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一附中官网]2008年高考备考专题讲座提纲(华中师大一附中胡国华)(人教版高三必修)

来源:教学考试试卷 时间:2018-05-04 09:28:24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考试试卷】

一、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比较分析

全国卷1 全国卷2 北京卷 上海卷

Ⅰ(30分) Ⅰ(30分) Ⅰ(30分) Ⅰ(80分)

一(12分) 一(12分) 一(15分) 一(15分)

1.字形 1.字音 1.字形 社科文阅读

2.成语 2.成语 2.近义词 1-5

3.语病 3.语病 3.成语 二(23分)

4.连贯 4.虚词 4.语病 散文阅读

5.文学常识 6-12

二(9分) 二(9分) 二(15分) 三(5分)

社科文阅读 自科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13.默写

5--7 5--7 6.实词 四(8分)

三(9分) 三(9分) 7.虚词 古诗鉴赏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8.省略句 14-16

8.实词 8.实词 9.信息整合

9.信息整合 9.信息整合 10.理解分析 五(17分)

10.分析概括 10.分析概括 文言文阅读1

Ⅱ(120分) Ⅱ(120分) Ⅱ(114分) 17.实词

四(23分) 四(23分) 三(18分) 18.实词

11.文译10分 11.文译10分 11.断句5分 19.虚词

12.古诗8分 12.古诗8分 14.古诗7分 20.文译

13.默写5分 13.默写5分 15.默写6分 21.理解分析 

五(22分) 五(22分) 四(12分) 六(12分)

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 社科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14--17 14--17 14-15(客观题)

16-17(主观题) 22.文句理解

六(15分) 六(15分) 五(18分) 23.文意理解

18.得体4分 18.连贯4分 散文阅读 24.修辞表达

19.虚词5分 19.得体5分 18--21 25.信息整合

20.仿写6分 20.修辞6分 六.(12分) 26.分析主旨

七(60分) 七(60分) 22.连贯 Ⅱ(70分)

21.作文 21.作文 23.概括文段 27.作文

看图作文 组合材料作文 24.写文段 命题作文

“摔了一跤” 助人与受助 七(60分) 必须跨过这道坎

25.诗句评论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天津卷 重庆卷 福建卷 江苏卷 广东卷

Ⅰ(42分) Ⅰ(33分) Ⅰ(21分) Ⅰ(30分) Ⅰ(150分)

一(12分) 一(12分) 一(6分) 一(9分) 一(12分)

1.字音 1.字音 社科文阅读 1.字音 1.字音

2.字形 2.字形 1-2 2.成语  2.词语

3.近义词句 3.近义词 二(6分) 3.语病 3.近义词

4.语病 4.语病 自科文阅读 4.语病 

二(18分) 3-4 二(12分)

①社科文5-7 二(9分) 三(12分) 社科文阅读 二(33分)

②自科文8-10 社科文阅读5-7 文言文阅读 4-7 文言文阅读5-9

三(12分) 三(12分) 5.实词 三(9分) 10.古诗6分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6.虚词 文言文阅读 11.默写6分

11.实词 8.实词 7.分析概括 8.实词 三(18分)

12.虚词  9.虚词 Ⅱ(129分) 9.信息整合 散文阅读

13.信息整合 10.信息整合 四(32分) 10.分析概括 12--15

14.理解分析 11.分析概括 8.文译10分 四(15分)

Ⅱ(108分) Ⅱ(117分) 9.古诗6分 Ⅱ(120分) 选读文本

四(18分) 四(20分) 10.默写6分 四(23分) 文学类

15.文译8分 12.文译8分 11.简答10分 11.文译9分 16--18

16.古诗5分 13.古诗6分 五(17分) 12.古诗8分 实用类

17.默写5分 14.默写6分 散文阅读 13.默写6分 19--21

五(18分) 五(22分) 12--14 五(22分) 五(12分)

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 六(10分) 散文阅读 22.图文

18--21 15--18 15.语病4分 14-17 23.压缩文段

六(12分) 六(15分) 16.仿写3分 六(15分)

18.标点2分 19.连贯4分 17.拟标题5分 18文段概括6分

19.文句续4分 20.续写4分 19.改写4分

20.写短讯6分 21.关联词5分 20.补写5分

七(60分) 七(60分) 六(70分) 七(60分) 六(60分)

21.作文

命题作文

有句话常挂嘴边 22.作文

话题作文

酸甜苦辣说高考 20.作文

命题作文

季节 21.作文

命题作文

怀想天空 24.作文

话题作文

传递

辽宁卷 浙江卷 湖北卷 湖南卷 山东卷

Ⅰ(36分) Ⅰ(42分) Ⅰ(36分) Ⅰ(27分) Ⅰ(36分)

一(15分) 一(18分) 一(15分) 一(12分) 一(15分)

1.字音 1.字形 1.字音 1.字音 1.字音

2.字形 2.近义词 2.字形 2.字形 2.字形

3.词语 3.词语 3.词语 3.成语 3.近义词

4.熟语 4.语病 4.语病 4.语病 4.成语

5.语病 5.对联 5.标点 5.连贯 5.语病

6.古诗文名句

二(9分) 二(12分) 二(12分) 二(12分) 二(9分)

社科文阅读 社科文阅读 社科文阅读 自科文阅读 社科文阅读

6-8 7-10 6-9 6-9 6-8

三(12分) 三(12分) 三(9分) Ⅱ(114分) 三(12分)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三(21分) 文言文阅读

9.实词 11.实词 10.实词 文言文阅读 9.实词

10.虚词  12.虚词  11.信息整合 10.实词  10.虚词 

11.信息整合 13.信息整合 12.分析概括 11.虚词 11.信息整合

12.分析概括 14.内容赏析 12.文意理解 12.理解分析

Ⅱ(114分) Ⅱ(108分) Ⅱ(114分) 13.文译9分 Ⅱ(114分)

四(22分) 四(17分) 四(24分) 14.代词3分 四(24分)

13.断句4分 15.文译8分 13.文译10分 四(11分) 13.文译10分

14.文译6分 16.古诗6分 14.古诗8分 15.古诗5分 14.古诗8分

15.古诗8分 17.文识3分 15.默写6分 16.默写6分 15.默写6分

16.文识4分 五(12分)

五(21分) 五(18分) 五(18分) 五(17分) 16。语序3分

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 17.情境语4分

17--21 18--21 16--19 17--20 18.图文5分

六(11分) 六(13分) 六(12分) 六(14分) 六(18分)

22.连贯4分 23.句式3分 20.写对联4分 21.文章赏析 散文阅读

23.图文4分 24.补写6分 21概括形象4分 19--22

24. 仿写3分 25.写寓意4分 22续写歌词4分 两题任选

七(60分) 七(60分) 七(60分) 七(60分) 七(60分)

25.作文 26.作文 23.作文 22.作文 23.作文

命题作文

我能 话题作文

行走在消逝中 材料作文

母语 命题作文

诗意地生活 话题作文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四川卷 安徽卷 江西卷 宁夏/海南卷

Ⅰ(30分) Ⅰ(30分) Ⅰ(36分) Ⅰ阅读题

一(12分) 一(12分) 一(15分) 一(9分)必考

1.字音 1.字形 1.字音 现代文阅读

2.字形 2.成语 2.字形 1--3

3.成语 3.语病 3.近义词 二(36分)必考

4.语病 4.连贯  4.熟语  古诗文阅读

5.语病 (一)文言文19分

二(9分) 二(9分) 二(9分) 4.实词

自科文阅读 社科文阅读 社科文阅读 5.信息整合

5-7 5-7 6-8 6.分析概括

三(9分) 三(9分) 三(12分) 7.文译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二)古诗11分8-9

8.实词 8.实词 9.实词 (三)默写6分10

9.虚词  9.虚词  10.虚词  三(25分)选考

10.分析概括 10.文意理解 11.信息整合 文学类阅读

12.分析概括 11--14

Ⅱ(120分) Ⅱ(120分) Ⅱ(114分) 四(25分)

四(23分) 四(23分) 四(24分) 实用文阅读

11.文译10 15.文译10分 13.文译10分 15--18

12.古诗8分 16.古诗8分 14.古诗6分 Ⅱ 表达题

13.默写5分 17.默写5分 15.默写8分 五(20分)

语言运用

五(22分) 五(20分) 五(21分) 19.成语

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 20.语病

14--17 14--17 16--19 21.连贯

六(15分) 六(15分) 六(9分) 22.仿写

18.图文5分 18.词语置换3分 20.组句4分 23.补写

19.情境语6分 19.概括文段4分 21.写语段5分

20. 口语交际4分 20.人物评述8分

七(60分) 七(60分) 七(60分) 六(60分)

21.作文 26.作文 26.作文 26.作文

 命题作文

一步与一生 命题作文

提篮春光看妈妈 命题作文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材料作文

关于创造

比较分析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对于探究和把握2008年高考命题改革走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变化:

1.试卷结构

全国卷和北京卷:(30+120) 基本未变,保持稳定。

福建卷:(21+129),继续减少客观题,作文70分。向上海题靠拢。

     广东卷:增加选读文本

宁夏/海南卷改革力度最大,改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大块,还设置了“必考题”和“选考题”。

2.命题范围

     因命题范围有所扩大。标点、修辞、文学常识、文言句式、文言语法、均见于考卷之中。

     3.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更趋于多样化。主要体现在“试验田”--语言运用部分:写关键词,写对仗句,文句仿写,文句续写,图文转换,文句改写,句式变换,概括段意,写广告告词,写对联,写导语,写演讲词,写贺卡,写情境语,人物述评,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加标点,改病句等。

     改革趋向:

1. 各省市命题会互相借鉴,相互吸取试卷中成功的经验。

2. 试卷结构更趋于多样化,加大第Ⅱ卷的分量是必然趋势。

3. 客观题逐步减少,主观题逐步增多。

4. 创新题型会不断涌现,特别是语言运用题的创新。

5. 注意选考题的出现。

      6.作文,命题作文回归,与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并存。赋分上有的省市可能增加至70分。

总的方针仍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迈小步,不停步。

二、复习备考的整体思路

(一)转变教学观念

1.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

 在全面推行新课标、使用新教材的情况下,高考命题一定对此会有所反映,因而必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在复习备考中也要相应地改变教法,用好新教材,研究新教法。

2.重基础、重能力、重素质。

高考改革,总是要朝着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向发展,遵照语文学科本身的规律来进行。高考命题是以能力立意,重在考能力,考素质。高考复习应以培养和升华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不可盲目搞“模拟大战”、“题海大战”。

3.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

  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不忽视“工具性”的前提下,大力增强文学和人文内涵,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考生在高考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二)研究新考纲

本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迈小步,不停步”的精神,07年考纲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只是在四个方面作了小的调整。要密切关注08年考纲的修订情况。

   07年考纲的修订仍有指导意义。在“写作”中,将“常见应用文”改成“常见体裁的文章”,外沿扩展了,表明除了书信等应用文外,对戏剧、诗歌等文体也认可,这就对创新作文、个性化作文起到了一种鼓励的作用。

新考纲将“丰富”中的“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改为“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加上“论据充分”,主要是针对议论文则言的,更加强调了写议论性的文章要“言之有据”,事实胜于雄辩。在高考阅卷中,我们看到,有的考生在写议论文时,泛泛而谈,空发议论;有的考生在议论时,只讲一个故事来代替例证,结果写成议论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的四不像文章;有的考生在论述时所举之例与观点联系不紧,更谈不上“论据充分”。议论文中的举例论证,其是就是运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比如,要论证“勤奋能成才”的道理,可以列举:张三因为勤奋成了才,李四因为勤奋成了才,王五因为勤奋成了才,从而证明:勤奋能成才。

将“有文采”中的“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改为“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用词贴切”比“词语生动”的要求更具体,表述更清晰,从用词、造句和修辞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文句有意蕴”似乎只是对文学类文章更适宜,而“文句有表现力”则对其他三类文体均适用。在高考作文中,词汇贫泛、词不达意和误用词语的问题比较严重,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语言贫血症”。一个人如果患了贫血症,就会面色苍白,如果文章患了“语言贫血症”,也会苍白无力;一个人如果气血两旺,则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一篇文章如果词汇丰富,则充实饱满,文采飞扬。因而,读书时要注意词汇的积累,写作时要注意词语的锤炼。

三、2007年高考备考方略

(一)重视作文,力争高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分是最好拿的,要力争50分以上。2005年高考大纲在考试内容

上仅仅是作文有改动,现改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这一改动,放宽了文体的限定,更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人的思维有不同的类型,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善于逻辑思维,体现在写作上,则有人善长写记叙抒情的文章,有人善长写议论说理的文章。写作时,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定文体。高考话题作文虽然不限文体,但并不是不讲文体,而是让学生自选文体。一旦选定某种文体,就应按选定的文体写作。所谓话题作文,其实就是限定一个写作范围(即话题),让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自由命题,确立文章的主旨,然后根据所命之题写作。

王国维先生说过:“为文如造屋。”建一个房子,首先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房子?造一个什么样式的房子?怎样装修这个房子?写一篇文章,首先也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一篇什么样式的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写这篇文章?这三个问题就涉及文章的三大要素:主旨、思路、语言。

所谓主旨,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就是要抒什么情,言什么志,阐什么理。所谓思路,指内外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在的写作思维流程,一是文章外在的篇章结构样式。所谓语言,即指所运用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古人写文章,讲究“意格俱佳”(沈德潜语),意即主旨,格就是章法。古人认为,言之无文,行而未远,文即文章的语言文采。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要写好文章,先要做好人。人品决定文品。志趣高雅的人才能写出品位高雅的文章,志存高远的人才能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情感丰富的人写出的文章富有情趣,思想深刻的人写出的文章富有理趣。我们提倡:“以汪洋恣肆之笔,写济世为民之文。”

有的学生,只是关注身边俗情锁事,拘泥于个人的生活细节,甚至有的沉溺于自己的偏好之中,有的迷失在扭曲的心态之下。从学生的平时作文以至高考作文中可以看出这些问题的普启遍性和严重性。

现代青年,应当思考人生,洞察社会,应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应当放眼宇内,面向未来;现代青年,应当察古今之变,究兴亡之理,知穷通之道。在我们的笔下,可描绘高山大河的壮丽,可抒写报国为民的理想,可赞颂善至美的情操。

    (二)重视散文阅读,掌握解题诀窍

从《考试大纲》的修订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命题不断增强了文学因素。大阅读多考现当散文的阅读。根据散文的特点,高考考查的能力点是:(1)理解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2)分析综合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散文阅读的途径是:明确主旨,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首先要抓住散文的“神”,“神”即主旨,也就是全文的“纲”,纲举则目张。其次是把握散文的“形”,“形”看起来似乎散,但其必定是依“神”而聚,散文外在的结构和内在的思路总是因神而定的。讲求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因而必须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在语言的品味中去领会散文的妙趣。散文中也有形象的刻画,也有意境的创造,可叙事,可状物,可抒情,可说理,抒情的散文有情趣,说理的散文有理趣。其间有迷人之景,有动人之事,有感人之情,亦有哲理之思。

(三)文言文复习,关键在课本。

文言文复习,不可一味去做模拟题,而应重视课本的复习。临考前,可选课本里的经典

文章重点复习,如选自《左传》、《史记》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最好能精读十篇左右。注意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积蓄一定量的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基本功,如通假字、一字多义、古今异义(双音节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文言虚词则要注意掌握大纲上提出的18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及意义。

要特别加强文言文翻译的训练。

(四)注意语言运用的创新题型。

语言运用题部分是高考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创新题多出于此。近几年出现的题型有:写关键词,写对仗句,文句仿写,文句续写补写,图文转换,文句改写,句式变换,概括段意,写广告告词,写对联,写导语,写演讲词,写贺卡,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加标点,改病句等。估计命题者会进一步在语用题方面进行创新,临考前应有针对性地对语言运用方面的各类题型进行系统性的专项训练,尤其要注意5月份全国各地模拟试题中的有创新的题型。

(五)关于文学常识

如果考查文学常识,很可能采用填空题或连线题的形式,也有可能采用客观题的形式。

分数也不可能太多,估计2-3分。复习时如同名句名篇一样,不必大范围、大题量地训练,掌握课本中涉及到的最常见的文学常识即可。

  

四、2007年高考复习专题攻略

【文言文翻译】

     1. 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2. 翻译的方法--留、对、换、增、删、调

    3.翻译的误区

    (1)意译文言大意

(2)误解文言词义

(3)忽视文言句式

   【古诗鉴赏】

《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及其语言艺术的感受、分析、评价、鉴别和欣赏,是一种综合的带有整体素质性的能力体现,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它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认识水平。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要求,因而鉴赏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诗歌鉴赏当从字句理解、修辞方法、感情抒发、意境创造、艺术风格等方面人手;鉴赏时应注意分清诗歌类别、体察判别意境、咀嚼品味语言、明辨艺术手法。由于鉴赏能力实质上涉及到知识迁移、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强调以能力立意考查创新精神的形势下,我们应该重视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1.明确主旨

     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主旨,首先要弄清楚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一般说来,

诗歌主要是抒情,言志,阐理。

2.品味语言

诗歌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练的语言,它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特别注重音韵节律。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正确理解诗歌的字句,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3.理解形象

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古诗的形象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一是意象,一是诗歌中的人物典型。主要是意象。如:

4. 抒情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诗人往往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抒发感

情。因此,对那些咏怀、咏史、感遇的作品,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在鉴赏诗词时应展开联想、想象,分析作者笔下客观物象的特征,找到它与现实世界、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联系。古人习惯托物抒怀、言志,笔下的景物或多或少包孕了作者的情感。所以,鉴赏时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或相关背景,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言外之意。“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不仅 仅表现于抒情诗中,就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是饱含情感,以情动人。

诗歌抒发感情的方式:

(1) 直抒胸臆。

(2) 借景抒情。

(3) 情景交融。

5.把握意境

对古诗的鉴赏离不开对诗歌的意境把握。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对意境的考查是高考必考之内容,几乎每年都有所涉及。对意境的分析需要具备很高的感悟能力。        

6.辨析风格

正确地辨析诗歌的风格,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一般说来,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而现实主义则用冷峻的态度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鲜明而又深刻地表明了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诗歌风格又有豪放、婉约之分。豪放指诗词的内容不拘泥于传统的个人离愁别绪,而是反映了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立意高远又深刻,体现了诗人宽阔的胸怀。婉约指诗词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巧借他人或大自然的景物委婉地抒写个人的哀乐悲喜。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反复阅读、仔细品味。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恬淡;王维的诗中有画,极富哲理性;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作家的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视具体诗作而论。

7.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如:象征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等。。诗歌中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格,正确地理解各种修辞在诗歌中的妙用,有助于对诗歌的正确赏析。

8。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的方法是:求同析异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在现代社会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我们从阅读文章中或学习新知识、或了解社会动态、或欣赏文学作品等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目的在于检验考生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即将升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一、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并不是考查科技知识,而是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如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辨别与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分析概括文段的大意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プ匀豢蒲Ю辔恼拢包括数学、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矿物学、医学、生理学、信息科学等。自然科学类阅读考查的形式 为单一的选择题。其题目的设置主要有这样几个角度:词语、句子的理解,文章的分析和综合,有关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等。选文一般从《新华文摘》、《参考消息》以及其他科技杂志上的文章中节选。

自然科学类阅读题一般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设置干扰:①偷换概念;②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③推理不合理。阅读科技文,我们应树立起两种意识。一是整体阅读意识,即通读全文的意识。首先应快速通读,整体感知,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时应注意疑难处、重要文句、重要信息,特别是表明脉络线索的字句、段首句、核心句等。二是理清思路,整合信息。注意分析句段之间的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已然和未然、部分与整体、肯定与否定,彼与此的联系等。我们学会筛选信息,紧紧抓住原文中的原句,正确理解,对应分析,辨析正误,注意干扰项中的陷阱,如:张冠李戴、主观武断、断章取义、任意扩大、因果不分、言过其实等。对此,信息筛选整合要仔细慎重,尽量做到与原文对应理解。科技文含有丰富的信息内容,所以,需要广泛阅读,开阔视野,关心科技动态,了解最新科技,提高阅读水平,增强解答能力。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一定要学一点形式逻辑方面的知识。80年代的高中语文课本中专门有形式逻辑的学习内容,后来被取消了。我觉得,高中生不学逻辑学是一个缺憾。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离不开形式逻辑。从这类题目的命题来看,很多题目的解答,如果掌握了形式逻辑中的有关概念、判断、推理的的知识,就很容易了。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社科类文章阅读内容覆盖了传统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文章学、文学鉴赏、书法理论绘画理论、道德理念、社会伦理、教育科学诸方面,从表达上看,都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 式,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基本上是议论文。前几年高考试题大多把社科文阅读放在第二卷,一般为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类。多项选择题具有多项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正误混杂,干扰性强,因此难度很大。所设选项迷惑性很大,涉及到文章的方方面面,干扰项中与原文内容仅为细微的差别,考生稍不留神,便会分辨不出正误。简答题多为分析论述,有的是对词句的阐释,有的是对文中的观点作评价,有的是对表达技巧作鉴赏。有的是对信息加以筛选、提炼和归纳。难度之大,显而易见。2001年高考开始放到了第一卷,作为小阅读,题型是单选题,明显降低了难度,要注意这一变化。

社科文阅读,命题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问题,要求考生作答。考生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把问题放进文章中去,把所提的内容与文章相应处的内容作认真的比较,不可疏忽字 词句的细微差别,因为命题人并不是把他的意图大面积地裸露出来,往往是在最细微的地 方,在考生容易疏忽的地方设置干扰,所以考生一定要把握全篇,仔细审题,善于比较, 认真筛选。

阅读时可按以下次序进行: 

1.通读全文,明确主旨。通览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理清思路,筛选信息。在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的基础上筛选文中的信息 ,特别是作者所引用的论证材料。

3.分析整理,品味语言。将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的重要信息分类加以整理,注意信息的排列次序和内在逻辑联系。分析文中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论证 方法,品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4.抓住要点,综合评价。在分析的基础上,把握内容要点,归纳出作者的 基本观点和态度,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正确的评价。

5.仔细审题,认真解答。要注意揣摩命题意图,结合文章的主旨和思路去分 析选项,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项。

三、散文阅读

从《考试大纲》的修订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命题不断增强了文学因素。大阅读多考现当散文的阅读。如1998年高考大阅读题是《报秋》,2000年高考大阅读题是《长城》,2001年高考大阅读题是《门》,2002年高考大阅读是《话说知音》,2003年是《乡土情结》,2004年有《大地山河》、《老家》、《痛哭和珍》、《快乐的死亡》,2005年有《一日的春光》、《张家界》、《合欢树》、《看树》,2006年有《阳光的香味》、《夕照透入书房》、《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给“书虫”当夫人》等。根据散文的特点,高考考查的能力点是:(1)理解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2)分析综合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散文阅读的途径是:明确主旨,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首先要抓住散文的“神”,“神”即主旨,也就是全文的“纲”,纲举则目张。其次是把握散文的“形”,“形”看起来似乎散,但其必定是依“神”而聚,散文外在的结构和内在的思路总是因神而定的。讲求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因而必须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在语言的品味中去领会散文的妙趣。散文中也有形象的刻画,也有意境的创造,可叙事,可状物,可抒情,可说理,抒情的散文有情趣,说理的散文有理趣。其间有迷人之景,有动人之事,有感人之情,亦有哲理之思。

1.明确主旨。

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就掌握了解题的万能钥匙。

散文的主旨多是抒情、明志、言理,首先要明确作者所抒之情、所明之志和所言之理。文中写景、状物,都是为了抒情、明志、言理的,要分析文中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与情感体验、社会生活及人生哲理的联系。考试时间有限,要想准确而又快速地把握文章主旨,必须要有快速阅读能力。首先要一目十行,整体把握,不能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一篇好文章,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的,因而解答这类题目,只要扣住中心主旨去思考,就不难找到答案。如2003年高考阅读题,只要明确了《乡土情结》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找到了解答文后问题的钥匙。本文的主旨是歌颂乡土情结,乡土情结贯穿全文,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和升华是文章的主线。本文主旨的核心是把乡土情结升华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高考阅读题的3、4两个小题往往是围绕文章的主旨命题。又如2004年《大地山河》的主旨是表述西北高原的雄浑、粗犷的特殊性点及作者的感受,写江南水乡是为了烘托西北高原。《老家》的主旨是抒写复杂、矛盾而又浓厚的思乡之情。《痛哭和珍》的主旨是伤悼烈士,赞颂刘和珍“做事的毅力”、“任劳任怨”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控诉反动派的凶残,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忧虑。《快乐的死亡》的主旨是启迪人们不要热衷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要踏踏实实搞好本职工作,做出实际业绩。

2.理清思路。

从文章的结构入手,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是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进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基础。不仅要注意全文的思路,还应注意重点段落的思路。理清思路也要求运用快速阅读法,如做2001年高考题《门》,要求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迅速找出相关信息。这篇散文的脉络很清楚: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由不断地开门和关门组成的;第八段是全文的收束,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解答所设问题就不难了。又如2004年高考题《大地山河》,作者主要描述了河、高原、雪三幅画面,以观感和想像把这三幅画面联系起来,抓住了这三幅画面,就理清了作者的思路,也就不难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并进而解答所设题目了。

3.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要紧密联系中心主旨。既然作者用词用句和运用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服务于主旨,那么,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都离不开文章的主旨和思路。如高考题《报秋》中,有这样一道题:“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答案: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再如2001年高考题第1小题是理解“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因本文的主旨是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借门来写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据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开门”和“关门”的含义了。又如2004年全国卷阅读题《快乐的死亡》中第19题,要求品味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的一段文字,根据本文主旨出品味分析: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类比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指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指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极富讽刺意味。

如:2006年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得泼在为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得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得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做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得从童年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596/

推荐访问:华中师大一附中官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