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txt]杨绛传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05-11 12:35:54 阅读:

【www.bbjkw.net--读后感】

杨绛传篇1:杨绛传的读后感

杨绛传_杨绛传的读后感

  书的一开头便介绍了杨绛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无锡小镇的杨季康,那一片灵秀的土地让小小的杨季康浑身上下给人一种和颜悦色、温文尔雅的气息。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杨绛传的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杨绛传的读后感感篇一:《我们仨》杨绛读后感
  书中讲的就是杨绛与钱钟书相识、相知、相伴的过程。哦,还有他们女儿钱瑗一起生活的一些有趣的点滴小事。书中还附了一些照片、书信等。
  书中说,“钟书看到书上可笑处,就痴笑个不了,可是我没见到他看书流泪。”我看书笑经常有,但看书看哭了很少。记得我第一次看书哭了,是看实的《白鹿原》白孝文第一任老婆病死的片段。
  书中有很多家庭生活的小片段,“我们两人的早饭总是钟书做的。我起床和他一起吃早饭。然后我收拾饭桌,刷锅洗碗,等他穿着整齐,就一同下楼散散步。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人文明阶段。我们玩着学做饭,很开心。钟书吃得饱了,也很开心。他没有一个助手,我只是“贤内助”,陪他买书,替他剪贴,听他和我商榷而已。我们三个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我们在一起,随处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们还想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兴趣。一九九七年早春,啊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一个温馨的学者家庭,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交流就流露在生活的点滴中。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交流方式,细心的真情流入,对方一定会感受的到。
  杨绛传的读后感篇二:《杨绛文集》读后感
  八一班张志昊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妻子,是钱瑷女士的母亲,这本书是写他们家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一家人在一条古栈道是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解读。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杨绛传的读后感篇三:读杨绛《一百岁感言》有感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105岁生日。杨绛是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称她为先生,是因为她老人家不仅仅是钱老的夫人,而且是著名的翻译家、>戏剧家、学者,更是人生智者,她是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楷模。
  杨绛先生出生于1911年7月17日,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最后一年宣统三年出生的。她在100岁时发表了自己的《一百岁感言》,并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向世人道出了她的人生感受,让我们读来受益匪浅。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当我读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时,如醍醐灌顶,惊叹杨绛先生这位百岁老人,大彻大悟,以自己所走过的人生之路,总结提炼出人生真谛。杨绛一辈子与清华有缘,她与清华同龄。年少时一心想上清华,结果当年清华不向南方招文科生,只得上家乡的东吴大学,后来向父亲软磨硬泡,硬是到清华外文系借读,圆了清华梦,又促成了中国文坛上一对传世姻缘佳话,与钱钟书结为伉俪。夫妇两人携带周岁的女儿,远渡重洋,赴英伦牛津大学留学。本可以继续读博士,但是夫妇二人在烽火抗战中回到祖国,不做亡国奴,表现出文人的爱国情怀。1949年新中国成立,夫妇俩坚定地留在大陆,用杨绛自己的话说: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她从大家闺秀、留学生、教授,回国后成为家庭主妇、"灶下婢"、中小学代课教师,无怨无悔。上世纪50年代末下乡时,她居然学会了掌握平衡难度很大的推独轮车,装载着比人还高的秫秸秆上坡下坡。文革中,夫妇俩受到冲击,被批斗,住大杂院,为羞辱杨绛,造反派让她打扫厕所,可她却能安然处之,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当自己的爱女钱瑗、爱人钱老接连去世,92岁高龄的她在悲痛之中,把自己的思念写成著名的回忆录《我们仨》,寄托思念。之后又出版了《走在人生边上》散文集,编撰钱钟书笔记二十卷出版。近十年来,她把钱老和自己的稿费捐献给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共有基金一千多万元,恩泽学子。
  我们都知道钱钟书有著名的小说《围城》,但是杨绛其实出名比钱老还早,她的成就也非常突出。特别是她47岁自学西班牙语,翻译出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而且在第一次翻译到七章半(总共八章)接近尾声的时候,自己感觉不满意后,推倒重来。《堂吉诃德》中文版后来作为国礼,由邓小平赠送给西班牙国王。1988年,她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顶峰之作《洗澡》,时年77岁。问及她艺术上得来成就的"秘诀"时,她说:
  "艺术就是克服困难",而珍惜光阴和自强不息就是她克服困难的重要法宝。
  对于一位度过105岁生日的老人,估计她所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要多。对人生、生死、荣辱、苦乐,有着自己的切身体验,这不是她的"研究成果",而是她实实在在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体验出来的。她认为人要有"念想",就是要有信念。人活一辈子,总是为理想信念活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想,谈不上高低、贵贱,文人雅士有自己的家国情怀,凡夫俗子有自己最通俗、最实际的想法,有念想,就有希望,就支持着自己走得更远。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满意,我们常常祝愿万事如意,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不满意怎么办?杨绛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知足者常乐,人生不满意是常有的事,要学会忍耐,学会忍受,学会接纳,精神上的享受大于物质上的享受。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让我们淡定、从容地面对人生、面对一切!

杨绛传篇2:关于杨绛的故事

杨绛传_关于杨绛的故事


  她既是作家、翻译家、学者,也是新女性、妻子、母亲和慈善老人。她的一生,在多个身份中自由切换。小编收集了关于杨绛的故事,欢迎阅读。
 
  恋爱:钱杨一见钟情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昨日杨绛辞世,这段被署名为杨绛百岁感言的话,刷爆社交网络。
  不过,羊城派记者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获知,出版社责编曾跟杨绛本人确认过,这不是她的话,也非她所写。网民,或许只是想借其言,述己心。
  目前出版市场上关于杨绛生平著述,有《听杨绛谈往事》和《杨绛传》。前一本作者是吴学昭,书中记录了杨绛从出生至98岁的经历。作者在大量杨绛口述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搜集的材料。
  书稿完成后,杨绛题签并作序,“序”中明确说明:经传主本人认定的传记只此一本。书中还配有大量珍贵的照片。此书像是对杨绛98年丰富人生的“大起底”,披露了她求学、爱情、家庭和学术等多方面的情况。
  杨绛,原名杨季康,杨绛是笔名。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听杨绛谈往事》透露,小名阿季的杨绛,中学时以高分考入苏州东吴大学,记性好、悟性强,有所谓“鬼聪明”,一直是“纯一等”学生。
  杨绛自述,自己在东吴上大学时从未收到过情书,男同学通常都在信中叮嘱她:“你还小,要读书,不要交朋友”以示关心。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是杨绛的大学同学,“常介绍些新书给阿季读,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弗洛伊德、房龙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在费孝通转学北大之前,曾问阿季“可以做个朋友吗”,但只愿与他维持普通朋友关系的杨绛回答:“朋友,可以。但是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
  1932年2月,杨绛与同学孙令衔等结伴赴清华、北大借读。在清华古月堂,杨绛第一次遇见了孙令衔的表兄、正在清华上学的钱锺书,两人没有说一句话,却相互难忘。
  钱锺书的父母原本看中了一位准儿媳,但钱锺书并不喜欢。钱锺书约杨绛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订婚”,而杨绛的第一句话是“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书信往返,直至1935年结婚。
  2001年9月7日,杨绛将夫妇二人的稿酬和版税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签订协议后,校方向杨绛女士赠送纪念品。
  著述:八十年笔耕不辍
  杨绛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1934年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20世纪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结婚后,杨绛便随钱锺书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虽然她只是旁听生,但也认真听课、大量阅读,与钱锺书共修西方文学。
  当吴学昭问她是否与钱锺书交流学术时,杨绛答:“交流很多,十分相投”,“我们文学上的‘交流’是我们友谊的基础”。她在书中举例说:“我读雪莱诗,有一句也有‘鸟鸣山更幽’的意思,他十分赞成,也记在日记里。现在《管锥编》里还存此句。”
  钱锺书的导师改作文很严格,要求清楚、简约,不要堆砌。钱锺书便给杨绛改文章,完全按照导师对他的要求那样严格要求她,有些作文被他评为优秀。浓浓的伉俪之情也在书中细节中一一呈现。
  杨绛把钱锺书吃得惯的西方食物省下来给他吃,而钱锺书负责做早餐并一直持续到老。
  1938年秋,杨绛与钱锺书留学后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
  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20世纪80年代。小说代表作《洗澡》,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成为当年的超级畅销书。
  2014年,103岁的杨绛的新书《洗澡之后》出版,这是杨绛先生在98岁后为其小说《洗澡》所写的续作。同年8月,又出版9卷本《杨绛全集》,共270多万字。
  从1934年发表作品至2014年,80年间著述不断。
  惜名:代夫拒受“博士荣誉”
  香港学者黄维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1436/

推荐访问:杨绛传txt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