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全文及译文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10 11:52:36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大学全文及译文篇1:《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以下是《大学》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览!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 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 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大学全文及译文篇2:三字经原文及意思

大学全文及译文_三字经原文及意思


  《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下面是小编最新整理的三字经原文及意思,希望可以帮到你!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所处的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至于教育的诸多规律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zhù)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屠宰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dòu)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因而窦禹钧美名远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duò)
  【译文】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译文】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玉不琢(zhuó)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也就成不了大器。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结交益友,学习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孝顺父母是儿女应该做到的。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美德,应该及早教育培养。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译文】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如此累计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译文】古人认为混沌初开时,气之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乾坤奠定后,世上的一切生物便在天地之间繁衍生长,永无休止。而人类则是最高等的生物。因此古人把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天、地、人称为“三才”。古代阴阳学家说认为,白昼的太阳为“阳气”之精髓,黑夜的月亮是“阴气”的魂魄,而群星则排列在天空中,灿烂辉煌,映衬日月。因此古人把日、月、星称为“三光”。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维持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译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一年四个季节,这四时季节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译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位置为准互相对应。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译文】金、木、水、火、土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五行来源于天理。
  十干者 甲至癸(guǐ) 十二支 子至亥
  【译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wù)、己、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 日所躔(chán) 曰赤道 当中权
  【译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 赤道是地球的中线,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译文】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北半球的东边。
  曰江河 曰准济 此四渎(dú) 水之纪
  【译文】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dài)华 嵩(sōng)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译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称为“五岳”, 是中国的五大名山。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译文】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wěn)
  【译文】仁、义、礼、智、信,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五种道理永远不变,必须遵守不容许混淆。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译文】大地所生长的生物,种类繁多,像草木是属于植物,遍及陆地上及水上。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译文】至于动物虫、鱼、鸟、兽,它们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梁菽(shū) 麦黍(shǔ)稷(jì) 此六谷 人所食
  【译文】稻子、高粱、豆子、麦子、糜子和谷子,是人类所食用的主要粮食作物。
  马牛羊 鸡犬(quǎn)豕(shǐ) 此六畜 人所饲
  【译文】马、牛、羊、鸡、狗和猪,叫六畜。它们是人类所蓄养的主要牲畜。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俱
  【译文】高兴、生气、伤感、恐惧、喜爱、憎恶以及欲望,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译文】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我们很容易用眼睛辨别出来。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译文】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种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译文】气味主要有五种: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烂的臭味,这是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五种气味。
  匏(páo)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类[笙(shēng)等]、土类[埙(xūn)等]、革类[鼓等]、木类[

大学全文及译文篇3:心经全文及译文解释

  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剩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G碍,无G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洁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萨。
  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
  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普门品云: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得自在。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在。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在。
  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
  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
  你要看!
  越看越深,绝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甚么,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盘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096/

推荐访问: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