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树课文ppt]白杨树课文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11 12:03:28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白杨树课文篇1:小学语文白杨课文原文

  白杨一文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小学语文白杨课文原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小学语文白杨课文原文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小学语文白杨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 。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老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老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老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2、老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老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生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生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5、老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老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老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老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生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生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生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4、老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老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老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老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老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老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错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白杨树课文篇2:串白杨课文阅读答案

  导语:没想到院子里串白杨的根却在屋后冒出了幼苗。五叔已是深恨串白杨了,觉得串白杨不听话、太任性,这里砍了那里长,那里掘了根,这里又冒出芽。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串白杨课文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串白杨课文阅读答案
  串白杨虽然跟白杨树一样挺拔笔直,但仔细看,却是有区别的。串白杨的叶子是绿中泛银,树皮也是绿中泛银;而白杨树的叶子和树皮则是纯绿色的。
  更重要的是串白杨有着与白杨树截然不同的性格:白杨树栽到哪里长到哪里,栽一棵活一棵;而串白杨则不同,栽一处,长几处,栽一棵,长一片。
  五叔在院子里栽的是一棵串白杨,等到成材时却成了一片。后来五叔拆旧房盖新房时, 尽数砍去那些串白杨,将它们雪白笔直的身子做了屋椽。
  盖了新房,五叔在院子里种上了牡丹、月季,但那些花卉总是蔫巴巴的,缺颜少色, 那花园隔三差五冒出棵串白杨的嫩芽。五叔把种不活牡丹、月季的原因归罪于那些冒出地面的串白杨幼芽,于是就将那些幼芽一概拔去。没想到,那串白杨的幼芽拔不胜拔,今天拔了明天长,明天拔了后天长。
  于是五叔拿了铁锹在院子里掘地三尺,将地下那些纵横交错任意伸展的串白杨根一根根斩断 。五叔院子里的牡丹、月季终于开了花,十分引入注目。
  没想到院子里串白杨的根却在屋后冒出了幼苗。五叔已是深恨串白杨了,觉得串白杨不听话、太任性,这里砍了那里长,那里掘了根,这里又冒出芽。于是五叔也将屋后那些串白杨拔了苗挖了根。五叔想彻底根绝那些在地下无拘无束伸展,在地上无忧无虑冒芽的串白杨。
  可是数年过去了,五叔无可奈何地发现,那串白杨已长到周围邻居家的房前屋后,不知不觉五叔院子里的那些牡丹、月季又蔫巴巴的,半死不活,因为那些花丛中又冒出了串白杨的幼苗,五叔又气又没办法,他知道是邻居家的那些串白杨从地下把根伸了过来。
  于是五叔毁掉花园,拔掉串白杨的芽,栽上几棵白杨树,五叔觉得白杨树栽到哪里长哪里,绝不违人心愿,不惹人生气。我几次劝固执的五叔死了心,放手让串白杨去发芽, 去成材。串白杨不用他去栽苗、去浇水,只要给它一个生存的权利就够了,而他却偏偏不允。
  虽然,五叔恨串白杨的不听话,我却极赞赏串白杨的那种无拘无束的个性,更敬佩它那种在地下纵横发展、隐藏挺进、顽强不息的精神。
  1、“没想到,那串白杨的幼芽拔不胜拔”,“拔不胜拔”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2、串白杨与白杨树有哪些不同?
  3、文中画线句表现了五叔什么样的心态?
  4、五叔的“无可奈何”表现在什么地方?用“         ”在文中画出。
  5、串白杨要求怎样的生存条件和环境?
  6、作者赞赏串白杨,实际赞美了什么?
  7、对于串白杨和白杨树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就是说串白杨长得太快,拔不过来。(意思对即可)
  2、(1)叶子和树皮的颜色不同,串白杨是绿中泛银,而白杨树则是纯绿色的;(2)生命力不同,白杨树栽到哪里长到哪里,栽一棵活一棵,而串白杨栽一处,长几处,栽一棵,长一片。
  3、深恨串白杨。
  4、那串白杨已长到周围邻居家的房前屋后,不知不觉五叔院子里的那些牡丹、月季又蔫巴巴的,半死不活,因为那些花丛中又冒出了串白杨的幼苗。
  5、只要一个生存的权利,即只要泥土就行。(意思对即可)
  6、无拘无束、顽强不息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7、“略”

白杨树课文篇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目录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都有哪些课文?大家还记得吗?下面是具体的目录,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目录<<<

  第一组
  1 草原 (老舍)
  2* 丝绸之路
  3 白杨 (袁鹰)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
  5 古诗词三首
  牧童 (吕岩)
  舟过安仁 (杨万里)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7* 祖父的园子 (萧红)
  8 童年的发现 (费奥多罗夫)
  9* 儿童诗两首
  我想 (高洪波)
  童年的水墨画 (张继楼)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10 杨氏之子 (刘义庆)
  11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12* 半截蜡烛
  13* 打电话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第四组
  14 再见了,亲人 (魏巍)
  15* 金色的鱼钩 (陆定一)
  16 桥 (谈歌)
  17* 梦想的力量 (江菲)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
  18 将相和 (司马迁)
  19 草船借箭 (罗贯中)
  20* 景阳冈 (施耐庵)
  21* 猴王出世 (吴承恩)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第六组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路甬祥)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路甬祥)
  网上呼救
  把握自己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奇怪的东南风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第七组
  22 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徐光耀)
  临死前的严监生 (吴敬梓)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曹雪芹)
  23* 刷子李 (冯骥才)
  24* 金钱的魔力 (马克·吐温)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第八组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26 威尼斯的小艇 (马克·吐温)
  27* 与象共舞 (赵丽宏)
  28* 彩色的非洲 (彭仁)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选读课文
  1 拉萨古城 (次多)
  2 故事两则
  加了一句话
  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
  3 一件运动衫 (马克·哈格)
  4 丰碑 (李本深)
  5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赵明)
  6 我们家的男子汉 (王安忆)
  7 孔明智退司马懿 (罗贯中)
  8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冯骥才)
  9 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生字表1
  生字表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要点
  1.老舍在《草原》一文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不但风光美,而且人情更美。
  2.说说对“蒙汉情深何任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白杨》按事情发展顺序,围绕白杨,先从列车窗外的白杨引出两个孩子的争论,然后写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最后写爸爸看到几棵小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4.“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有什么理解或体会?
  答: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老一代的边疆建设者。
  几棵小树指边疆建设者的孩子们。
  5.读了这三首古诗词,我发现他们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6.《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写的,文中提到《城南旧事》是她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本文是这部小说的序言。
  7.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咀嚼、想象骆驼系铃铛、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的去向,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8.请你说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并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由于人们不了解,不习惯,被认为荒谬或违前人的结论等,而被鄙视甚至迫害,这是存在的现象。
  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结果怕遭到教会的处罚而不公布真相,布鲁诺坚持了日心说,结果被教会处死;哈唯发现血液循环,结果被烧死。
  9.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二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而是以否定的形式婉转的回答,显得幽默有礼貌。
  10.《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事情的起因:晏子出世出国,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接着写事情的经过: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进城门.见楚王.赴宴席;最后写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1.《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答: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中间写了事情的过程,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
  12.《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然后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最后从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
  13.《桥》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与我们平常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都比较简短,这样写的好处是渲染紧张气氛。
  14.《将相和》中“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全文讲了三个小故事,可用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来概括。
  15.读了《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我明白了可以从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四方面来写研究报告,还知道了可以从书籍.报刊.教科书等渠道搜集信息。
  16.“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的?
  答:因为德国人爱花,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而自己走到街上有享受别人为自己创造的美,这种民族风情的境界是高尚的、无私的、实实在在的,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因此,耐人寻味。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9194/

推荐访问:白杨树课文ppt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