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

来源: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18-05-11 12:03:00 阅读:

【www.bbjkw.net--个人工作计划】

道德与法律篇1: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道德与法律_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小编提供了有关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
  学 段 教 学 目 标
  一阶段:小学1-2年级
  通过教师指导,儿童进行活动,而不是非常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践参与活动,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基本框架,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逐步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意识,为使他们将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本 册 教 学 目 标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自己成长的变化。对比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不同,引导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2、认识同学和老师,愿意与他们交往。了解学校概况,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生长的基本情况,手的作用及保健。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
  3、尊敬国旗,学会唱国歌。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学校生活。知道规则在学校生活中的作用并自觉遵守。热爱集体,乐于与他人合作,生活中有自己的创意。
  4、形成初步的时间概念;按时上学,不迟到;放学后,不在路上逗留,按时回家;上学和放学途中注意安全;学习自己照顾自己。
  5、了解元旦和春节的来历及相关的民俗文化,认识十二生肖,学会区别公历和农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策划、创意的能力和交往、合作的意识。能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充分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能够尝试一物多用,学会正确使用剪刀等工具。积极参与新年联欢活动,并体验节日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健康、安全地生活——了解并运用简单的健康、安全的生活常识,能辩别好的和不好的生活习惯,并开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要求自己;
  2、愉快、积极地生活——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自豪,对一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之情。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爱护周围的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关爱他人,了解常见的职业,并对为自己生活服务的人充满感激之情,了解作为一年级小学生的责任,并乐于去承担。
  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一年级新生入学不久,学生活动力特别强,活泼好动,特别是男孩子,又跑又叫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习惯还处于自由散漫型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材分析
  1.低年段教科书将课标提出的三经四纬课程框架,三经,即: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纬,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用三篇课文和一个单元体验活动创造性地拓展为与儿童发生密切联系的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引领置身其中的儿童在4个生活方面学习、活动、提升,用空间逻辑取代了原教材的生活事件和时间逻辑的编排。因为家庭是儿童德性生长的起点,然后从家庭走到学校,走向大自然,走上社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低年级段每册都由四大场域构成,4册教材纵向看,相同场域的主题单元内容螺旋上升,凸显儿童成长发展的脉络,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构成儿童习得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的逻辑清晰又综合立体的生活画面。
  2. 彰显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意识教育的启蒙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新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机渗透在活动主题中。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的课文有:《我爱爸爸妈妈》、《幸福一家人》等;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的课文有:《我和伙伴一起玩》、《游乐园里真开心》、《与规则同行》、《红路灯在站岗》等;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体现的课文有:《我的新伙伴》、《可爱的校园》、《老师,您好》等。
  ②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新教材精选了很多经典古诗文,名人名言,农谚等。如《弟子规》《治家格言》,古诗《锄禾》《游子吟》,《论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不学礼无以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传统经典,以“宝典箱”的形式呈现,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亲、勤俭、自强、厚仁、贵和、好学”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有机融入教材,以“文”化“德”,使儿童的德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滋养。
  ③法治意识教育的融入。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的小学阶段目标是“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3. 营造儿童文化,增加儿童道德与法治学习、践行的乐趣和成效。
  新教材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彰显儿童生活中的德育要素,着力营造浓郁的儿童文化,使之更加顺应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需求,利用儿童文化的感染力,更好地影响儿童的人生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
  新教材重塑了两个小伙伴形象:盼盼和圆圆,他们是教室里儿童的同龄人,不时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与教室中的儿童互动交流。
  同时重塑了四个卡通动物:康康熊、乐乐猴、爱爱鸽、创创鼠,形象活泼可爱,巧妙地出现在活动场景中,穿针引线,富有情趣地引导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新教材中的活动小栏目,生动形象,指向明确,起着规范教学内容、引领教学活动的作用。如故事屋、游乐场、音乐厅、观察哨、 碰碰车、宝典箱、诵读台、法治窗、实践园、体验馆、小论坛、加油站等。栏目内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故事、游戏、下跳跳棋、小竞猜、小辩论、小制作、小养殖、诵读、特长展示、歌曲欣赏、童话剧表演等等,让儿童喜闻乐见,有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教材尝试创作或改编了“微绘本“故事。配图活泼明快,文字言简意赅,富有童趣,启迪智慧。新教材中原创、改编或选用儿歌童谣和歌曲,让教材为儿童的欢乐世界。
  绘本故事举例:请翻开一上课本: P6《 兔妈妈和兔宝宝》 P28《孤独的小猪》 P42《大耳朵和小眼睛》 P62《七只小猴去旅行》
  儿歌举例:请翻开一上课本:P14《唱儿歌 感受爱》P26《找朋友》P29《一颗星》P40《刷牙歌》
  教材这些浓浓的儿童文化的呈现,传递童心、童音,激发童真童趣,把德育目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更有效地让低年级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把课堂变成了暖暖的儿童乐园,使儿童获得了润物无声的道德情操与法治意识的熏陶。
  4.倡导现代学习方式,引领儿童在体验活动中提升思辨能力,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教材中的“观察哨”、“碰碰车”、“实践园”、“体验馆”等活动栏目,通过形式多样的情境创设,在碰撞、探究、思辨、践行中,帮助儿童获得探求知识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科学精神和道德判断能力,为儿童提供了更开阔的思维和行动空间。
  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摒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主题鲜明的活动栏目推动主题学习活动,以先进的学习方式激发儿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精选了很多经典古诗文,名人名言,农谚等。如《弟子规》《治家格言》,古诗《锄禾》《游子吟》,《论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不学礼无以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传统经典,以“宝典箱”的形式呈现,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亲、勤俭、自强、厚仁、贵和、好学”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有机融入教材,以“文”化“德”,使儿童的德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滋养。
  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还在整理之中,目前只为大家整理到了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分析,教学计划随后会跟上,希望对你制定计划有所用!
  1:适应新生活
  一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好习惯缺失,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
  “养成好习惯”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本册的核心教育主题。这里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的视角,包括:日常生活的好习惯,学习的好习惯,与大自然、家人、同侪共在的好习惯。好习惯,是一个美好自我形象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自我启航。
  循着这一发展阶段学生的心理亲近程度,本册的单元设计分为儿童与自我(日常生活与学习)、儿童与大自然、儿童与家人和伙伴。之所以把儿童与大自然的话题安排在第二单元,是因为这一时间我国多数地区正值春天,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中的生命与成长,可谓“学逢其时”。
  在“养成好习惯”这一教育主题下,本书体现了“共在”这一核心的价值观。共在,是一种与自己、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所在的世界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状态。“共在”的观念,贯穿于整套教材中,是本套教材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渗透这一价值观,目的是要引导孩子逐步超越自我中心、单子式个体的思维与存在方式,成为与所在世界和谐共处的主体。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使用建议
  1:主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及建议
  向生活学习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日渐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向生活学习,也是本书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向生活学习,包括生活的三个时间维度: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
  教材中有很多环节,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导课的需要,也不只是因为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取其中有道德价值的东西,学会将“回望”作为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使其在不知如何、不知对错时,能想一想自己过去的经验、同学的经验,从中找到当下的出路。这是一种生活的反刍,而道德意义正是在这种反刍与回味中呈现的。
  教材中也有很多现场的活动体验,包括表演、游戏、制作等,这都是引导学生向当下生活学习的设计。向当下的生活学习,包括着用心生活的引导,即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每一个当下,发现生活中内在的道德意蕴,理解道德对于生活的构成性影响。
  教材中还有一些设计,主要安排在学期结束前或某个课程的结尾,引导学生规划与设计未来,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生活的教育。未来生活是理想的代称,是经由过去与当下而连接的,是以未来作为目标,与过去一起规定当下的存在状态。
  由上可见,向过去的生活学习,服务于当下问题的解决,服务于当下儿童的道德困惑,服务于对更美好的未来的憧憬。对儿童当下生活的指导,也不是与过去与未来割裂的,而是统一的,是为了儿童道德意义生活的持续成长。而未来总是出现在当下的话语中,出现在对过去的反思中。就这样,道德的意义在儿童对生活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反思、学习和向往中呈现出来。
  在活动中领悟生活是日常的,是很难完全按照计划生成的。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于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教育和教学活动,使儿童通过所设计的活动体验而获得成长,这是教育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性。因而,本教材通过多样的活动栏目,设计了很多现场体验活动。作为低年段儿童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现场教育体验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
  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4】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一方面通过现实情境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得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20 名,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多数学生尊敬师长,对人有礼貌,热爱关心集体。但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小毛病,部分学生对他人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珍惜趋于表面化,为了做给别人看,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意识狭隘。在新的学期应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
  2、培养学生愉快、积极的生活。
  3、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
  5、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意义与要求。
  6、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措施
  1、把每个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多唱、多听、多动、多想、多说,在实践中获得学习的愉悦和能力。
  2、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泻,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享受成功,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
  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

道德与法律篇2:人教版的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道德与法律_人教版的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的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欢迎来参考!
  【范文一: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初步学会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形的技能,养成当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学习汉字输入,了解常用的汉字输入法,最少精通一种汉字输入法,特别是要正确的汉字的标点符号及其他一些常用符号
  2、感受计算机处理多媒体的魅力,学会一些常见的应用软件。
  3、学会获取信息,并进一步加工、处理信息。
  4、加强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强化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计算机是人们处理信息的“工具。”
  使学生纯熟掌握使用拼音输入汉字、词组、标点符号及句子的方法;加深对汉语拼音的理解,能够利用拼音输入法进行组词、扩词,丰富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要求学生熟悉电脑,了解电脑的组成,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的浓厚的爱好。
  初步了解信息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使用及重要性。初步了解组成计算机的几大部件。建立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准确的操作姿势,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良好习惯
  通过应用“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的操作,让学生感受计算机提供的文字处理工具对文档格式的加工处理。学生通过“我是小编辑”活动,学会基本的文字处理操作,了解文字编排中的一些格式(如段落、首行缩进、行距等)的处理对信息表达的作用,学会编辑简单的文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熟悉,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通过实践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四、教学措施
  通过讲授,使学生在感性上对电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且让学生能够学会一些基本操作。
  以浅显易学的实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完成某一个详细的“任务”着手,提出问题或目标,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书根据不同的模块可以分成几个大任务、每个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每娇裎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任务。
  利用机房电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上机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演示和教授相矫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课堂中穿插游戏、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性强,应该多给他们练习的时间,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相互合作的精神。
  【范文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人本期承担高一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每周每班安排二个课时,另外加上学校部分电脑的维修工作。
  双基掌握情况:
  本期入学的新生,尽管初中阶段均开设了信息课,但由于受客观条件(师资、上机条件等)的限制,一部分初级中学的信息课有其名而无其实,据我们调查个别学生尚不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但学生大多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底子较好,这为教学好本门课提供了保障。
  二、教育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和信息素养,为加快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努力学习。使学生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60%。
  (3)双基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
  2、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三、教材分析:
  本期所用教材为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6年审查通过的高中《信息技术

道德与法律篇3:《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

道德与法律_《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

  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下面是《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欢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B)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02年)。 B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C)译作〈〈群学肄言〉〉。 C社会学研究
  6、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D),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美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年(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1913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D) D继续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D)D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 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C )最早提出来到。 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B)B、两人以上
  18、(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B)。 B、社会分工。。
  22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B)。 B、韦伯。
  23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A) A、索罗金。
  24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D) D、事实不平等。
  26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B) B阶级分层。
  27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A、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A) A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B) B滕尼斯
  30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D) D城乡协调发展
  31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 B逆城市化
  32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 B、社会规范。
  34、以下关于社会制度的起源的观点最为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是:C C社会社会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
  35下面各种制度中,属于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制度的是:B 。 B、宗教制度。
  36社会制度功能的潜功能与显功能的划分表达的是人类行为_B___之间的关系。 B、动机与功能。
  37、从社会制度的功能层次分析社会制度的功能可划分为:C 。 C、显功能和潜功能。政
  38社会变迁的总趋势是( B)B、前进的
  39GNP是指( A )A、国民生产总值
  40“六五计划”以后,我国的国家发展计划开始称为( B )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41、《现代世界体系》是(B )的代表作B沃勒斯坦
  42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开始于(A )以后A 1840年
  43“社会控制”的概念最早是由 D 提出的。 D 罗斯
  44我国早期社会学家 A 说,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全体或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A 孙本文
  45在社会规范体系中, A 处于最高层次。 A 法律制度
  46、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是 C 。 C 风俗习惯
  47、下列控制形式中, C 的作用在非制度化控制形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C 社会舆论控制
  48、社会保障的主体是 A 。 A 国家和政府
  49、率先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形式的国家是 C 。 C 德国
  50、社会保障的对象是 A 。 A 全体社会成员
  5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奠基阶段是A 。 A 1949年10月—1957年
  51、我国率先实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是 B 。 A 北京市 B 上海市 C 广州市 D 烟台市
  52、社会学方法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C)C、方法论。
  53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是:(B) B、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54、下列步骤中不属于社会学一般流程的:(A) A、资料整理。
  55、我国的统计报表制度属于(B)。B、全面调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需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BCE)。
  A.布景与道具B.角色期待C.角色领悟D.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E.角色实践
  2.初级群体的主要类型有(ACD)。 A.家庭B.社区C.邻里D.儿童游戏群体E.非正式群体
  3.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ABCDE)。 A. 政治城市 B. 工业城市 C. 商业城市 D. 文化城市 E. 旅游城市
  4.社会流动按流动主体划分有(ABE)。 A. 个人流动 B. 群体流动 C. 水平流动 D. 垂直流动 E. 家庭流动
  5. 城市社区社会关系的特点主要有(ABCDE )。 A. 人口密度大 B. 成员异质性高 C. 生活方式多样化 D. 人际关系淡漠 E. 组织化程度高
  6.初级群体具有如下特征( ACDE)。 A. 自然形成的 B. 目标一致,整合程度高 C. 群体成员难以替代 D. 成员间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E. 群体控制靠非正式手段
  7. 本源的社会制度包括(AB)。 A. 家庭制度 B. 经济制度 C. 政治制度 D. 宗教制度 E. 教育制度
  8. 继续社会化通常发生在(DE)时期。 A. 儿童时期 B. 青少年时期 C. 青年时期 D. 中年时期E. 老年时期
  9. 社会保障的特点有(ABCD)。 A. 经济保障 B. 社会性 C. 合法性 D. 人道主义 E. 经济性
  10. 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有( ABE)。 A. 人口 B. 地域 C. 区位 D. 组织结构 E. 共同的文化
  11.基本构成要素如下(BCDE )。 A. 经常的面对互动 B. 一批稳定的成员 C. 特定的活动目标 D. 明确的组织章程 E. 正式的组织结构
  12.的社会制度包括(CDE)。 A. 家庭制度 B. 经济制度 C. 政治制度 D. 宗教制度 E. 教育制度
  13.贫穷国家的共同特点有(ABCDE)。 A. 生活水平低 B. 人口增长率高 C. 失业率高 D. 国内贫富分化严重 E. 在国际贸易中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14.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CD)。 A. 个人流动 B. 群体流动 C. 水平流动 D. 垂直流动 E. 家庭流动
  15.下面哪些是属于马斯洛关于自尊的需要(AB )。 A、个人的工作成就 B、社会地位 C、医疗保障 D、实现自己的愿望
  16.角色扮演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ABC )。 A、角色冲突 B、角色中断 C、角色失败 D、角色误差
  17.初级社会群体的条件(ABC )。 A、保持较小的规模 B、进行直接地面对面地互动 C、保持相互持久的互动关系 D、人与人保持良好的感情关系
  18.社会制度的功能(ABCD )。 A、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B、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 C、社会整合的作用 D、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19.社会保障的特点(ABCD )。 A、经济保障 B、社会性 C、经济性 D、人道主义
  20.社会保障的特点有(ABCD)。 A. 经济保障 B. 社会性 C. 合法性 D. 人道主义 E. 经济性
  三.判断
  1、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对把社会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即研究整个社会。(X)
  2、斯宾塞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X)
  3、中国社会学重建方针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
  4、全国人口普查属于个案调查。(错)
  5、文学作品是虚构的,所以不能作为文献资料来使用。(错)
  6、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中调查研究的各种专门技术与工具与工具才是最重要的。(错)
  7、撰写调查研究报告是应当根据不同的读者内容重点有所侧重。(对)
  8、如果调查结果与原先的设想不符,就应该根据设想对结果进行必要的加工。(错)
  9、青少年不容易接受老一代的教化,特别是有关道德、规范与政治思想方面的教化。(对) 10、现在的独生子女经儿童社会化之后,其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以及心理承受力均大大比多子女时代增强了。(X)
  11、社会学中的自我等同于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X)
  12、积极而健康的大众传媒,有益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
  13、基本社会化的完成,就意味着个人社会化的结束。(X)
  14次级群体是指成员之间彼此熟悉、了解,人际关系密切,具有较浓厚感情色彩的群体(错)
  15群体即人群。(错)
  16、家庭与户的概念具有一致性,二者没有区别。(错)
  17、初级群体中的群体成员难以替代。(对)
  18、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不同类的群体。(错)
  19初级群体整合程度高,群体意识强。(对)
  20社会分层现象与人类社会相始终。(X)
  21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了公有制,所以社会分层也相应地消失了。(X)
  22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现象,所以没有任何积极作用。(X)
  23社会阶级结构中,除了基本阶级以外,不存在任何其他阶级。(X)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级关系在过去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以外,出现了具有独立阶级属性的社会阶层。(对)
  25社会流动就是人口流动。(X)
  26水平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也是社会学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X)
  27社区是整个大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对)
  28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群体。(对)
  29社区服务主要是完成社区社会福利的功能。(错)
  30社区建设是为推动社区发展而采取的政府行为。(错)城市与农村是两大基本的社区类型,城乡差异无法消除。(错)
  31社会制度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规范体系,但并不是所有社会规范都是社会制度。(对)
  32政治法律制度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制度。(X)
  33宗教制度在现实社会中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虚幻的、纯精神上的联系,所以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没有任何约束性。(X)
  34高度制度化的现象自古有之。(X)
  35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单位奖惩制度是属于社会制度的一种。(X)
  36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是一个等同概念。(X)
  37社会发展计划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是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对)
  38经济的发展会自动带来社会的发展。(错)
  39、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变迁只有正面影响。(错)
  40、传统社会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错)
  41、现代化就是工业化。(错)
  42、社会问题就是社会病态的和反常的现象。(X)
  43、 43社会控制就是防范、惩处一切有害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行为。(X)
  44、道德与法律相比,具有更加广泛、更普遍的约束力,对社会行为的调整范围更大。(对) 45宗教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控制方式,应大力提倡。(X)
  46社会控制的结果是制约、限制个人自由。(X)
  4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的主体是企业。(错)
  48社会保障主要是以“济贫”为主。(错)
  49社会保险是一种强制性保险。(错)
  50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事业产生于欧洲。(对)
  5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可以说是从国 民党统治时期就开始了。(错)
  四.简答题
  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学的贡献。
  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思对社会学的贡献
  马克思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以为既不是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也不是将所谓唯物主义运用于人类的历史,而是指出了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的问题在于解决人们的经济矛盾问题。
  因此,马克思一生为我们提供了两条路径:
  1、直接改变社会现状,亦即重新进行社会分配。
  2、通过对经济社会矛盾的分析,来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
  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引了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进的道路。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是“科学巨匠”,“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马克思的名字将永垂史册。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9160/

推荐访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