岁,江苏省江阴市市民。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1987年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颁奖辞: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人物事迹: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5】陶艳波
  同桌妈妈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作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12年苦读,杨乃彬如愿考上了大学。颁奖辞:“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人物事迹: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6】木拉提·西日甫江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颁奖辞: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人物事迹: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xx。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
  【7】肖卿福
  不惧麻风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党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颁奖辞: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  人物事迹: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
  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
  说到麻风病,许多人都会望而生畏,肖卿福却和麻风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县黄麟乡安背康复村正是一个麻风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理员,不管是看病还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个人在做。他为病人打针、敷药、清洗溃烂的伤口,护理眼、手脚畸残的病人,给他们喂饭、喂水、抹身子,将救治麻风病人之责时时记在心上,从没有过任何埋怨。
  “当好麻风病医生,比当好其他医生确实更难。麻风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选择了当医生,不管怎么样就是要为病人服务。”肖卿福这样说过。现如今66岁的肖卿福,仍然还在麻风病防治一线奋斗着。2010,肖卿福是全省麻防专业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先后荣获全国麻风战线突出贡献奖——“马海德奖”“全省麻风病防治先进个人”。
  【8】朱晓晖
  最孝女儿朱晓晖,女,黑龙江绥芬河市民。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颁奖辞: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人物事迹: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 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李克强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9】师昌绪
  光耀人间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技术,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颁奖辞: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人物事迹: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朱晓晖曾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诗歌在全国获得过很多奖。父亲生病前,她喜爱读诗、写诗;而现在她看得更多的是医学护理和养生方面的书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瘫痪的毛病,腿脚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晓晖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擦洗身体。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卧床12年都没有得过褥疮。但常年的操劳,使得才41岁的她早已满头白发。
  维持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老人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养老保险。父亲治病的开销不能省,朱晓晖就只能去市场里捡人们不要的菜给父亲吃,自己则用咸菜就着米饭度日。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朱晓晖一直努力让父亲生活的更舒适些。老人因为心疼女儿,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顾父亲的起居外,朱晓晖在周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补习。对于别人的帮助,朱晓晖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和善意传递给更多人。
  【10】传递正能量的美丽学霸
  下午两点的阳光正刺眼,北京化工大学的校园里走来了一位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姑娘,正是准备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的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张慧贤。
  这位美丽的姑娘并不简单,她已连续两年获得专业课排名第一的成绩,并顺利通过国家奖学金的答辩。除此之外,张慧贤在大学期间,一次性通过11门“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考试,要知道ACCA被誉为“国际财会界的通行证”,而她仅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别人起码3年才能做到的事。
  正是结合了“美女”和“学霸”的双重属性,让这姑娘更是格外闪亮。
  很多人是在各种比赛中认识的张慧贤。因为这样的比赛,张慧贤拥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在社交软件和媒体上曝光的机会。“美女+学霸”的标签页面让她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张慧贤的微博粉丝超过4万人,博文的转发量也很高。因为是“学霸”,不少粉丝在微博中私信她,请她帮忙解决学习上的困惑。这成了她的动力,她想传递更多的正能量给需要的人。但是自己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她想学更多东西,走到更高的平台上去,有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她了解她。
  但是,过多的关注也给张慧贤带来了烦恼:“很多时间会浪费在不确定的行程和活动上,比起真正的学霸我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我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才能跟他们看齐。”
  特别是在她小有名气之后,各种商演和活动随之而来,占用了很多在学校的学习时间,这种突如其来的成名,让张慧贤变得浮躁,趴下身子认真学习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大一,张慧贤与国奖的失之交臂。
  “我一直哭一直哭,难过自己为什么没有更努力”,张慧贤说。这次失利让张慧贤认识到,在自己的内心比起成名,她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学业。商演错过了还有下一场,学习的时间错过了保研错过了就不会再有下一次的机会,后悔都来不及,“我对辅导员老师说,下次的国奖一定会有我”,张慧贤暗下决心。
  她尽可能减少校外的活动。“我是个很实际的人,我知道梦想是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所以我告诉自己要做一个更优秀的人,这也是给现在支持我爱护我的粉丝最好的答复”。张慧贤说。终于,去年她凭借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顺利拿下国奖。
  拿下国奖之后不久,张慧贤便投身到ACCA的备考中。她明白,如果想降低失败的几率只有早下手,才能在机会和考验到来的时候能游刃有余、坦然自若。
  就像张慧贤自己所说的那样,对于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来说,ACCA的含金量非常高,全英文的形式更增加了考试的难度。
  于是,张慧贤准备“闭关”。
  “闭关”期间张慧贤每天待在自习室学习时间超过14个小时,买两个粽子就是一天的三餐。“那时候觉得整个人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了,也不跟别人交流,为了学习白天也不带手机。”张慧贤说,她为了避免自己玩手机刷微博微信,她把社交软件全部卸载掉,“我是个自制力很差的人”,这种最笨的方式有时效果反而更好。
  最终,一个暑假的努力让张慧贤一鼓作气攻下了4门,还有2门就彻底拿下ACCA的全部考试。“25岁前多努力几分,25岁之后就可以少努力几分”,张慧贤说,这话虽然有点功利性,但是也是激励自己变得更优秀的动力。
  现在,张慧贤还经常在自己的微博里跟粉丝互动,她跟很多在校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比如,“要充分利用上课时间”“不去自习室不代表不自习”“学习时间长不代表学习能力强”“多参加学科竞赛”,等等。有同学开玩笑地说,她微博中充满着正能量。
  张慧贤的朋友圈里有这样一句话,“长的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她接下来的规划是:再次“沉迷”于学习,她要为接下来的研究生保送、面试等做好充分准备,“我可能又要暂别社交软件一段时间,也希望自己的粉丝可以理解我,跟我一起努力成长。”张慧贤说。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92772/

推荐访问:新疆国税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