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乙醇与钠反应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8-09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1) [乙醇与钠反应]乙醇性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案例

  摘 要:应用问题教学模式,设计并实施“乙醇性质”的教学过程,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了学生“问题、归纳、演绎再上升到规律性认识”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问题;断键;启示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乙醇的性质,掌握官能团羟基的性质。
  2.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3.通过课堂学习,学生逐步形成规律性认识,提高演绎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4.领悟理论知识对生活的指导作用,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实例提升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我们探讨了乙醇的结构,今天我们学习探究乙醇的性质。
  问题1:酒精在生活中的用途广泛,根据你的知识和经验,下列应用体现了酒精的什么性质?
  ①“酒香不怕巷子深”“开坛十里香”。
  ②高烧病人擦拭酒精或白酒降温。
  ③洗发时,在水中加入适量啤酒,洗起来清新舒爽,油污一洗即净。
  ④碘酒。
  板书: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1.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名酒精。
  2.沸点78.5°C,易挥发。
  3.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常用的有机溶剂;与水以任何比例互溶。
  实验1: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现象:钠在乙醇的底部,有气泡产生)
  4.密度比水小。浓度越大,溶液的密度越小。
  问题2:乙醇与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氢原子来源于哪里?羟基中的氢还是烃基中的氢?
  钠为什么能存放在煤油中?
  分析:煤油是多种液态烷烃,钠能保存在煤油中说明钠不与烷烃反应,也就是不能与碳氢键上的氢发生反应,由此可见,钠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氢气来源于羟基中的氢原子。
  板书: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问题3:比较钠与水、乙醇反应的剧烈程度,分析可能的原因。
  分析:钠与乙醇反应比与水反应缓和得多,因为和羟基相连的另一部分结构不同。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更难电离)。
  思考:同浓度的乙醇钠与氢氧化钠溶液的碱性强弱。
  乙氧基结合氢质子的能力更强,所以乙醇钠的碱性强于氢氧化钠。
  问题4:乙醇与钠反应断哪些键?
  问题5:水、乙醇均能和钠反应,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结论:水和乙醇中都含有羟基,因此都和钠反应。凡是含有羟基的物质都能和钠反应。
  练习:甲醇与钠、乙二醇与钠的反应方程式。
  过渡:人可以饮酒,汽车也饮用,在汽油中添加乙醇制乙醇汽油作燃料,酒精灯中的燃料也是乙醇,由此可见乙醇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2.氧化反应
  (1)燃烧反应■
  拓展: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的通式
  设问:汽车饮酒燃烧生成CO2和H2O,那人喝了酒会如何变化呢?会面红耳赤,头重脚轻,为什么?这与乙醇在人体中的变化有关。乙醇在人体内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成乙酸,最终变成CO2,并供给人体能量。但乙醛毒性是乙醇的十倍以上,所以常喝酒会伤肝。可见乙醇在酶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不点燃也能被氧化,下面我们就来模拟这个选择性的氧化过程。
  实验2:乙醇的催化氧化,观察现象并书写相关方程式。
  (2)催化氧化(去氢氧化,加氢还原)
  ■
  演示:断键机理
  拓展:乙醇加入酸性高锰酸钾会如何?就利用乙醇具有还原性的性质制作了酒精分析器,交警用来检测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方程式见书54页)
  问题6:判断此反应断哪些键?
  思考:(CH3)2CHOH、(CH3)3COH能否与氧气发生催化氧化?若能,写出相应产物。
  问题7:从上面的实例得到什么启示?
  结论:羟基连接碳上有氢原子时才可以被氧化成醛或酮。
  回顾:乙烯的制备原理。
  3.脱水反应
  ■
  问题8:判断此反应断哪些键?
  思考:(CH3)2CHCH2OH、(CH3)3C、CH2OH能否发生消去反应?
  问题9:从上面的实例得到什么启示?
  结论:羟基连接碳的相邻碳原子上有氢原子时,才能发生消去反应。
  问题10:为什么温度要控制在170℃呢?
  (2)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
  ■
  问题11:判断此反应断哪些键?
  指出:乙醇能与氢溴酸发生取代反应。
  4.与HX反应(取代反应)
  ■
  问题12:判断此反应断哪些键?
  总结:
  ■
  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以上关于乙醇的性质无一例外都发生在羟基处,羟基是醇的官能团,即化合物性质的敏感部位和功能所在,常常是该化合物的价值所在。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掌握了乙醇分子结构的基础上所设计的,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是乙醇的化学性质,并以化学反应的实质“断键”为本课的主线,让学生感受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决定性作用。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而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整个课堂的设计应用了问题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中,学生逐步形成了规律性认识,由“点”上升到“面”的高度,由简单的知识掌握上升到了规律性的理论认识,提高了演绎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2) [乙醇与钠反应]高考理综的知识点总结

  理综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个头疼的问题,高考理综在高考所占的比重是是非常大的,理综包括了三门学科,学理的考生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理综太难得分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理综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理综知识点总结:物理部分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够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可以看成质点。
  2、参考系不一定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成不动的物体。
  3、在时间轴上n秒时所指的就是n秒末。第n秒所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就是同一时刻。
  4、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是等于路程的。
  5、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6、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7、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8、物体的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可能增大;加速度增大时,速度可能减小。9、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10、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
  11、位移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
  12、图上两图线相交的点,不是相遇点,只是在这一时刻相等。
  13、位移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解题前先搞清两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不要把位移图象与速度图象混淆。
  14、找准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如位移关系、速度相等等。
  15、用速度图象解题时要注意图线相交的点是速度相等的点而不是相遇处。
  16、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17、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既可充当阻力,也可充当动力。
  18、滑动摩擦力只以μ和N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19、静摩擦力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可变性,在分析有关静摩擦力的问题时容易出错。
  20、使用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套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与细绳套在同一直线上,弹簧与木板面平行,避免弹簧与弹簧测力计外壳、弹簧测力计限位卡之间有摩擦。
  21、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分力不一定小于合力。
  22、三个力的合力最大值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和,最小值不一定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差,要先判断能否为零。
  23、两个力合成一个力的结果是惟一的,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情况不惟一,可以有多种分解方式。
  24、物体在粗糙斜面上向前运动,并不一定受到向前的力,认为物体向前运动会存在一种向前的“冲力”的说法是错误的。
  25、所有认为惯性与运动状态有关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不是一种力,物体所受的外力不能克服惯性。
  26、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应用广泛,也有局限性,对于微观的高速运动的物体不适用,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
  27、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地求出加速度,计算合外力时要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不要漏力或添力。
  28、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也不是失去了重力,超重、失重只是视重的变化,物体的实重没有改变。
  29、判断超重、失重时不是看速度方向如何,而是看加速度方向向上还是向下。
  30、两个相关联的物体,其中一个处于超(失)重状态,整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也会比重力大(小)。
  高考理综知识点总结:化学部分
  1、误认为有机物均易燃烧。如四氯化碳不易燃烧,而且是高效灭火剂。
  2、误认为二氯甲烷有两种结构。因为甲烷不是平面结构而是正四面体结构,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
  3、误认为碳原子数超过4的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新戊烷是例外,沸点9.5℃,气体。
  4、误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5、误认为双键键能小,不稳定,易断裂。其实是双键中只有一个键符合上述条件。
  6、误认为聚乙烯是纯净物。聚乙烯是混合物,因为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定。
  7、误认为乙炔与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速率比乙烯快。大量事实说明乙炔使它们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得多。
  8、误认为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故苯与氯气在光照(紫外线)条件下也能发生取代。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是加成反应,生成六氯环己烷。
  9、误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虽然二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色。
  10、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难分离。应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然后分液。
  11、误认为石油分馏后得到的馏分为纯净物。分馏产物是一定沸点范围内的馏分,因为混合物。
  12、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区分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直馏汽油中含有较多的苯的同系物;两者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鉴别。
  13、误认为卤代烃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14、误认为烃基和羟基相连的有机物一定是醇类。苯酚是酚类。
  15、误认为乙醇是液体,而苯酚是固体,苯酚不与金属钠反应。固体苯酚虽不与钠反应,但将苯酚熔化,即可与钠反应,且比乙醇和钠反应更剧烈。
  16、误认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苯酚的电离程度虽比碳酸小,但却比碳酸氢根离子大,所以由复分解规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钠溶液能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
  17、误认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浓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过滤除去。苯酚与溴水反应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虽不溶于水,却易溶于苯,所以不能达到目的。
  18、误认为只有醇能形成酯,而酚不能形成酯。酚类也能形成对应的酯,如阿司匹林就是酚酯。但相对于醇而言,酚成酯较困难,通常是与羧酸酐或酰氯反应生成酯。
  19、误认为醇一定可发生去氢氧化。本碳为季的醇不能发生去氢氧化,如新戊醇。
  20、误认为饱和一元醇被氧化一定生成醛。当羟基与叔碳连接时被氧化成酮,如2-丙醇。
  21、误认为醇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甲醇和邻碳无氢的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22、误认为酸与醇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一定是酯。乙醇与氢溴酸反应生成的溴乙烷属于卤代烃,不是酯。
  23、误认为酯化反应一定都是“酸去羟基醇去氢”。乙醇与硝酸等无机酸反应,一般是醇去羟基酸去氢。
  24、误认为凡是分子中含有羧基的有机物一定是羧酸,都能使石蕊变红。硬脂酸不能使石蕊变红。 25、误认为能使有机物分子中引进硝基的反应一定是硝化反应。乙醇和浓硝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硝酸乙酯。
  26、误认为最简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是同分异构体。例:甲醛、乙酸、葡萄糖、甲酸甲酯(CH2O);乙烯、苯(CH)。
  27、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例:乙烷与甲醛、丙醇与乙酸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且结构不同,却不是同分异构体。
  28、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组成元素也相同,分子结构不同,这样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例:乙醇和甲酸。
  29、误认为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一定是同系物。例:乙烯与环丙烷。
  30、误认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一定是醛或一定含有醛基。葡萄糖、甲酸、甲酸某酯可发生银镜反应,但它们不是醛;果糖能发生银镜反应,但它是多羟基酮,不含醛基。
  高考理综知识点总结:生物部分
  1、能量在2个营养级上传递效率在10%—20%。
  2、真菌PH5.0—6.0细菌PH6.5—7.5放线菌PH7.5—8.5。
  3、物质可以循环,能量不可以循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5、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病毒衣壳的成分是1—6个多肽分子。
  6、过敏:抗体吸附在皮肤、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细胞表面,再次进入人体后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
  7、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8、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9、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10、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11、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质粒。
  12、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关。
  13、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增殖,如肾细胞;有分裂能力并不断增加的:干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无分裂能力的:红细胞、筛管细胞(无细胞核)、神经细胞、骨细胞。
  14、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
  15、除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型的改变一般最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时(象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自由组合)。
  16、凝集原: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凝集素:在血清中的抗体。
  17、基因自由组合时间:简数一次分裂、受精作用。
  18、人工获得胚胎干细胞的方法是将核移到去核的卵细胞中经过一定的处理使其发育到某一时期从而获得胚胎干细胞,此处“某一时期”最可能是囊胚。
  19、原核细胞较真核细胞简单细胞内仅具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细胞内具有两种核酸——脱氧核酸和核糖核酸。
  20、病毒仅具有一种遗传物质——DNA或RNA;阮病毒仅具蛋白质。
  21、光反应阶段电子的最终受体是辅酶二。
  22、蔗糖不能出入半透膜。
  23、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光反应需要酶,暗反应也需要酶。
  24、大病初愈后适宜进食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但蛋白质不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25、尿素既能做氮源也能做碳源。
  26、稳定期出现芽胞,可以产生大量的次级代谢产物。
  27、青霉菌产生青霉素青霉素能杀死细菌、放线菌杀不死真菌。
  28、一切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29、分裂间期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没有高尔基体和内质网。
  30、叶绿体囊状结构上的能量转化途径是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31、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的场所。
  32、流感、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
  33、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使大脑皮层,感受器是下丘脑。
  34、皮肤烧伤后第一道防线受损。
  35、神经调节:迅速精确比较局限时间短暂;体液调节:比较缓慢比较广泛时间较长。
  36、生长激素:垂体分泌→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激素:垂体分泌→促进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腺体分泌激素;胰岛:胰岛分泌→降糖;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孕激素:卵巢→促进子宫内膜的发育为精子着床和泌乳做准备;催乳素:性腺→促进性器官的发育;性激素:促进性器官的发育,激发维持第二性征,维持性周期。
  37、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
  38、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
  39、所有生殖细胞不都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
  40、受精卵不仅是个体发育的起点,同时是性别决定的时期。

(3) [乙醇与钠反应]高二化学《乙醇》教案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3410/

推荐访问: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