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议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共赢效应(教学论文)

来源:教育教学论文 时间:2018-05-07 10:30:20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论文】

 刘淑杰

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表现为顶撞老师家长的逆反心理、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早恋、痴迷网络、精神衰弱、社交困难、不学习、搞恶作剧、吸烟、饮酒、自杀,乃至犯罪等,严重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为此,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如何利用教材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不健康心理产生的原因:

1、 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 家庭的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教育方式过于粗暴,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离异等都会导致子女产生不健康心理。

3、学校教育的因素:首先,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不健康心理的产生。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共赢效应。

尽管造成中小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对其健康成长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但如果在科学合理的教育下,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就会逐渐消除,同时也会对各学科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共赢效应。这种效应体现在语文学科中尤为突出。

共赢效应之一: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在课外阅读中,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让学生更广泛地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形成了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共赢效应之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要建立一种和谐合作的关系。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爱”,交织成一幅情感交融、和谐合作的人类认知活动美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成长的学生必将逐步形成相互尊重、理解,彼此关心、信任,团结合作,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上进心态。

共赢效应之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管理模式、课堂秩序、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人是有感情的,如果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方法得当,势必在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影响,长此下去,就会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用健康的心理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共赢效应的有效途径。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老师的人际交往80%是与学生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①鼓励、赞许学生或支持学生;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③了解学生的疑问。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推动者。这种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是奠定学生心理安全基础的过程。

2、创建丰富的情感教学,净化学生心理健康的阴影。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做到:

⑴酝酿感染性语言

如果教师的语言富于启发性、艺术性和感染性,则能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教师的语言要以声传情、以声动心,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要发挥语文的语言优势,多用一些感染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⑵创设陶冶学生性情的情境

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情境,以情染情、以境动情。

教师可利用观察、联想、想像、比较等方法克服学生消极的心理定势,提高学生对原有知识经验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情感迁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相宜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达到情与理的统一。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利于师生双边活动。教师以真情感染学生,以真知熏陶学生,为学生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创造机会。学生则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既可形成师生间信任、和谐的关系,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又能发挥师生双边的聪明才智,达到教与学的较高境界,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探求真理的欲望,利于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⑶运用恰当的课堂评价

只有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缺点,做出恰当的评价。评价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要选择适宜的时机,以达到教育目的。进行精神鼓励要及时,在鼓励学生时要照顾个性差异,要公正而符合实际。

课堂评价的方式很多,可用简练、得当的口头语言,也可用生动丰富的体态语言。前者较为常用,在实际操作中,二者往往结合使用。例如在口头评价时常伴随着点头、摇头、微笑、目视等,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达到恰当评价的目的。

3、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

个人是否幸福,有时并不取决于他是否聪明,但可能取决于他是否快乐。制造快乐、享受快乐的能力就是一种非智力因素。而语文学习就是能通过挖掘教材的内容。促进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通过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

现在的学生成长过程一帆风顺,吃苦少,所以多表现为意志不够坚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心胸不够宽广,易为小事耿耿于怀。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真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教《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我告诉学生:“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当苦难来临时,要学会勇敢面对,不要屈服。有几个学生在那段时间的学习中感觉特疲惫,特困难,正不知如何面对,学过此课后,他们来找我谈心说,他们有了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他们相信只要笑对苦难,拼搏进取,就一定会成功!而在教完《生命,生命》后,我对学生作了这样的一番深情演讲:“当一个事物到达它生命之美的极至时,也就会预示着死亡的将至。面对死亡,它默默地以自己的静美来装点这无边黑夜,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中的悲壮之美。亲爱的同学们,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当你在人生之途中遭遇挫折与苦难时,请你珍爱生命,请你善待生命!请你相信:总有一天,你的生命之光会变得璀灿、耀眼!”这一周的日记学生们的感慨特别深刻,其中一位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人生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但如果你坚信希望在明天,用小草的精神给自己灌注新的力量,那么成功一定会在前方迎接你的!” 

   此外,古今大量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狭隘,宽阔胸怀。看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等,是不是会顿生一股豪情。而毛泽东的诗词的则更加可以把人带到一种高远的境界,让人领略豪迈的激情。

4、发挥写作的优势地位,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

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过程中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作文命题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

以前我们总是我出什么题,你给我写什么。换个角度,学生想写什么,有什么话可写,我便出什么题,这样情况便好了很多。抓住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的代沟问题,拟题《XX,我想对你说》,可以大量了解学生对父母、对老师的意见、看法以及抒发他们积郁心中已久的对某人想说的话。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如前几年热播的《还珠格格》,他们每天津津乐道小燕子,就让他们写写对小燕子的看法;现在流行“韩流”,当然他们又自有说法。在学校抓校容校纪时,对于男生头发的问题,学生们颇有微词,我拟题《我看中学生留长发》,认为留长发有理的同学竟能列出十条好处:夏天挡太阳、冬天保暖、有型有款、很帅、能省钱……学生都能有话可说。

(二)评改及讲评作文时应扣紧学生文中的情感脉络。

学生在作文中倾诉了他的喜悦、烦恼、体验、感受,教师应真诚地理解,针对性地引导。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原理,人在满足了生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之后,还有成就感的需要,那么在讲评时朗读佳作是一种很好的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做法。所以,对于一般中学生,不仅是佳作,甚至是佳句,甚至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顺,但在某一处写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应大事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共赢效应,既促进了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又丰富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9187/

推荐访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