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找到你观后感_一八九四电影观后感

来源:观后感 时间:2019-08-16 17:30:02 阅读:

【www.bbjkw.net--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范文网www.zhuodaoren.com 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八九四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八九四电影观后感(1)

  几天前,我们在历史课上看了《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和之前不同,我们都没有怀着一种开玩笑的心理看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一段国家、民族的屈辱史。

  1867年,李鸿章上书,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学堂,由洋人讲授西洋海军知识。邓世昌前来报考,得刘步蟾兄妹相助,一鸣惊人。1877年,邓世昌送同学们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4年之后,邓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学凯旋。他在伦敦街头偶遇刘步蟾妹妹,并教训了挑衅的洋人。毕业会上,邓世昌、刘步蟾与伊东佑亨、东乡平八郎的对话,为日后两国海上交锋埋下伏笔。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向光绪帝启奏向英国定制的铁甲舰,得到了慈禧太后准奏。与此同时,日本天皇号召朝野捐俸也购得了铁甲舰,伊藤博文还奉上了侵略的奏章。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刘步蟾、邓世昌等 “镇远”号、“致远”号将士出访日本,遭遇长崎事件,大战一触即发。

  而在中国海军力量停滞不前时,日本的舰队一直在发展。终于,1894年,中日开战了。日本的武器装备远超中国,最后,中日甲午大海战以中方落败告终,中国签订了著名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虽然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已经了解了不知多少遍,但再次提起仍是感慨万千。中国的富强之梦很早就有了吧,不过被昏庸的统治者一次次的打破。当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中国还在保留着几百年前的陋习;当日本天皇为买战舰捐出工资,中国的慈禧太后却拿着海军军费肆意挥霍;当日本官员每日只吃一顿为了给军队省粮食,中国的皇帝每天山珍海味……差距从何而来?或许皇帝的一顿饭,决定了甲午海战的生死,或许慈禧的一句话,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中国的舰队落败,不是偶然。而是官员们一金一银将胜利带走的。

  影片中曾提到过:“中国这个巨人有时突然跳起,伸个懒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的事业,但过了一阵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口茶,吸袋烟,打个哈欠又睡着了。”这句话说得极为正确,不论是从疆域还是人口,中国都绝对是一个巨人。但是中国并没有觉醒,而是又消沉。无奈啊。无数人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只是还在沉睡。在我看来,沉睡的巨人,或许连一只蚂蚁都不如,因为蚂蚁还可以搬动大他数倍的东西,而沉睡,和死了的区别,几乎没有。

  中国富强,还待时日。振兴中华,重任在肩。

  一八九四电影观后感(2)

  在七月十二号,有幸观看了影片《一八九四 甲午大海战》,也确实是有幸,这部电影是七月六号才上映的,电影院排的场次一天只有一两场,时间段也很不好,很多影院根本就没有,到我们看的时候已经是这部影片在太原放映的最后一场了。这最后一场里除了我们也只有四五位观众,票房惨淡可见一斑。影片不光不叫座,甚至也不叫好。在我认为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时光网上,这部电影的评分只有五分多。看看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这部电影也没有道理如此悲催收场,这到底是怎么了?

  被质疑最多的是特效,画面呈现出的视觉效果确实是重要的观影需求,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很多影片花费高额的制作成本,动辄是3D制作,看过之后便烟消云散,披着华丽的外表也难免败絮其中,形式跟内容到底哪个更重要?!

  票房只能体现电影在当下的商业价值,除了商业价值,电影中还有其他的东西。

  早些年冯小宁导演曾经执导过一部电视剧《北洋水师》,影响了一代人,大概就是《一八九四 甲午大海战》的雏形了。还执导一部电影叫《紫日》,看了好多遍,整部影片台词特别少,画面美的不像话,主演富大龙的表演张弛有度、激情震撼。一位善良朴实的农民面对残酷的国恨家仇,直面人性的善恶,依然有弱点,但英勇无畏,就像是一位英雄!不知道导演有意还是无意,《紫日》同《大海战》都提到了太阳。永远忘不了在《紫日》结尾处整个荧幕上呈现一轮巨大的紫色的太阳,普照万物的太阳蒙上了战争的阴影,不再那么光亮与温暖了。在《大海战》中同样有一个震慑人心的画面,在海战即将打响的时候,是邓世昌带着他的爱犬——太阳,站在致远号的甲板上,背后也是一轮巨大却不再明亮的紫色的太阳。我们期盼世界和平,希望永远不再出现紫色的太阳,但是如果有一天真的要打仗了,我们也要像邓世昌和他的太阳一样,无所畏惧的站在那里,宁静地等待狂风巨浪。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电影从大处着眼,通过很多细节的描述把整个事件交待的还算比较完整。影片从主要人物邓世昌的童年讲起,一直到邓世昌带领致远号英勇的冲向敌军的吉野号,终被击沉。振奋了自己震慑了敌人,邓世昌最后誓与战舰共亡,带着太阳一起沉入大海,惊泣天地。刘步蟾、杨用霖等将领的自杀,一起将整部电影的情感推至高潮。

  身为大清的皇帝,却不曾主宰过国家的命运,光绪皇帝在风雪中面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李鸿章高喊着“千古骂名”老泪横流,效力于这样的朝廷,面对着内忧外患,谁又能体会他的无奈与悲凉。慈禧只是想把她的寿辰做好,只想看一会儿国粹京戏,哪里懂得国家的独立与完整,如果将战败的责任推卸给老太太她哪里承担得起。

  我们在海上彻头彻尾的败给了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那一年是甲午。

  电影里几次正面提到了钓鱼岛,甲午海战也是从钓鱼岛开始的。如果说当时的清政府还沉静在残存的大国梦中,对东洋弹丸小国提不起兴趣,看不到眼里。那么今天呢,新中国的海军又有多少取胜的把握?我们曾经牺牲了三千五百万同胞,难道还不足以惊醒国人,还需要更大的牺牲吗?有句话说,你怎样,你的祖国就怎样。我们是不是可以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的,我们的祖国又该是怎样。

  正视历史,正视我们民族基因里的弱点,铭记那一场惨败。

  感谢《一八九四 甲午大海战》。

  一八九四电影观后感(3)

  合肥市 桂花园学校 五(2)班 徐子睿

  指导教师:何欢

  那是耻辱的一八九四年,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不宣而战,偷袭我北洋水师。十九世纪大海战之一——甲午大海战拉开序幕。

  电影先把我们的目光拉回到海战的三十年前。一八六四年,李鸿章成功开办船政学堂。这时,三十年后的英雄——邓世昌成为了船政学堂学生中的一员。看到这里,我的心情是高兴的。因为我看到了他的远大志向;更看到了他的一片诚挚的爱国心。

  镜头又回到一八九四年。日本舰队向中国发起猛烈的进攻,成为统帅的邓世昌带领北洋水师出征。十二艘舰对十二艘舰,这是一场看似实力均衡的战斗,却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武器装备的极度落后,使胜利的天平越来越倾向日军。最后,连指挥舰“致远”舰也身负重伤,无法战斗,并且濒临沉没。在这危急时刻,邓世昌作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以身报国。他指挥“致远”舰全速撞向日指挥舰“吉野”舰。敌人大惊,忙向“致远”舰开炮。最后,甲午大海战在“致远”舰的沉没中定格。

  这一刻,我只有两种心情:悲伤、愤怒。我怒清政府的无能,怒国家的落后,更怒日本侵略者的狂野。同时,我也为邓世昌和牺牲的将士们悲伤,被他们的爱国壮举感动。他们是为中华民族的尊严而献身。

  一百多年过去了,甲午大海战的硝烟早已散去,可那场战争的残酷仍然深深地刻在我们心中,成为中华儿女心中集体的记忆。但仅有记忆是不够的,从这场战争我们看到了和平的重要性,国家强大的重要性,军备力量的重要性。我们不做捕食者,但决不做被捕食者;我们不愿做狼,但也不能做懦弱的羔羊。我们热爱和平,不愿看到战争的发生,可战争却像一个挥之不去的魔鬼,一直在我们的星球上游荡。尤其现在,日本对钓鱼岛的垂涎和蠢蠢欲动,又一次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战争的气息。

  我们要和平,我们的国家要强大,就需要先进的科技力量的支持。军事科技的发展已将现代战争变成了一场军备力量的竞赛,让战争这个魔鬼变得更加神秘莫测、扑朔迷离。要想让甲午大海战的悲剧不再重演,空有一番爱国热心是不够的,我们要从小立志,努力学习,将来用科技强大我们的祖国,用科技维护民族的尊严,用科技捍卫和平。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40342/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