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献哈达]献哈达

来源:素材及写作指导 时间:2018-08-09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素材及写作指导】

第一篇献哈达:家乡传统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有一些习俗,无论是谁也无法改变。小编收集了家乡传统民俗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家乡传统民俗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天我们必须吃汤圆,因此,汤圆成了我最爱吃的一种食物。
  元宵节那天是要包汤圆的。去到外婆家里,正巧碰到外婆在包汤圆,结果我跟着外婆学了起来。外婆先用开水倒入装有糯米粉的盆子里,然后不断的用力搓面,一直搓到像橡皮泥一样有韧性,接着把面搓成宝塔的形状,后来从“宝塔”的顶上拽下一块块面团,中间掏个洞,两只手相配合把洞越搞越大,把准备好了的芝麻馅放入洞内,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接着把洞口封住,最后把汤圆放在手心上,两只手柔和地将汤圆搓圆,我的手忍不住痒痒的,我连忙卷起袖子也包了起来。虽然我包的汤圆馅子少、大小不一、奇形怪状,但还是得到了外婆的表扬。后来我们把汤圆煮熟,到熟了以后就一个个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一个个白花花、圆滚滚的汤圆真叫人眼馋!我吃了一个汤圆以后乐呵呵的说:“汤圆象征着我们的生活团团圆圆、甜甜美美!”
  啊!家乡的汤圆,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人的心。
  第二篇:家乡传统民俗
  我的家乡有一些习俗,无论是谁也无法改变。
  在我的家乡, 有这么一个规定,在过年的时候,无论是谁,都必须要赶回去跟家人团圆,吃“团圆饭”。
  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说说笑笑,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画卷。在平时,因为各自工作和学习的繁忙,大家很难聚合在一起。作为小孩,总对每年这种团聚的日子充满了期盼。
  在吃“团圆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要互相碰杯,可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不会喝酒,这可怎么办呢?哈哈,大家一定听说过“以茶代酒”这句话吧,我们小朋友就会用饮料或是茶来代替酒来互相碰杯。大家相互间的碰杯,代表着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代表着彼此间新年的期待与祝福;代表着家庭的和谐与美满。大家围在一起谈谈自己今年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计划,将它们与自己的亲人进行分享,并相互鼓励和支持。
  “团圆饭”代表着人们生活的团团圆圆,日子的美美满满,祖国大家庭的和和美美!
  第三篇:家乡传统民俗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在蒙古族有一种风俗叫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和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向
  献哈达者表示谢意。来蒙古族还有许多风俗,比如:敬神、骨肉进餐......带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出来。唱歌与对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蒙古族了呢?

第二篇献哈达:藏族见面礼仪的基本形式

  藏族见面礼仪最独特之处莫过于献哈达和磕头,在藏族中献哈达是比较常用,磕头则用于在比较正式或是神圣的时候。藏族的见面礼仪处处透露出藏族人民的友好和对客人的祝福。接受祝福的同时是不是也需要回敬呢?或是把祝福传递给别人呢?那么就来学习一下藏族见面礼仪吧。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
  西藏见面礼仪
  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除此之外,献哈达和磕头两种形式的见面礼仪也很有讲究:
  献哈达
  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朝佛像、建房坚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吉利。
  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吉利。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礼物。其实送接哈达都很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活佛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座前桌上,献后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
  献哈达
  长辈给晚辈送哈达可直接姑对方颈上。平辈献哈达只需于手上。接受哈达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手接过,然后举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有事求人则要到他家献哈达,将哈达献于主人家神龛前,对方应允留下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磕头
  藏族的磕头跟平时我们所见的磕头不太一样。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
  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第三篇献哈达:传统礼仪课件

  传统礼仪课件1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
  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
  二、教学内容
  1、见老师主动问好,少先队员敬队礼,分别时说“老师再见”。排队在行进中遇见老师,由
  领队带领全体同学问“老师好”。
  2、进出校及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要主动让行。
  3、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问老师要用“请问”,老师答后要谢,说“再见”后再离开;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
  4、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
  5、对老师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老师。
  6、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7、服从老师管理,不顶撞老师。
  8、与老师交谈时,要起立并主动给老师让坐。
  9、老师在办事或与别人在交谈时,不可随意打扰老师,等老师办完事或谈完话后再找老师。
  三、知识连接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毛主席尊师:
  毛主席八岁进家乡一个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一直读到十三岁。后来,谈起少年时的情形,他还特别感谢毛禹珠先生对他进行的启蒙教育。1965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阔别了三十二年的故乡,他请来了韶山的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毛主席给毛禹珠老师敬酒,老人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传统礼仪课件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3.了解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二)情感目标:
  学会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行为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
  一、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和平、兴旺的大事。周总理就是尊重民族风俗的楷模。周总理是怎样尊重少数人民风俗习惯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2. 介绍周总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1) 一九六一年四月,周总理在云南西双版纳,十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他来的
  第二大早上,就到澜沧江畔观看赛龙船和放高升。他穿着对襟布扣的白衫和大腰身的咖啡色裤子,头上扎一根水红色包头巾,一身地地道道的傣族装束。
  (2) 四月十三日,泼水节那天早晨,周总理来到曼厅寨视察,看到一群傣族农民在荔枝
  树下跳象脚鼓舞,他便接过一只象脚鼓,和农民合着拍子一起跳起来。在开始泼水的时候,周总理和各族群众都用一根柏枝条蘸着银碗里的水互相洒。傣族有个风俗,泼水节水泼得越多,越热烈,就表明彼此越亲热,越尊敬。各族群众觉得只用柏枝蘸水洒,还不能表达对周总理的感情,于是就改用大盆来泼水。总理的警卫人员担心首长的健康,就用雨伞去挡水。周总理立刻要他把雨伞收起来,并说:“不要紧的,要到群众中去,和大家一样。”总理放下银碗,拿起一只脸盆,把一盆盆清水向群众泼去。大片大片的水花在天空飞舞,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
  一道道彩虹,把周总理和各族人民紧紧地联在一起
  (二) 介绍各民族的习俗与礼仪
  1.傣族是我国的一个民族,周总理爱自己的国家,也热爱本国的少数民族。
  2.所以我们要怎么样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与礼仪?(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3.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要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那么少数民族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1)蒙古族、藏族献哈达
  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① 什么时候献哈达?
  (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 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 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 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② 献哈达的方式(准备一条围巾,学生现场模仿献哈达)
  对尊者、长辈,要双手将哈达举过头顶;对平辈,只要用双手捧献于对方手上;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接受哈达时,身体要微微前倾,双手接过哈达。
  (2)维吾尔族见面礼(出示维吾尔族的图片)
  ①能不能直接挥手说嗨?
  (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然后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
  如果遇到长辈,则双手放在胸前,身体向前倾)
  (3)回族八宝茶
  ①八宝茶,顾名思义就是有八样料,哪8样呢?
  (茉莉花茶、冰糖、红枣、芝麻、桂圆肉、枸杞、葡萄干、核桃等)
  ②盖碗茶(出示图片)
  八宝茶是盖碗茶其中一种。盖碗茶,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4) 苗族牛角酒(出示牛角酒)
  ①为什么叫牛角酒?
  (用牛角斟酒迎接客人。他们一般选择一种外形美观的水牛角,用小刀讲牛角外刮光,在表面雕刻花纹图案,然后涂漆上彩。)
  当客人来到寨门的时候,身着华丽族服,头佩闪亮银饰的苗家姑娘,就会举起牛角敬宾客。
  当他们敬酒的时候,你能不能说,诶,我不喝?不能,不然他们就不让你进入他们苗寨了。那么应该怎么做?(须双手接捧住牛角,一饮而尽)
  (5) 蒙古族奶茶、盘腿坐
  ① 我们知道蒙古族的主要建筑是什么?(蒙古包)(出示蒙古包图片)
  ② 进入蒙古包后,我们要怎么坐?(蒙古包里面一般是没有椅子,但是又地毡,要盘腿坐着)如果你是图,中的小客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① 怎么做?(当他们递给你的时候,你要用双手接碗,或者用右手接碗,不能用左手。)
  ② 如果不想喝?(如果你少要差或不想喝茶,可用碗轻轻地碰一下勺子或壶嘴,主人就会明白你的用意了)
  (三) 感悟
  ①我们了解一些民族的习惯,如果你们以后去有这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你就知道什么事可以做,该怎么做了。
  (四) 总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尊重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创设好我们的家园。所以,作为我们汉族的小朋友,要与各族小伙伴心连心,手拉手,共创一个美好的乐园。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2988/

推荐访问:蒙古族献哈达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