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与最后读后感|最先与最后阅读答案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12-04 10:00:04 阅读:

【www.bbjkw.net--读后感】

《最先与最后》一文十分简短,只700多字,却突出显示了中国人国民性的弱点:"不为戎首,不为祸始。"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最先与最后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选择。

  最先与最后阅读答案

  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最先与最后

  鲁迅

  ①《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箴了。

  ②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③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豫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④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⑤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1.结合文意,解释文段①中“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人们把“不为最先,不耻最后”作为处世态度,各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各自表现出了人的什么样的心态。

  (1)“不为最先”:________

  (2)“不耻最后”:________

  4.结合文意,解释文段②的加粗词语。

  (1)“群众”:________

  (2)“公论家”:________

  (3)“傻子”:________

  5.如果将文段④中的“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的“胜兆”改为“胜利”、“败兆”改为“失败”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6.给选文标题加上几个字,以具体反映出作者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

  7.鲁迅先生的杂文语言富于尖锐性和幽默感,试从文中找出一处,并略作分析。

  答案:

  解析:

  1.不愿做最先进的,也不以做最后一个为羞耻。

  2.对“不为最先”持否定态度,对“不耻最后”持肯定态度。

  3.(1)缺乏竞争意识。

  (2)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4.(1)日见其卑怯的人。

  (2)貌似公允却内心卑微的人。

  (3)敢于“不耻最后”的人。

  5.不行,“胜兆”只是胜利的兆头,还不是胜利,可是“这些人”见此就“纷纷聚集”,深刻地揭露了他们投机的嘴脸;而“败兆”是失败的可能,只是有这种可能,他们便纷纷逃亡。这两个词语的运用,深刻地揭露了一些人意志的薄弱。

  6.敢为最先与更不耻最后。

  7.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这里的“纷纷作鸟兽散”形象地写出了略见危机便纷纷逃避的不良社会风气。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41481/

推荐访问:最后的短信阅读答案 最后的牵手阅读答案 最后一美元阅读答案 最后的绝招阅读答案 最后的阳光阅读答案 最后的握手阅读答案 最后的麦穗阅读答案 最后的风景阅读答案 最后的黄豆阅读答案 最后的母爱阅读答案 最后的抄袭阅读答案 最后的沐浴阅读答案 最后的背影阅读答案 最后的成功阅读答案 最后的聚会阅读答案 最后的花期阅读答案 最后的时刻阅读答案 最后的姿势阅读答案 最后的鹿王阅读答案 最后的遗言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