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人放生后的感应]放生后一家人却死了5篇

来源:中国梦作文 时间:2018-09-17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中国梦作文】

(1) [放生后一家人却死了]乡村生活作文 初一关于乡村生活的作文(8篇)


你喜欢乡村生活吗?那是一种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互联网的牵绊,平静而安详的生活。

【篇一:农村生活】

远处的青山,终年苍翠欲滴,山上树木,红绿分明,时不时有几只鸟儿传来阵阵啼叫,闪过一道白光,那婉转的歌声越飘越远……道路两旁的杜鹃,已甜甜的笑了,叶子随风飘荡,发出“沙沙”的叫声。山脚下几个村庄,炊烟袅袅,在碧蓝的天空中点缀着灰色的丝丝缕缕的图案,似幻似真。

屋后的山,十分秀丽,一道小径,弯弯曲曲地穿过树林,越过花草,来到无人可知的山顶。我常常在这条小径的两旁,溜进花丛,躲人草堆,窜往树后,让妹妹来寻找。这时,我总会仔细观赏周围的风景,松鼠轻巧地在树丛中穿梭,尤其是那条毛茸茸的尾巴,可爱至极。斑斑点点的阳光渗透白云,穿射树叶,落到了地上,再加上阵阵春风,地上的“阳光斑”就似魔术般流动起来,我常常看得入迷。总在这时,就有一只肥嘟嘟的小手扯着衣服,传来一阵笑声:“抓住你了。”

不远处,一片绿油油的菜地映入眼帘。一座小土桥的两旁,都浸在丰收的气象中。虽不是秋天,但外婆家的田园收成可不少。西瓜藤上个个“挺肚将军”,玉米田里的玉米都露出了白夹黄的胡子,外婆总是背着箩筐,提着篮篮丰盛的水果,蔬菜,满载而归,热情豪放的山歌在空中传荡……

最令人喜爱的是外婆家道路旁的一条潺潺流着的小溪,妈妈经常陪我踏着鹅软石,小心翼翼走下去,迎接清凉的拥抱。时不时还屏息凝视,翻开块块小石头,寻找小螃蟹,但我的小水瓶里至今都是空空如也,放生对我来说也是件非常快乐的事。那层层浪花,朵朵涟漪,我还是那么的期盼,因为它们给我留下了那么多欢乐的时光!

【篇二:农村生活】

我外婆家原来在乡下,那儿可有趣了,前门有菜地,门后有小河。

我小时侯常跟外婆一起去乡下玩。我最喜欢外婆家后门的那条小河了。河面有四五米宽,不知从哪里来,流到哪里去。河岸两旁有很多不知名的花儿,引来很多各色的小蝴蝶。水流很缓慢,时不时的有小鱼儿探出头来吐气泡。这里可是鸭子和鹅的天堂,外婆邻居的鸭鹅白天总在水里游来游去。鹅可傲慢了,把脖子伸得老高,仰着头,“鹅鹅”地叫,对周围的一切总是不顾一屑的样子。鸭子可实在多了,一会儿用嘴梳理羽毛,一会儿把头伸到水去觅食,不时发出“嘎嘎”的欢叫声。河岸上有几棵大树,几个妇女在绿荫下用木槌捶打衣物,发出“啪啪”的声响。我喜欢站在河边看,一看就是老半天。

快到中午时,我和外婆到房前的菜园子里拔点蔬菜。菜园子并不大,但里面密密麻麻的种满了许多蔬菜,碧绿的韭菜、白胖的萝卜、圆圆的大头菜、还有青菜、小白菜……旁边还有用毛竹搭的架子,上面爬满了青藤,挂着芸豆、缸豆、丝瓜……有些是外婆种的,有些是邻居种的,大家经常相互摘着吃。中午吃饭时,吃着刚摘的蔬菜感觉特好。

在菜园子前面有一片稻田,没成熟时,绿油油一片。成熟后,一片金黄,一幅稻浪滚滚的景象。就在小河和菜园子之间,有一片桔园,桔园边上有条小水沟,它把河里的水直接引向稻田,农家男孩经常在这里摸螺丝,捉泥鳅,钓青蛙……

傍晚,我坐在门前,深吸一口气,桔花的清香直沁肺腑。

我爱外婆的老家,虽然破旧,但这里到处有大自然的气息。要是我有一支笔,我一定会把它画下来,在家时常常取出来看看。

【篇三:农村生活作文】

“五一”的时候,妈妈带我到乡下姨婆家玩。一下汽车,我们便踏上了去农家的山路。乡下的空气格外清新,乡下的天空分外湛蓝,深吸一口气,就会感觉全身舒畅,一切烦恼都被抛在脑后。

清晨,农民们早早地起床,到田野去干活,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庄稼。远远望去,田野里绿油油的一片,里面种了绿得发黑的韭菜,还有淡绿色的青菜,犹如一块无暇的翡翠。田里的稻谷被风一吹,翻滚起伏着,好象一片绿色的海洋。金黄色的油菜花夹杂在麦苗里,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田野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当我们到达姨婆家时,姨公出来迎接。他已经年过七旬,脸上布满了皱纹。他们一家人把我们从城里来的人当成稀客,盛情款待。姨婆门前有一条小溪,我捡起小石子往河里打水漂,不料,却吓到了正在水中洗澡的鸭子们。它们大吃一惊,“嘎,嘎,嘎”地乱叫起来,慌忙游上岸来,慌慌张张地跑回家。鸭子们白白胖胖的身子,加上白里透黄的嘴巴,再添上炯炯有神的眼睛,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使我忍不住哈哈大笑。院子门口有忠厚老实的老牛在吃着嫩嫩的青草,有淘气的小羊撒着欢儿乱跑,小狗在院子里“汪、汪”地叫着,摇着尾巴欢迎客人。小鸡们“咯咯”叫着啄食吃,肥胖的小猪在猪圈里一边叫着,一边打着滚,翻着身子……好一派农家田园的美丽风光。

乡下农民淳朴的笑容,真挚的待客情谊,还有田园、蓝天、白云、青山和绿水,绘成了一幅自然美好的田园风景图,真让人陶醉,使人流连忘返!

【篇四:农村生活】

我的老家浠水是一个美丽的乡村,那里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美。去年秋天,爸爸带我回老家探亲,顺便在那里小住了几天。

早上,人们都忙碌在田野里,最后一季晚稻已经快成熟了,稻子颗粒饱满,压得头也抬不起来了,一阵微风佛过,稻子在田里摇摆着,好像在对我招手。大人们都忙着施肥、除草,好像在精心照料自己的孩子,想着马上就要丰收了,脸上都带着幸福的笑容。

在屋子的后面,就是几座连绵起伏的山峦。秋天来了,大山已脱下葱郁的夏服,穿上了金色的秋衣。走在山间的小路上,脚下已经铺满了金黄的落叶,踩上去沙沙作响。我突然发现树上有许多黄色的果子,我问爸爸:“那是什么?”他说:“那是野山楂,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摘着吃……”我将信将疑地摘了一颗,浅浅地咬了一口,果然很好吃,那酸酸甜甜的味道不同于我吃过的任何一种水果,真是回味无穷。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晚上,表婶早已做好了晚饭,桌上红红绿绿地摆了好几个菜,爸爸说:“都是一家人,做那么多菜干嘛?”表婶笑着说:“你们难得回来一次。再说,菜都是现成的,豆角是刚从院子里摘的,鸡是自己养的,鱼也是从鱼塘里捞的,不像你们城里人,什么都要买。别说了,快吃吧。”我尝了几口菜,味道果然与我们平常吃的不一样,口感细嫩,还有柴火香,好吃极了。

几天的乡下生活过的真快,转眼间我们就要回家了,在乡下我们看见了以前从未看过的风景,见识到了乡下人们淳朴的民风、乡风,这里一点也不逊色于城市里闪烁的霓虹灯,乡下人家的质朴永远扎根于我的心中。

【篇五:农村生活】

我总觉得城市的生活不如农村充满乐趣,城市的孩子没有农村的孩子有那么丰富的童年。农村生活中,总能有很多变化多彩的趣事,虽然没有玩具,却有一串串真诚的笑容;虽然没有电脑,却有辛勤劳动的人民。

每个暑假的时候,我都要回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一段时间,七八月份的时候,天气很热,农村却还是忙着为玉米的成长施肥除草。每次回去,我都会跟着爷爷奶奶学习种地,除草,撒化肥的技巧。

伴着丰收的希望,物品和他们一起参加辛勤的劳作,身体上流着汗,心里却充满了喜悦和兴奋。

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帮着爷爷奶奶给玉米施肥。因为我掌握了施肥的技巧。首先,看风向,确定完风向之后,把化肥就抛洒到空中,往下一直弄下去,就方便又快捷。

其实我还很喜欢忙收季节,也就是收麦子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很开心,因为麦子是很“可恶”的,害的我“半死不活”。天气太热了,我看见麦子就像看见敌人一样,把镰刀一挥,两只手上带着手套,因为麦子上有很多小小的“针”。扎到皮肤里会非常的疼。因此就会出现六月天带手套的奇怪现象。

有时候,和家人一直要劳动到晚上八点多才能吃晚饭,家家户户都开了灯,大家都在吃完饭后为第二天的干活准备馒头,水之类的东西,这样就会有充足的体力来丰收粮食啦!

其实,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我也是很好懂的,经历也很旺盛,在帮助家人农收农忙的间隙,我还会骑着自行车给家人送饭送水,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我很有成就感。

这就是我的乐趣,还好吧,哪天你有机会了,也可以和我一起走进大自然,走进农村,去品味一下城里孩子很难体会的乐趣。

【篇六:农村生活】

在一个小庄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线一条弯弯曲曲的蓝色飘带一条终年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

溪的两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和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阵风轻轻的吹过,荷叶翩翩起舞像一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

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着,不时从水中蹦起“扑通”一声跳进小溪,还躲在荷叶下捉迷藏。在阳关的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

瞧,溪里倒映着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原来是溪前的一棵茂盛的大柏树呀!

柏树旁,一座低小的茅屋,藤条爬上了房顶,结了许多个大南瓜。屋后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眺眼望去,那儿还种植这一大片的禾苗呢!

一对白发夫妻在屋里一边喝酒一边操着南方口音谈笑风生,互相取乐。头上泛着红晕。老婆婆一边帮着老爷爷按摩,一边用手指着东边的大儿子。

他们的大儿子在豆田里辛勤地锄着杂草,只见他身穿短袖,头戴斗笠,两手紧紧的握住锄头,倾斜着身子,用力的锄着,全然不顾额头的汗珠悄然的滚落。他是那么的专注,生怕一不小心,把幼小的豆苗锄掉。

二儿子正坐在大柏树下编织着鸡笼呢!他一边编织一边想:等我要快点把鸡笼编织好,这样小鸡便可以住进来,这样它们就会有既安全又舒适的家呢。

树下,他们未成年的小儿子趴在小溪边摇着小脚调皮地剥着莲蓬吃,还喃喃自语地念叨着:“人间的佳肴,我给爹娘和哥哥们带个去!”瞧,他正忙得不亦乐乎呢!他那样子格外讨人喜欢。

这真是一家老小真是其乐融融啊!

【篇七:乡村生活】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着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篇八:农村生活的乐趣】

在我的意识中,我总觉得城市的生活不如农村充满乐趣,城市的孩子没有农村的孩子有那么丰富的童年。

农村生活中,总能有很多变化多彩的趣事,虽然没有玩具,却有一串串真诚的笑容;虽然没有电脑,却有辛勤劳动的人民。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的乐趣就是跟着姑姑叠千纸鹤,躲猫猫玩,可是叠的多了,玩的久了,也就觉得很无聊。有时候被家里人说一下,就很稚气的哭了。

我现在长大了,才觉得这种单纯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于是我在劳动中学会了寻找一些充实的东西。

每个暑假的时候,我都要回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一段时间,七八月份的时候,天气很热,农村却还是忙着为玉米的成长施肥除草。每次回去,我都会跟着爷爷奶奶学习种地,除草,撒化肥的技巧。

伴着丰收的希望,物品和他们一起参加辛勤的劳作,身体上流着汗,心里却充满了喜悦和兴奋。

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帮着爷爷奶奶给玉米施肥。因为我掌握了施肥的技巧。首先,看风向,确定完风向之后,把化肥就抛洒到空中,往下一直弄下去,就方便又快捷。

其实我还很喜欢忙收季节,也就是收麦子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很开心,因为麦子是很“可恶”的,害的我“半死不活”。天气太热了,我看见麦子就像看见敌人一样,把镰刀一挥,两只手上带着手套,,因为麦子上有很多小小的“针”。扎到皮肤里会非常的疼。因此就会出现六月天带手套的奇怪现象。

农民忙了一天之后,下午五点钟左右,天就变得昏黄,把农民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就像一条长长的龙。而很多农民又欢聚在一起,这一条巨龙就无边际的变长了。

有时候,和家人一直要劳动到晚上八点多才能吃晚饭,家家户户都开了灯,大家都在吃完饭后为第二天的干活准备馒头,水之类的东西,这样就会有充足的体力来丰收粮食啦!

其实,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我也是很好懂的,经历也很旺盛,在帮助家人农收农忙的间隙,我还会骑着自行车给家人送饭送水,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我很有成就感。

这就是我的乐趣,还好吧,那天你有机会了,也可以和我一起走进大自然,走进农村,去品味一下城里孩子很难体会的乐趣。

(2) [放生后一家人却死了]放生桥


明朝隆庆年间,沪上小镇朱家角的漕港河两岸坐落叶、李两个村庄。两个村庄虽说共饮一河之水,却因祖上的积怨纷争不断,他们共同烧毁了联通两岸的唯一桥梁,从此立下规矩,叶李两族世代不得通婚,老死不相往来。说来也怪,自从立下这规矩后,三十年来,叶家庄生下的全是男娃,而李家庄的后代全是女娃。李家庄的姑娘因为只能生女生不出男,媒人便少有问津,只好远嫁异乡。李家庄因为严重缺少劳动力,长久下来田地荒芜了大片,日子也越来越穷。而叶家庄的小伙子娶亲成了大难题,外乡的闺女家借机在彩礼上漫天要价,为了娶媳妇,很多叶家庄的人不惜卖房卖地。人们都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到睦邻友好,上苍给他们的惩罚。

“照这样下去,咱这庄子早晚绝户了!”李家庄的长老终于憋不住了,他召集族里的长辈商量对策。商量来商量去,大伙都觉得只有放弃宿怨,招对岸叶家的后生做女婿,才有望破除生女娃的魔咒。可现在主动找上门去求他们,又放不下面子。

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放出话,叫叶家庄在漕港河上修座桥,只要桥能建起来,通婚的事才可谈。

这话传到叶家庄,光棍们兴奋不已,立即筹集木材石料,开始造桥。说来也怪,开工好几日,桥桩就是打不下去。难道天不遂人愿?大家望河兴叹,一筹莫展。

这时有个叫叶轩的后生站出来说:“我知道桥桩为什么打不下去,主要是我们的劲儿没能拧成一股绳。”大家说那怎么才能集中力量呢?叶轩笑说:“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只要李家庄的姑娘们都站到对岸给咱们加油助威,咱的劲用到一处,这桥桩准能打下去。”光棍们一听哈哈大笑,都说叶轩说得太对了。只是怎么才能请来李家庄的姑娘来给他们助威呢?叶轩微微一笑说他自有办法。

原来这叶轩与对岸常来洗衣的衡娘眉目传情,已互生爱意,还商量着能让两岸更多的青年男女和他们一样成为神仙眷侣。

说来他俩这段情缘竟是一对红鲤鱼做的媒呢。

那日,叶轩在河边巧遇浣衣的衡娘,一见倾心,心情大好。随后他捕鱼时网到一对红鲤鱼,鳞片金光闪闪,样子楚楚可怜。叶轩心生不忍,于是将它们小心地投到河中放生了。

第二天,叶轩大着胆子写下了一首情诗,附上自己的生辰八字,然后在河边等着衡娘,见她果然再次出现了,就把情诗叠成纸船,顺水漂流想传给衡娘。

可纸船刚入水,忽然一阵风吹来,小船瞬间被拍翻。

叶轩正在沮丧,哪料到那纸船落水处居然钻出两条鲜红的鲤鱼来,托起了纸船,欢蹦乱跳地摆着尾巴,朝着对岸的衡娘游过去。对岸的衡娘捞起纸船,不禁春心萌动,也回复了一纸便笺,诉说自己愿与叶轩结成秦晋之好,更希望化解两个村庄多年的矛盾。那两条红鲤鱼游到叶轩那里,把衡娘的意思转达给了他。

叶轩兴奋不已,飞奔回去禀告父母。本想立刻差遣媒人前去提亲,但是为了造桥,他把自己的亲事暂时放下了,为的是让更多有情人终成眷属。至于打桩的秘密,也是红鲤鱼给两人托梦传话的。

这天,风和日丽,叶家庄众多光棍汉在叶轩的带领下,纷纷用红纸写下生辰,跑到河边去放红纸船求姻缘。这下子,漕港河瞬间漂起一大片红纸船,远远看去很壮观。对岸李家庄呢,一大群姑娘在衡娘的引领下站到岸边,远远地排成队,摇着红手绢为造桥的小伙子们高喊加油。

叶轩和后生们一看有姑娘们来为他们加油了,干劲十足,这桥桩很快就打好了。更神奇的是河面上漂着的红纸船突然连成一片,幻化成一座漂亮的拱桥稳稳飞架在桥桩上!引得两岸的姑娘小伙爆发出潮水般的欢呼声。

因为是叶李两家族恢复通婚的标志,大家把拱桥称作姻缘桥。衡娘坐着大红花轿,从桥上风风光光嫁到了叶轩的家,把同村那些光棍羡慕得直流口水,恨不得一个个都能马上娶一个李家庄的闺女过门。

可是李家庄的长老一看,这口子要是打开了,我们这边只见出不见回,你们的问题解决了,我们这边可咋办?当刻又想反悔了。李家长辈在桥上宣布,以衡娘嫁过去生下的首个婴孩的性别定乾坤。如果生男,算是破除了李家庄后代只能生女的魔咒,通婚才可以继续进行,且必须让儿子姓李。以后再生的无论男女,才可以姓叶。叶家庄无奈之下只好应允了。

叶轩和衡娘小两口婚后过得幸福甜蜜,可是眼瞅着好几个月了,衡娘的肚子却一直不见动静,两个庄子都开始紧张起来,难不成这通婚后,男的女的都生不出来?大家议论纷纷。单纯的衡娘心理压力陡增,想到自己不能受孕,不但连累了叶家绝后,更会使叶李两家族再次陷入不能通婚的境地,她哭着求叶轩休妻再娶。叶轩怎忍心休掉娇妻呢,就宽慰她说咱们还年轻,生孩子来日方长。

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月,眼看结婚快一年了,衡娘还是没有怀孕的迹象。

她难过至极,这天一个人走到姻缘桥上,忆往昔、痛今朝,愁肠百结,一时想不开竟纵身跳进水中……

再说那叶轩,从外面干活回来不见了妻子,与爹娘和村民一起四处寻找,却遍寻不到。眼看天黑了,叶轩猛然想起了姻缘桥,他没命地奔到河边。漕港河漆黑一片,只有微弱的月光照着水面,身着白衣的衡娘漂浮在水面上,身下竟然是一大片鲤鱼!“娘子!”叶轩跳下水,抱起衡娘,只觉得她身子冰冷,心中大骇。他抱着衡娘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赶,口中不住地唤着衡娘的名字,慢慢觉得她的身子暖了起来。

叶轩一家连夜请来郎中给衡娘诊治,郎中把脉后却惊喜地发现衡娘有喜了。这可是个大喜讯啊,叶轩整晚抱着可怜的衡娘,终于看到她醒过来了。听闻丈夫告知自己有喜了,衡娘一脸惊诧,“相公,妾身为不孕之事深感内疚,今日本想一死了之。就在弥留之际,那两条红色的鲤鱼出现了,它们一前一后钻入我口中,我忽然有了力量,为了再见到你,我使劲地向岸上游。这时一大群鱼游过来,托住我的身子,向岸边送……”说着嘤嘤哭起来。夫妻二人商定从此再不捕鱼,终生不再吃鱼。

十月怀胎,衡娘临盆了,所有人都紧张万分,产房外挤满了叶、李两家族的村民,紧张地期盼着即将降生的孩子。“生了……生了……是个女娃!”叶家人欢欣鼓舞,可是李家人却失望之极。

大家正欲散去时,忽听里面稳婆又叫上了:“怎么……还有一个,又生出来个男娃!”随着两个孩子的哭声,叶、李两家族人欢呼跳跃,这下真是皆大欢喜。衡娘问叶轩给孩子取啥名,叶轩说女娃就叫叶梦鲤,男娃姓李,就叫李鱼儿吧。衡娘开心一笑,连夸名字取得好。

这年春节,很多李家庄的姑娘嫁到叶家庄,叶家庄男丁多的也主动落户到李家庄当上门女婿,桥上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大年初一这天,叶家大摆百日宴,为了给孩子祈福,叶轩和衡娘买下很多红鲤鱼,到姻缘桥上放生。

十几年后,叶、李两个庄子不仅男女比例协调,人丁兴旺,而且还富裕起来。每年初一到桥上把活鱼放生成了这里的习俗,一代代传下来,久而久之姻缘桥也被改名为放生桥。

(3) [放生后一家人却死了]闯关东的一家人


一、闯关东要有点手艺

民国年间,时局动荡不定,很多山东人为了混口饱饭,纷纷流入东北闯荡。“闯关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得有两下子,有点过人之处,光凭着傻力气,是很难在那里站住脚的。

话说有一个叫关秀的人,因为家里穷,又赶上大旱,日子实在没法过了,也跟着一群同伴到了东北。

关秀人如其名,长得很秀气,一向不言不语,没事就爱摆弄自己背包里的东西,大家都觉得带着他是个累赘,这么瘦瘦弱弱的一个人,到了东北能干什么呢?

到了东北,大家都去找活干,同伴们都长得五大三粗,找的都是些在码头上扛麻袋、下炭井挖煤、到林场里扛木头的力气活儿,而那个面目清秀的关秀呢,却亮出了一招不曾向人显露的绝活,那就是锔大缸。

干锔工这一行的人,说得好听一点叫锔匠,说得土一点,就叫“箍漏子”,那可是个精细的手艺活儿,破碎的瓷器到他们手里,只须几个铁锔子,就能让它恢复如初,这关秀背包里装着的,就是些锔大缸的工具。关秀能在几分钟内把一个破碗锔起来,看着美观不说,还滴水不漏。谁家没个破盆子破碗?有了这门手艺,还愁没饭吃吗?大家都对关秀羡慕得不得了。

关秀凭着锔活的手艺,在异地他乡的东北混了下来。他走乡串户,每到一处,老百姓都会把他围起来。 这一日,关秀到了一个小镇上,在那里又摆开了锔大缸的摊子,不长时间,关秀面前就摆满了活,忙得他不可开交。关秀很高兴,打算多呆两天,不行就在这里落个户得了。

关秀紧巴巴地干了三天,这天,他干着干着,突然觉着面前有个身影挡住了光线。关秀抬起头来一看,就见眼前多了一个彪形大汉,那大汉昂着头,直挺挺地站在他面前,手里两个铁珠子不停地滚动着,眼睛半睁半闭。关秀一看这人,就知不是个善茬子,再看那些主顾,早就躲得远远的了。

关秀忙停下手里的活,站起来向大汉抱拳拱手,说:“这位大哥,我光顾着干活了,不知你驾到。看样子,你是找小弟有事吧?”

大汉从鼻子里冷哼了一声,说:“找你当然有事了,是好事,给你找活来了!”

彪形大汉另一只手里拿着一块手帕,打开来,里面包着几片小茶壶的碎瓷片。

这瓷是难得一见的好瓷,而这瓷碎得也是难得一见,瓷片都弯弯曲曲的,九曲回肠一般。要想把这个茶壶准确地拼凑起来都很难,更别说是锔起来再用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有人故意把茶壶摆弄成这样的。

二、碎壶绝锔

关秀这时想起件事来,他听姥姥说过,江湖上有一种“撑壶法”,就是用小锤子轻轻地敲打茶壶,既不能敲坏,又不能留下痕迹。被敲打后的茶壶,表面还是完好的,其实已经有了暗璺,已是一把残壶了。然后再在壶里面装满高粱粒子,用热水一泡,闷在茶壶里。等不长时间,那高粱粒一膨胀,就听到茶壶在“咔咔”地响,过不了半天,茶壶就碎成这样了。

能懂得用这个办法把茶壶撑坏的,一定不是泛泛之辈,应该是锔工方面的能手。关秀心里明镜似的,这个彪形大汉来锔东西是假,实际上就是故意出难题,来为难他的。自己一个“箍漏子”,刚到这里,又能惹着谁呢?关秀向那个大汉双手一拱,说:“大哥,小弟初到贵地,不懂这里的规矩,有冒犯处还请放小弟一马。”

彪形大汉却大手一摆,说:“你这是说的哪里话?我就是来找你干活的,咱远日无冤近日无仇,咋谈得上‘冒犯’二字呢?怎么,你还嫌钱咬手呀!”

看来这彪形大汉不是个一般找茬的,关秀想了想,客客气气地又对那大汉说:“这位大哥,你这茶壶锔起来有些麻烦。这是景德镇细瓷,要用金钢钻、金锔子才行,寻常的铁锔子见水生锈,泡不了几年茶就会锈断。这茶壶如要锔好了,只怕要花几十个大洋,那样太不划算了。”说完,从兜里拿出几块大洋,“小弟这里有几个钱,不成敬意,你就拿去买一把新壶吧。”

彪形大汉闻听此言,两眼一瞪,说:“你什么意思?看不起我呀,难道我连把茶壶都买不起?就锔这把壶了!我家老爷子用这茶壶几十年了,离不开了,他说过,不管多少钱,只要能锔好就行。”说着,拿出几十块大洋来,在手里一掂,发出“哗哗”的响声,摆在关秀面前。那些在一旁看热闹的,都发出啧啧声,这声音里既有稀奇,又有担心。稀奇是为那个大汉稀奇:为了一个破茶壶,竟肯出几十个大洋来锔;担心是为关秀担心:这钱虽多,关秀能拿得起来拿不起来,那还得两说着。

此时关秀心里也有了数,看来这个大汉不是为了钱,真是存心来找茬的,如果自己锔好了,那还好说;如果锔不好,大汉接下来就会砸自己的摊子,把自己轰出镇子。他又扫了一眼碎壶,心里有了底,于是胸有成竹地对大汉说:“大哥,这活我接了,但你要先等一会儿。我们祖上有规矩,这不是寻常活儿,做之前先得拜过祖宗,有祖宗保佑,这活才能干得顺利。”

彪形大汉没吱声,看来他真没想到关秀能接这活。

关秀不慌不忙地从行李里拿出个红色包裹,也不知里面装的什么,但看形状,绝不是祖宗牌位。关秀上了一炷香,跪在地上,朝那东西拜了三拜,嘴里不知说了些什么。

大汉有些不耐烦了,催促说:“怎么这么麻烦呀?要拜快拜,家里老爷子还等着喝茶呢。”

关秀拜完后,才起来说:“大哥,你看好了,在烧完这炷香之前,我一定能把活干好,如果香燃完后活还没干好,砸摊子砸人,随你的便。”说着,关秀坐下来,拿出了金钢钻和金锔子,就干起来了。这下大家可开了眼界,看来人家这才要露绝活了,以前锔个盆子锔个碗,就跟闹着玩儿似的。

只见关秀把那些茶壶的碎片放在手里,另一只手快速地晃了几晃,碎片就拼成了一个完整的茶壶,还原得丝毫不差。等把茶壶固定好后,关秀就施展开了绝技,那动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大家眼睛都看花了,也没看清他的手法,只听得一些细碎清脆的声音,不多时,一个完整的茶壶就捧在关秀手里了。锔好的壶身完美光滑,茬口之间合得一丝不差,一点也找不出破碎过的痕迹。金锔子摆得也工整,从外面看金光闪闪,煞是好看。彪形大汉在一旁看得嘴都合不上了。整个过程也就半盏茶工夫,再看那炷香,才袅袅地烧了一半。

关秀将锔好的茶壶交到彪形大汉手里,说:“大哥,不是我卖弄,锔这样的碎瓷,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现在正是喝午茶的时候,沏壶上好的龙井,可消暑提神,开通六窍,请快拿回去让老爷子使用,莫要耽误。”大汉早就涨红了脸,接过茶壶,二话没说,钻进人群里消失了。

三、破碗刘家

那个大汉一走,关秀也松了一口气,这时才有人对关秀说,他是惹着“破碗刘家”了,刚才那个彪形大汉就是“破碗刘家”的打手——展标。

关秀问,“破碗刘家”是怎么回事,(?)大家对他说,其实在关秀没来之前,镇上已有了锔大缸的,那就是“破碗刘家”。

“破碗刘家”的神龛里不供神仙不供祖宗,只供着半拉破碗,就是现在他们成了大财主,神龛上也还是供着那半拉破碗,所以就得了个“破碗刘家”的称号。“破碗刘家”的锔活绝技是祖传的,方圆几百里独一份,他们靠这手艺发了财,买房子置地,成了当地数得着的富户。“破碗刘家”虽然从此不在外面干锔活的营生了,却把手艺传给了别人,不过这手艺可不白传,学手艺的人每月要向“破碗刘家”交拜师费,“破碗刘家”坐收其成。这样,那些用“破碗刘家” 手艺挣钱的,锔东西的价钱自然就提高了。老百姓一文钱都拿着当命看,不是坏了太贵重的东西,都舍不得拿出去锔。关秀一来,价格明显比他们便宜,买卖自然就多,可这也堵了镇上手艺人的活路,他们能不急吗?这当然也牵扯到“破碗刘家”的利益,所以那个大汉展标就来砸他的摊子……

关秀这才明白,自己无意中竟得罪了这么多人,他决定明天就走人,离开这里,有手艺什么地方混不了一碗饭呀?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何况他关秀也不是什么强龙,那个展标只是一条“菜花蛇”,更凶狠的“五步蛇”还没出现呢。

关秀干完了手里的活,匆匆收了摊,在客栈里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就收拾行李,准备走人,可他一开门就发现,想走也走不了了。

关秀的房门口站着一个人,把整个门挡了个严实,就是昨天那个彪形大汉展标。

展标这回见了关秀,却客气多了,先施了一礼,才说:“ 关先生,昨天小人多有得罪,还望见谅。我是奉主人之命,来请先生去刘府一趟的。”

关秀心里一寒,难道我昨天那活没做好,“破碗刘家”又要来找茬?最后他心一横:去就去,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把这条命扔在关东。

“破碗刘家”果然是大富之家,那阔气的院落,在这个小镇很难找到几处。展标默不做声地在前头带路,穿过庭院时,院子里趴着一条狗,那狗体形奇大,关秀进来时,它正伸着舌头喘气,关秀从它身边走过,它就从鼻子里发出不友好的呜呜声,差点把关秀吓没了魂。展标也没喝止那狗,只是默默地往前走着,好在那狗也没敢扑上来。

等关秀进了正堂,刚才看见那条狗的惊悸还未过去,却又被屋里的一件东西吓了一跳,脊梁骨咝咝地直往外冒凉气。

“破碗刘家”的正堂里静得吓人,关秀一进去就看到他昨天锔的那把茶壶,那茶壶正在房梁上用一根细丝悬着,而在茶壶的正下方,悬空摆着一张宣纸。大家都知道,宣纸是纸中最薄的,如果有一滴水从壶里漏下来,打在纸上,都会把那张宣纸打个窟窿。

关秀看后吸了口凉气,只要那壶有一丝缝隙,就会把自己的手艺砸了!好在那张宣纸现在还完好无损,关秀这才稍稍把心放下了。

主人并不在屋里,关秀就先四处留神看了一下,只见正堂高高的桌案上,香烟缭绕,神龛里面果然放着半拉破碗。关秀见这半拉破碗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破碗刘家’拿它当宝供着?正想着,就听到外面传来脚步声,有人来了,关秀忙抬眼去看。

四、隔空锔物

在关秀的想象中,“破碗刘家”的主人,应该是个既沉稳又老谋深算的老人,而关秀见到的,竟是个英俊潇洒的年轻男子。那男子一见到关秀,就赞赏地拍了两下掌,说:“ 关先生的手艺鬼斧神工,让在下大开眼界。这把茶壶都在房梁上悬了一夜了,竟没漏一滴水,就是我们‘破碗刘家’来做,也未必能如此呀!”

关秀谨慎地说:“先生抬举我了,我只是个小小的‘箍漏子’,凭着祖传的一点手艺混口饭吃。敢问先生怎么称呼?”

对方一笑,自我介绍,说他叫刘义重,是“破碗刘家”的少主人,接着又问关秀:“不知关先生来自哪里?”

关秀说:“我是从山东章丘来的,到宝地来讨口饭吃。”

刘义重摆了下手,说:“先生可别这么说,你的锔活手艺,天下罕见,莫说是混口饭吃,就是混份家业也行呀。”他一转话题,接着说,“我这里有个活干不了,还要烦劳先生再显一下身手。”

关秀心里有数,他就知道“破碗刘家”不会轻易放过他,看来“同行是冤家”这句话不假呀,“破碗刘家”不把他逼出个好歹来怎肯甘休?

正想着,刚才院子里那条狗被牵了进来,关秀本来就怕狗,见狗到屋里来了,顿时吓得倒退了几步。

刘义重安慰关秀:“关先生不要惊慌,这是我的爱犬,你别它看外表凶狠,其实十分听话,没主人的命令,你就是骑在它身上,它也不会动一下。这次麻烦关先生,就是为了这条狗。”说着,刘义重拿出一小块东西来,竟是半颗狗牙:“这条不知好歹的狗,竟把石头当成了骨头,一颗牙嘣成了两半,先生能不能把它给锔起来,让这狗有颗完整的牙?”

什么,给狗锔牙?这真是闻所未闻。干“箍漏子”这行锔的都是死物,盆子碗啥的,到手里就任由自己摆弄了,现在却要锔活物,别说是条狗,就是只兔子,也不会任由你在它嘴上打眼子呀!

刘义重不顾关秀面有难色,还是说:“本来我们‘破碗刘家’也是干锔工这一行的,但实在惭愧,从先生锔的茶壶里,我已看出,唯有先生能胜任此事……”

关秀知道,这时候自己要走是不可能了,他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但他有个条件,他要刘义重用个小铁架子把狗的嘴支开,再把狗的四肢捆起来,让它不能动弹。那条狗比绵羊还老实,任由人把铁架子塞进嘴里,把缺了牙的地方显露出来。

狗嘴支起来后,关秀却不急着下手,反而跟刘义重聊了些无关紧要的事,等屋里的人都不把注意力放在狗嘴上时,他突然大叫一声,谁也没看见关秀做了什么动作,只见金光一闪,狗“嗷”的叫了一声……

大家再一看,关秀还纹丝不动地坐在原地,那半颗狗牙却已经牢牢地安在了狗嘴里,在那颗牙上还有一个细如蚕丝般的锔子。

谁也没看清那半颗牙是怎么锔到狗嘴里的,刘义重却拍手大喊了一声:“隔空锔物!果然是绝活!”

五、刘义重嘴里的故事

刚才那一下子,其实关秀也是走了一步险棋,使出了江湖上失传多年的“隔空锔物”。这门绝技的奇妙之处在于,与所锔之物隔着一段距离,也能把东西锔上。这手绝活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了。

听到刘义重那声喝彩,关秀心里却是一紧:对方竟然知道自己祖传的“隔空锔物”,看来这刘义重在锔工方面不在自己之下。

不管怎样,关秀已经完成了刘义重的难题,他不敢有片刻停留,起身说:“ 刘先生,现在狗牙已经锔上了,我可以走了吧。”

关秀刚走出几步,刘义重却说:“先生慢走,我还没向先生表示谢意呢!”关秀冷笑了一下,客气了一句:“举手之劳,要说谢意,我哪敢呀?”

可刘义重还是自顾自地说:“要是给你什么东西,那就显得太不尊重你了,我奉送你一个故事吧——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叫‘破碗刘家’吗?那神龛上供的半拉破碗,是大有来头的。这件事我们刘家从未对外人说过,难道你不想听听吗?”

听了这话,关秀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他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

刘义重停顿了一下,给关秀说了这半拉碗的故事:

一百多年前,河北有一户姓刘的人家,家里有一套从祖上传下来的锔工绝艺,在当地首屈一指。

手艺传到那代,剩下了一对兄妹,哥哥叫刘振生,是个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妹妹是个待字闺中的大姑娘。兄妹俩靠着这锔工手艺,生活得很好。

每天刘振生挑着担子到外面给人锔家什,妹妹就在家里守着。可(有一)这段时间,哥哥手里的活突然少了,腰包也越来越轻。后来哥哥才知道,最近来了个外乡人,很多活都叫他争去了。

一个外乡人竟然跑到这里抢饭碗来了!刘振生知道后很气愤,决定要会一会那个外乡人。而更让他生气的是:妹妹已经有了意中人,不是别人,正是跟他争生意的那个外乡人。刘振生还没去找那个外乡人的晦气,外乡人却提着东西上门来了,他是来提亲的。

刘振生冷笑了两下,对外乡人说:“谁知你的手艺养得了养不了我妹妹?你如果真想娶我妹妹,三天后我考考你,过了关你就是我妹夫;过不了关,哪里来的,你给我滚回哪里去!”

刘振生早就想好了这一石二鸟之计,既叫妹妹死了心,自己以后也少了个竞争对手。

三天后,那个外乡人还真的来了,乡亲们也都知道了这事,围了一院子,大家从戏里见过比武招亲,今天却要见见刘家“试锔嫁妹”了。

刘振生出的第一道考题,是让外乡人锔一个破碗。这看起来没什么难度,可当外乡人坐在小凳子上把破碗固定好后,刘振生却又端来个碗,把碗放在凳子的另一端,那碗里盛满了水,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刘振生这才说出了考题:要把破碗锔起来,却不能动着凳子另一头上的碗,如果有一滴水流出来,都算是输。

这题出得刁钻:锔碗连打眼子带上锔子,动静都不小,就是再小心,屁股难免会摇动凳子,凳子一晃动,怎么会动不着凳子那头的那碗水呢?

不料,那个外乡人没说什么,拿起工具就锔起了碗。刘振生只用眼角扫了一下,就吓了一跳:外乡人的手法太巧了,屁股就像定在凳子上似的,稳稳当当。别说是流出水来,那碗里的水波都纹丝不动。

第一关没难着外乡人,刘振生一阵脸红,紧接着他又出了第二道难题:还是一个碗。

刘振生让外乡人把碗锔起来,碗外却不能见半点锔子。锔东西不能见锔子,这不是难为人吗?大家都为外乡人捏一把汗,看他怎么办。

外乡人接了活,满有把握地干了起来。乡亲们都看直了眼:外乡人竟然是从里面锔的,并且也没打透眼子,一个个锔子只钉在碗里面,碗外面一点也看不见锔子。这真叫绝活呀!

刘振生看了一会(儿),明白了,他瞪着眼指着妹妹说:“你把咱家的手艺传给他了?”

妹妹在一旁说:“哥,别再难为他了,我们在一起了,不都是一家人吗?”

第三道难题,刘振生拿出来的还是一个碗。

这碗却是个完整的碗,刘振生的题目是:把碗敲破。把碗敲破谁不会呀,关键是看怎么敲。刘振生要求要把碗敲成两半,碗从中间分开,两边一样大小,差一点都不行。这难度就可想而知了,谁能把碗敲成一模一样的两半呀?

那个外乡人从容地把碗拿起来,端详了半天,对刘振生说:“大哥,你说话可要算话呀!”

刘振生说:“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外乡人就举起了锤子,只是轻轻地一敲,只听“当”的一下子,那个碗就成了两半,一模一样的两半,丝毫都不带差的!乡亲们禁不住为外乡人叫起了好,刘振生两个眼珠都要瞪出来了,拿起那两个半拉的碗来比了又比,心想:不可能呀!

外乡人放下工具就给刘振生跪下了,“大舅哥,先受小弟一拜吧!”

刘振生看着眼前这个外乡人妹夫,又看到乡亲们嘲笑的神情,不由又气又羞,他对外乡人说:“好,我刘振生说话算数,我妹妹是你的人了,但我们刘家手艺不能败在你手里。以后我还会找你,这半拉碗就是战书。”说罢,把半拉碗揣到怀里,抬腿就走。

妹妹在门口拦住刘振生,怎奈刘振生正在气头上,一把甩开妹妹,说:“要想让我们兄妹再相见,除非这个碗合在一起!”说罢扭头就走了。

刘振生揣着半拉破碗,离开了家乡,在外面一边当“箍漏子”,一边向各地的锔匠学习手艺,后来他就到了东北,安了家。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刘振生终于想明白了,那个外乡人是怎么一锤子把碗敲成两半的,但这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他最盼望的,是和妹妹团聚!

刘振生又回到了河北家乡找妹妹,可他到了村里就傻眼了,村里早就变了样,一个人他也不认识。一打听才知道,他走后的几年正赶上大旱,村民们都逃荒去了外地,现在的人是几年前才从外地迁过来的。茫茫人海,到哪里去找妹妹呀?他只有怅然而归了。

又过了多少年,刘振生老了,他要把碗合在一起的愿望却更强烈了,他在临死前立下了个规矩,要把那半拉破碗供在神龛里,一年四时烧香供奉,直到找到另半拉碗,合成一个完整的碗为止。所以他们刘家多少年来,一直供奉着那半拉碗。

在外人看来,刘家总拿着那个破碗敝帚自珍,就十分蹊跷,因此,“破碗刘家”的名号这就这样传开了。

六、破碗重合

听了“破碗刘家”的故事,关秀反而不急着走了,他坐了下来,从从容容地说:“既然刘先生给我讲了你家破碗的故事,我也有个故事要奉送给刘先生。”

接着关秀也给刘义重讲了个故事,奇怪的是,那故事里也有半拉破碗:

一百多年前,有个叫刘翠云的少女,看中了一个外地来“箍漏子”,她的婚事遭到了哥哥的反对,哥哥以考外乡人的手艺为由,想把他们拆散。

刘翠云明白,没有她的帮助,外乡人很难过哥哥那一关。

刘翠云先摸清了哥哥的考题,她知道,第二道难题外乡人绝对过不去,就把家里祖传的手艺——“阴锔”传给了外乡人。“阴锔”是把锔子锔在东西里面的一种手艺,这种手艺专门为了锔那些观赏性的东西,锔好了谁也看不出东西是破损过的。祖上有训,手艺不能传给外人,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但现在她也顾不了这么多了。

而第三道难题呢,刘翠云把哥哥要考外乡人的那个碗给偷出来了,让外乡人用“惊瓷儿”的手法把那碗给“惊”了。这“惊瓷儿”也是锔匠门里的绝活,就是用一种巧妙的手法把瓷器给敲一遍,让瓷器有了暗璺,表面却看不出来,而制造暗璺的那个人,到时候只要用同样的劲道和手法敲下去,瓷器就会按着预定的样子裂开。这在锔匠行里算是旁门左道,但既然哥哥出了那样的难题,也只有这么办了。

这些哥哥怎么会知道呢?所以哥哥考外乡人的时候,外乡人很轻易地就过了关。可刘翠云没想到,这让哥哥丢尽了面子,致使他愤而出走。

哥哥走后,刘翠云一直留在家里,盼着哥哥回心转意,盼着那两个半拉的碗能合在一起,可等了几年也没见哥哥回来,村里却发生了旱灾,丈夫对刘翠云说,这里没法过了,还是回他老家去吧。刘翠云只好跟着丈夫,揣着那半拉破碗离开家乡,到章丘安了家,生下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许多年后,刘翠云也老得快要入土了,她给后代定下了一个奇怪的规矩:手艺传女不传男。她的手艺让女儿带走,然后再传给外孙女……直到她手里的半拉破碗找到另一半为止。这规矩世世代代传了下来,凡是女的抛头露面在外面做“箍漏子”的,她们的手艺都是从母亲或姥姥手里接过来的。

刘义重听了这个故事,沉思了半晌,才说:“我明白了,我们都是一家人呀,怪不得你有这么多绝技呢!”接着,他又看了关秀几眼,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说:“难道,你是……”

关秀摘下头上的棉帽,打开头发,果然是个女儿身。她说,自己一个女孩家闯关东多有不便,只好女扮男装了。

关秀说罢,又拿出那个红色包袱来,就是昨天她拜祖宗的那个。她打开包袱,里面没别的,只有半拉破碗。

刘义重呆了半晌,突然倒身便向关秀磕头,关秀忙把刘义重扶起来,问:“你这是为何呀?”

刘义重说:“我们祖上有一条规矩,凡是拿着另外半个破碗来的,都要拜她三拜,因为她是代表我祖奶奶来的呀!”

接下来,就要把刘义重和关秀手里的两个半拉碗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碗,这可是他们祖宗一百多年来的心愿呀!

刘义重无比虔诚地向神龛里那半拉碗拜了三拜,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碗取了下来,两个半拉的碗合在一起,竟是严丝合缝!

碗固定下来后,关秀和刘义重就各自展开绝技,一人负责锔一边的碗,只几下工夫,就把碗锔起来了,最后一个锔钉,是两人一起钉上的。

在经历了百年的分离后,碗终于合在了一起!锔后的碗,拿在手里金光闪闪,完整如新。

把碗锔好,刘义重对关秀的语气就亲热了些:“妹子,我们本是一家人,你就是我的亲妹子,以后你可不要到处跑了,这里就是你的家了。”

关秀脸一红,说:“我才不是你亲妹子呢,你差点没把我逼死,在你家里,还不知你又出什么招来难为我呢……”

刘义重嘿嘿一笑,说:“我这也是在考验你的手艺呀,就算认亲礼吧。我向你保证,以后我绝不难为外地人了。现在想来,哪有外乡人本乡人一说呀,真要从祖辈上说起,说不定大家都是一家人呢。”

关秀真的就在“破碗刘家”住了下来。

后来,听从关东回来的人说,关秀和刘义重结了婚,还生了个大胖小子,而那些学了“破碗刘家”手艺的人,也都不再向“破碗刘家”进贡了。以后从山东到关东的,东北人对他们都很热情,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呀。”

(4) [放生后一家人却死了]珍爱生命,关爱家庭

珍爱生命,关爱家庭

生命是什么?

是碧山青山之侧的精致庄园,是百万富翁餐桌上的山珍海味,还是奢倚排场上的弹指万金?……

打开报纸,看看电视,洪水、地震、谋杀、疾病、贫困、轰炸、倾轧……满眼都是愁苦中不屈挣扎的生命。

多少条生命呀,不是死于自然灾害,就是死于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珍惜别人的生命。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吧!

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两个人一起去外地做生意,挣了许多钱。他们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吸食毒品后,一旦停止吸毒后,就像有成千上万的蚂蚁在心里乱爬,痛苦万分。两人一时好奇,想:反正也有很多钱了,试一下没关系,如果真的是像电视上说的那样,还有钱戒掉。他们便从不法分子的手上买了些毒品。他们就这样轻易而简单的沾上了毒品。最后倾家荡产。还是家人帮助他们进了戒毒所。

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一家人原本幸福美满的日子,父母努力工作,在高考的那段时间,不打扰孩子学习,让孩子的营养跟的上,好好迎接高考。可是,就在高考过后的第二天,噩耗打破了原本宁静的家庭,这个孩子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没有好好的珍惜自己的生命,卧轨自杀了。她的父母很伤心,没有心情工作,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

是呀,只是没有考好,还可以重考,这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点挫折,为什这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更何况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没报答呢,就自己“走”了。却没有想一想父母失去你以后的伤心。还没有让父母快乐,就先让他们悲伤、流泪。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你有责任让父母快乐,安度晚年,可……就是因为她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这幸福美满的家庭就被拆散了;就因为她没有勇敢的面对挫折,走向了死亡的道路,才给家人带来了莫大的痛苦……

毒品不仅仅对躯体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还使的他们成了毒品的奴隶,使他们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设法获得毒品,从而不顾亲情、道德沦丧,甚至为了毒品违犯法律,危害社会。还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损失和身心的痛苦,也给自己带来了终生的悔恨!珍惜自己的生命,远离毒品吧。真爱自己的生命就是真爱所有爱你的人!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绝不能让生命这样白白消失,这样糟蹋生命,应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无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都要勇敢地活下去。珍爱生命,不妨从现在做起,把握现在,把握每一天,让自己的生命每一天都在充实有意义中度过。

(5) [放生后一家人却死了]乱世血泪情


乱世血泪情

1.多磨难

上个世纪40年代初,昆明是抗战的大后方,许多沦陷区的人们都逃难到了昆明。虽然国民政府中央振济委员会在昆明设立了运送配置难民的昆明总站,但难民实在太多,许多难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沿街乞讨,十分凄惨。

在这些流离失所的人群中,有一对父女。他们是北平人,父亲叫张明斋,女儿叫张连芬。张明斋的儿子是个大学生,随内陆的大学迁移到了昆明。为了找到儿子,老人就和女儿,一路颠沛流离乞讨来到昆明。没想到,老人的儿子已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打鬼子去了,至今生死未卜。

父女俩走累了,就在一个大户人家门前休息。这户人家的主人叫刘树生。刘树生40多岁,开有一家面粉厂。他的妻子过世得早,他一直和女儿刘冬娜一起生活。

刘树生出门时,看到了父女俩,当他得知了父女俩的境遇后,就决定收留他们。父女俩十分感激,便主动帮刘树生料理家务,作为回报。

相处一段时间后,刘树生见张连芬气质优雅,谈吐大方,不禁有些心动。刘树生的变化都被他的女儿刘冬娜看在眼里。

这天,刘冬娜主动试探父亲,问他是不是对张连芬动了心。刘树生犹豫片刻,承认自己对张连芬有好感,并问道:“如果让她做你的后妈,怎么样?”

刘冬娜想了想,说:“她才来没多久,品性和底细我们都不清楚。不如先叫她到面粉厂里去帮忙,观察观察,再作决定。”刘树生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刘树生把张连芬安排到面粉厂干活儿。张连芬十分感激刘树生收留他们父女,于是工作特别卖力。张连芬很能干,把面粉厂管理得井井有条。这无疑更让刘树生对她增添了几分好感。

刘树生再也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他向张连芬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张连芬也对刘树生很满意。很快,亲事就定了下来,两人择日举行了婚礼。

张连芬嫁给了刘树生后,对刘树生很是体贴,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和谐。一年后,张连芬生了个儿子。全家人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

刘冬娜和张连芬年纪相仿,又都读过书,所以很合得来,相处得还算不错。

这天,刘冬娜和张连芬坐在一起闲聊。刘冬娜说:“我听说你弟弟原本是个学生,后来投笔从戎去打日本鬼子了。我的男朋友高烨也和他一样,原本是我的同学,后来也参军,去缅甸打鬼子了。”

张连芬说:“这多好呀,年轻人就应该保家卫国,我们应当感到高兴。冬娜,你看,我比你大不了几岁,却当了你的后妈,你不觉得别扭吗?”

刘冬娜说:“怎么会别扭呢?我反而觉得,我爸比你大这么多,你嫁给他有些吃亏!”

张连芬笑着说:“你爸是个好人,他不嫌弃我们,收留了我和我爹,有这么好的丈夫,我高兴都来不及呢!你叫我妈,别说你别扭,我自己都觉得别扭,不如你就叫我‘姐姐妈’吧!”

刘冬娜听后,觉得很有意思,便笑着答应了。

抗战时期的昆明虽说是大后方,但仍然经常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这天,刘树生和张连芬带着儿子外出,忽然,昆明城区响起了空袭警报,街上的人们四散奔逃。

不一会儿,日本飞机扔下了许多炸弹。顿时,城区便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爆炸声。刘树生一家人刚躲到一栋房子下面,忽然一枚炸弹击中了房子。房子倒塌时,将他们都埋在了下面。

最先爬出来的是张连芬,满身是血的她声嘶力竭地呼唤着丈夫和孩子,可是没有半点回音。空袭结束后,当人们从废墟下找到刘树生和孩子时,发现他们已经停止了呼吸。张连芬肝肠寸断,她抱住血肉模糊的丈夫和孩子,撕心裂肺地号啕大哭,当场昏死过去。

亲人不幸被炸身亡,张连芬在巨大的痛苦中煎熬着。她反复在心中告诫自己,一定要振作起来!杀鬼子,为丈夫和孩子报仇!

2.争家产

就在刘树生和儿子被日本飞机轰炸身亡不久,一天晚上,刘冬娜的男朋友高烨突然回来了。

刘冬娜惊奇地问道:“你怎么回来了,仗打完了吗?”

高烨说:“我们打输了,我是逃回来的。我暂时不能回自己的家,想在你这里避避风头。”

刘冬娜疑惑地问道:“你是怎么回来的?”

高烨实话实说:“日本鬼子的炮火太厉害了,我是躺在死人堆里装死,到了晚上偷偷逃走的。”

刘冬娜担心地说:“逃兵是要受到审判的!”

高烨一把抓住刘冬娜,说:“冬娜,我是怕再也见不着你才逃走的,你一定要替我保守这个秘密啊!”

看高烨说得如此恳切,刘冬娜点头答应了。此后,高烨就躲在房间里,每顿饭都由刘冬娜送到他房里。

家里突然来了个男人,张连芬不禁有些起疑,她怀疑这个人就是刘冬娜提过的男朋友高烨。可是,他不是参加远征军了吗?怎么不明不白地回来了呢?难道他是逃兵?想到这里,她心中一惊,可终究还是没有过问这事。

原本相安无事,可是自从刘树生死后,刘冬娜越看张连芬越不顺眼,她担心张连芬跟她争家产。

于是,刘冬娜便找到高烨商量对策。高烨得知情况后,说:“你后妈年纪不大,将来迟早要改嫁的。你最好现在就想办法将她打发走,免得以后在财产上扯不清。

刘冬娜想想也对,于是她主动找到张连芬,问她对父亲财产的分割,有什么看法。

张连芬说:“我是你爹明媒正娶的妻子,合情合理合法,法律怎么规定,我们就怎么办。”

刘冬娜不悦地说:“我用不了多久就要成家了,这么多人都挤在一栋房子里,恐怕不大方便。”

张连芬说:“这么大的房子,楼上楼下好几间房,你们想住哪里就住哪里。我和我爹随便有间房就行,你住你的,我们住我们的,我们不会和你争的。”

刘冬娜还是不依不饶:“房子是有几间,可这都是你进我们家之前就有的了,再说这南方人和北方人南腔北调的,口味也不相同,今后这伙食可不好办呀!“

张连芬只得再退一步:“反正你是要成家的人了,我单独开伙。”

刘冬娜还是不肯松口:“那这伙食钱怎么分呢?”

张连芬见她这样步步紧逼,有些悲伤地说:“冬娜,你怎么这么快就翻脸不认我这个‘姐姐妈’了?按道理我是这房里的主人,虽然是后妈,但也是妈,你是小辈。你看,是由你来掌管家里的伙食,还是由我来掌管?”

刘冬娜说:“我爹名下的房产租金是我妈留给我的,你来我们家才几年啊,怎么会轮到你来管这个家呢?”

张连芬说:“我不管这个家也行,但我和你父亲是合法夫妻,总该有属于我的那一份吧!”

刘冬娜说:“你的一份到底有多少,我还没想好呢!”

张连芬说:“既然你还没有想好,那就等你想好了再来找我,如果不行,我们就找法院判决。”

就这样,两人的第一次谈判无疾而终。

张连芬经常看报,也很关注前线的战况。一天,她忽然看到报纸上通缉逃兵的启事,还附有照片,其中一个人很像刘冬娜藏起来的那个男人。她还看到,国民政府已准备组织第二次远征军,收复滇西,并进军缅甸打击日寇。于是,她与父亲商量了一番,决定报名参加远征军打鬼子,顺便找弟弟。

没过几天,刘冬娜又找到张连芬,说要把财产的问题讲清楚。她的意思是,她愿意出点钱,让张连芬父女搬出去住。

张连芬好不容易才有了一个家,她不想再失去,于是她诚恳地说:“冬娜,我不会和你争房子的,我和我爹住那间柴房就行了,这里的房子你想怎么住都行。”

刘冬娜怪腔怪调地说:“哎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怪别扭的!”

张连芬无奈地说:“怎么说我也是你的后妈,你总不能把我赶出去呀!”

刘冬娜说:“我爸爸都不在了,我怎么再叫你妈呢!”

张连芬一听,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你在家里藏着一个贪生怕死的逃兵,凭什么跟我说别扭!我弟弟是一个学生,都懂得投笔从戎,上战场打鬼子,你们就只懂得在家争家产,算什么东西?就是因为有这些逃跑的怂男人,我们的同胞才会受鬼子欺负。日本人都快打到家门口了,你还在争家产,你们想窝在家里当亡国奴吗?我的丈夫和孩子都被日本人害死了。现在远征军已准备进军滇西,我虽然是个女人,也要为国尽自己的一份力!我要报名参加远征军,当一名救护队员,你的逃兵男友敢不敢戴罪立功,和我一起上阵杀敌?如果敢,我就不和你争家产!”

接着,张连芬又转身对张明斋说:“爹,我上战场后,你如果在这里住不下去,就到昆明难民救济总站去,有口饭吃就行!我还年轻,窝囊死,不如杀敌战死!”

张连芬一席话把刘冬娜和高烨都镇住了。

其实,高烨对于当逃兵这事,也十分懊悔。张连芬的一番呵斥,让他觉得无地自容。最终,他决心重回部队,戴罪立功,参加远征军,重新走上战场杀鬼子!

3.血与泪

1944年5月,第二次中国远征军开始向日寇发动进攻。攻打滇西腾冲、龙陵的战斗打得异常艰难。战场上,烽烟滚滚,枪声密集,炮火隆隆,杀声震天,血肉横飞,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远征军的伤亡很大。救护队忙得不可开交。战地医院里的伤员日益增多,大多是一些年轻的农民和学生,他们战斗经验不足,负伤率比较高。

为了抢救伤员,张连芬与姐妹们夜以继日地忙碌着。战斗很激烈,部队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张连芬冒着炮火在战场上救助伤员,忽然,她看见不远处,高烨正在与鬼子拼刺刀,并已处于下风。

此时,张连芬的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都怪高烨怂恿刘冬娜与我争夺家产,如果他死了,我就不怕刘冬娜了!于是,她便集中注意力处理伤员,不再看高烨那边。

很快,高烨就招架不住了,他忽然被石头绊了一下,倒在了地上,鬼子冲上去用刺刀向他刺去。高烨在地上左右翻滚躲避着刺刀......

在这危急时刻,张连芬猛然想到,决不能让自己的同胞被日本鬼子杀死!于是,她迅速从牺牲的国军战士身上拿起一杆枪,奋力冲到鬼子的后面,一刺刀扎进了鬼子的后背。紧接着,她用尽全力顶着刺刀往前走了几步,直到把鬼子捅倒在地。得救的高烨立即从地上爬起来,一阵乱刀结果了鬼子的性命。

不料,这时另一个鬼子端着刺刀从旁刺向高烨,张连芬来不及拔出刺刀,急忙站到高烨的身旁,用身体挡住了鬼子的刺刀。刹那间,鬼子的刺刀刺进了张连芬的胸膛!她被眼前鬼子的刺刀激怒了,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大叫一声,向前猛走一步,用手指狠狠地抠进鬼子的双眼!鬼子痛得怪叫。高烨急忙转身一刀刺向了鬼子。

张连芬倒下了,鲜血浸透了她脚下充满硝烟的泥土。高烨急忙抱起张连芬,失声痛哭。突然,他大喊了一声:“姐姐妈!”

张连芬呼吸微弱,满眼泪水地对高烨说道:“我的家......我的亲人......杀鬼......鬼子......”

高烨怒火万丈,他拿起枪,边喊边冲:“杀鬼子!”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36396/

推荐访问:为家人放生后的感应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