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篇6]言行6篇

来源:统战民宗公文 时间:2018-09-17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统战民宗公文】

(1) [言行]言行真诚方为友

言行真诚方为友
我和他的相识恰恰是诚信给予双方的意外的礼物。即使是在开始时,心怀生疏的人,只要自己抱有真实和诚实去接触,就一定能换来好意。
第一次与他相见时,交谈的寥寥无几,几分胆怯显而易见,稍许的停留后便约定三日之后再见。到了那天清早,细雨绵绵,心灵总被一层水雾包裹着,回想的片刻总还是停留在我俩的约定,或许是出于好奇、珍惜,这种视为重要的感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耐不住性子,索性提前20分钟奔向约定的小亭中。踌躇在小亭中,每一位过客都会仔细地看,生怕雨滴阻隔了我的视线,也混淆了他的视听……终于,他出现在了人群中,每一次眨眼都生怕他消失,不曾想到守信的风筝已经飞翔在我和他的天空里。我们安坐在此,酣畅的交谈中,每一句话都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新奇感。
几天后我得知他转来了我们班,这可算得上是熟上加熟呵。
我和他的淡漠的确是出乎意料的。即便是在最后,相识已久的人,只要一疏忽,友谊的风筝就会被风挟去。
最后一次与他相见,交谈中带着丝丝挽留,几分不舍显而易见,长长的相拥后,决定一周后再见。做了彼此三年的好友,小学毕业时痛哭流涕也是正常的。暑假的开端彻底放纵了我,到了那天清晨,烈日炎炎,心灵被烘烤的干巴巴的,那朝的誓言已成为今夕的梦,或许是出于随便、无趣,心中模糊的有着约定却翻来覆去,不见踪影。直到傍晚,坐在电脑桌前一天的我才回想起来:下午三点,公园亭中见。
我奔向小亭,晚了一个时辰,我慢慢的走近亭子,却发现已无人影,血染夕阳,云缀金边的黄昏,似乎又是三年的离去,但这次让我闷得喘不过气来。我蹲在那半个时辰,仔细的看着过客,每一次眨眼都害怕他匆忙的来,无意的去。我已觅不得他的身影。因为承诺……
我扔下了带了的小纸条,转过身去走向现实,他似乎在我身后,俩人是各奔东西,能留下的:一脸惊讶,一堆闲话未讲,两个背影。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2) [言行]我议言与行


言语需要行动,行动则让想象的花朵散花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

————题记

鹰选择了飞翔的努力,收获的是翔于云端的非凡;蝉选择了知了的自得,收获的是栖息树梢的平庸。

当赵括临阵夸夸其谈时,可曾想过战时的身死人手?当仲永年少锋芒毕露时,可曾想过日后的泯然众人?当马谡在军帐中信誓旦旦时,可曾想过落败时的两眼涟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几百年前,大诗人陆游便悟透了这个道理。在我看来,行便胜于言。一个伟人的成功并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写于纸上的。一个人的豪言壮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将其表现出来————从现在行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苏轼曾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者。所以说,不努力怎能成功,不行动怎能会扬志。一肚空话,一纸滥文,又有何用?

二战后,德国元首国王真诚地弯下了他的膝盖,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做出最诚挚的道歉,他为不幸死于战争的人悼念,那不是屈服,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正视自己的民族,国家的错误。面对错误,日本的行为则令人嗤之以鼻,他们的右翼分子公然篡改历史,修改宪法,修改教科书中的史实,拒不认错。德国的行动得到的是全世界的谅解与尊重,反之日本的行为则令人发指。

言与行不仅是相对而立的关系,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行胜于言,一个人只有脚踏实地,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才能够造就一番事业,才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 [言行]言与行的魅力


会说是一种能力,不说(专注于行动)是一种智慧。

我欣赏会说的人。会说的人能够委婉地阐述自己的意见或回击别人,挽回自己乃至国家的尊严。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在政治外交上颇有一番作为,其关键就在于他绝佳的口才。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总理常常凭借自己的口才置别人于尴尬的境地。其中受到的外国记者尖酸刻薄的提问次数是数不胜数。一次,一名苏联使者问道:“你们不是把我们苏联说得像厕所一样臭吗?那为什么你们国家的林副统帅都要往我们这儿跑呢?”很多人都认为这个问题太绝了,都为周总理捏了把汗,周总理笑了笑:“不奇怪,因为苍蝇都爱往厕所里跑。”苏联记者听后,立即无话可说。还有一次,在中美会议上,一位美国记者看见周总理用的美国产的派克钢笔后,问道:“贵国乃是泱泱大国,为什么还要用我们产的钢笔呢?”周总理笑着回答道:“这支钢笔可有故事呢。它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友人赠与我的。这是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的战利品我无功不受禄,拒绝了。但他说,留个纪念,我也觉得有价值,就收下了。”美国记者听后,灰溜溜地走了。周总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让人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让对方难堪。

我佩服不说的人(专注于行动)。不说的人往往会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不会说太多,而是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来。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在研究氢弹、原子弹时,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隐姓埋名地在大沙漠里工作,一天只休息四个小时,从没有在电视上露过面,他们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研究之中。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的国防增强了。他们用实际行动使中国变得强大,他们成为了国人景仰的大人物。“哥德巴赫猜想”是困扰了全球一代又一代数学家的难题,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猜想,每天都将自己锁在一个小屋内,经过了7年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他一举将“哥德巴赫猜想”拿下,宣告着数学界中的又一次伟大的进步。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不轻易说,但说出来就雷霆万钧,就一字值千金,少说多做使他成为了民族的巨人。

我欣赏会说的人,我佩服不说的人。真正会说和会做的人都是极富魅力的人。

(4) [言行]学礼仪 讲文明

    上海世博会快到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旅游节也即将开幕,生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扬州人,我们应该给中外游客一个好的面貌,如何才会有一个好的风貌,首先就要做到学礼仪,讲文明。
为什么要学礼仪?是为了形象、是为了效能、是为了服务等等,总而言之,学礼仪可以概括为一个字,那就是“美”,美能提高自己的形象,吸引别人注意,即使你没有漂亮的外表,但你优美的言行举止也会被人所赞道。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大门的金钥匙,礼仪作为作为一种规范,是人们进行社会交流时必须遵守的一套行为规则,是人们参与生活的行为指导,它告诉人们什么样的场合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讲文明”这个词,在我们刚刚步入小学时,老师就对我们说:“讲文明  树新风。要做一个讲文明的人.”当时我只知道讲文明只要不骂人、见到人要礼貌地打招呼就是个文明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文明的理解也不太相同了,文明不仅要做到这些,也要有修养,还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才对。
   有的同学会问,我如何做一个懂礼仪、讲礼貌的学生?其实很简单,作为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生活中,不管老师还是亲戚朋友,见到面先要主动问好,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这一句话能反映你是否懂礼仪,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会不错。文明是一种智慧,在文明意识的慢慢提升中,也在提升自己的智慧;文明是一种修养,中国千年一来的文化;文明是一种自我展示,展示自己也在感染着别人。
如果你不知礼不懂礼不讲文明,即使你有一肚子知识,也不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知礼懂礼讲文明的人是值得交往的,也是能够赢得尊重的人.

(5) [言行]不负责任的行为


今天中午,我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为此,我感到很愧疚。我在玩魔尺时,我的朋友张洋对我说:“我也会拼,我教你吧!”我本来是想亲手给他,但是他离我太远,我就打算扔给他,就在扔的过程中,我不小心扔到了阿姨,我去捡魔尺,转身就走,并没有说对不起,紧接着,大姐姐和二姐姐很快就知道了事情,姐姐们对我说,我这种行为,很没责任心,不负责任······要我立即去道歉。我走到阿姨的房间,很诚恳地对阿姨道歉,没想到,阿姨根本就没怪我。到了我午睡的时间,我躺在床上自言自语地说,我今天实在太不像话了,一点责任也不负!做事情也不想想后果,万一打伤人,怎么办?不过,我现在明白了,以后,不会这样了!

(6) [言行]善于借鉴的我


  每时都会有出奇的想法,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做法,善于借鉴别人的思想,总以为这样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生活上,我总是很关心外界的事情,觉得别人的言行和我有莫大的关系似的,每当我了解到他人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我便会努力学习与实践,有时还会记到本子上,以便时刻提醒着我。别人貌似错误的话语我会清晰的记得。所以,每当我干一件事情时,脑袋里会迸出信息:这是错误的,不能干。我便会立刻停止自己的行为。
  当我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时,我会想到: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很快就承认了错误,而不是“致死不屈”,家长和老师们都说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而我觉得我只不过是借鉴了别人的思想而已。
  在学习上,我也经常借鉴前人的做法,所以家里买了好多的本子,为什么?当然是作笔记用的了,经常听别人说:“课前要预习,课上要做笔记,课后还需把笔记整理一遍”所以,光一门学科就需一两个本子,从早到晚,每天都埋着头整理笔记,可是,到了考试地带,学习不但没有长进,反倒还退步了,我搞不懂了,于是四处打听,上网寻求另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欣喜若狂的试用,可总是以失败告终,我想:难道借鉴对于学习毫无用武之地吗?
  就当前几日的一堂政治课上,我才明白,借鉴是好事,但不能事事都借鉴,这样会失去自我本身的特点与潜智。
  在借鉴的过程中,需要加入自己的思想成分,因为每一个人自身的修养是不同的,他人成功的方法对自己来说未必是管用的。我们应当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来选择自己的路。
  必须时刻铭记着借鉴只是借用别人的东西来为自己挖掘道路的工具,这成功的道路还需自己来走过,走完。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36772/

推荐访问:乾坤篇6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