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赵普]赵普简历

来源:个人简历 时间:2018-08-05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个人简历】

赵普简历篇1:赵普课文教学教案

  课题
  赵 普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流程:检查预习—自主合作—学以致用——总结提升——检测反馈
  教师导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在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时,我们又常常发现这些英雄的身边总有贤臣相随。同学们能从历史长廊中举出一些贤臣的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可适当补充,并引出赵普并简介。)
  二、检查预习,了解赵普
  1.走近赵普——学生简介赵普情况。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秘史,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2.给划线字注音:
  阖户启箧处决 既薨
  发箧龌龊奏牍
  3.解释划线的词
  少习吏事 寡学术 发箧视之 龌龊
  明日颜色 深沉有岸谷
  三、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或指名朗读(朗读水平高的学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
  3.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语句意思。
  要求:小组内全文翻译,其他成员帮助纠错;不理解的字词、语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书上标记出来,举手质疑。教师引导解疑。
  4.词句理解检测教师对一字多义,词类活用等重点词语加以提醒;对特殊句式,如:
  ①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
  ②读之竟日。(倒装句)等句子的翻译可予以指导。
  (注:教师在这一环节可将文言文翻译的常识渗透给学生,如保留法、补充法、调整语序法,并突出词类活用、古今异意、一词多义的字。)
  5.思考并小组讨论: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件事,并说说从中可以看出赵普的哪些性格特点?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②本文刻画人物语言简洁,且善用细节描写,请举例说明。
  四、调动积累,拓展延伸
  1.赵普晚年读书“手不释卷”刻苦读书,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两到三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
  例如:学而不厌韦编三绝凿壁偷光
  2.“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分别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吗?学习了课文,你认为为官者应具备怎样的才能?(学生交流)
  学生识记目标后,师检测预习情况,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课本P26-P27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二大题第1.2.3题,最后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教师指定小组回,其中词句检测通过小组展示明确。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定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订正。
  三、总结提升:
  侧重鼓励学生胸怀天下,努力学习。(这是学生读完全篇最大的启发)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课堂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课外多收集赵普的有关资料,以《我心中的赵普》为题,写一篇200字以上的短文;
  3.完成相关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教师巡堂辅导个别学困生,发现共同难题,集体讨论后明确答案
  五、板书设计
  刻苦读书(读书)--勤奋好学:“晚年手不释卷”;
  “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奏荐人才(荐官)——冷静沉着:“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意志坚定:一奏、二奏、三奏、四奏,“复奏如初”
  以天下为己任
  六、教后反思

赵普简历篇2:钱文忠三字经文字版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三字经》作为我国旧时的一部优秀启蒙教育读本,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重要的教育价值。
  演讲人:钱文忠
  讲师简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译作《唐代密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内容简介: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作为传统启蒙读物的《三字经》,向孩子们推荐和介绍儒家经典著作是它的一项基本任务。《论语》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一些言语行事,被奉为儒家经典。人们在强调《论语》的价值和和意义时,总会提到这样一句话,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是什么人最终编订完成了《论语》呢?“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究竟是怎么来的?而钱文忠教授为什么会认为这种传统的看法并不正确。且听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九集。
  全文:
  上一讲我们讲到,根据《三字经》的意思,当孩子们认了一定数量的字,基本掌握了训诂、句读这样的一些读书的基本的技巧,这个我们都解释过了,然后呢,学习了礼乐射艺书数所谓六艺,六种技能的这样一种小学的科目以后,那么孩子们就要开始进一步的学习。进一步学习的话,当然离不开读书,那么读什么书呢?《三字经》告诉我们应该读“四书”,顾名思义,“四书”就是四部书,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四部最重要的典籍,哪四部书呢?《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在这里,我必须先请大家注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三字经》的排列顺序,《三字经》的排列顺序是有它独特的考虑,这一点我们在后面来讲。首先,按照《三字经》的顺序它当然首先要讲《论语》,《三字经》用了12个字来讲《论语》,哪12个字呢?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很清楚,《论语》这部书,一共有20篇,群弟子,有好多弟子,不是一个,有好多,一群弟子,记善言,记录下那些好的语言,非常有教益的这些语言。字面意思似乎是清楚的,但是要仔细琢磨起来啊,就不那么简单了。
  第一点《论语》的论是一个动词,不是今天我们讲的某某理论的意思,论是编撰的意思,排比的意思。语是什么,语言,话语,讲话的意思。“论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孔子讲的话,孔子和他弟子讲的话,这是两类了,还有一类,弟子们辗转听说的孔子讲的话,把它编撰到一起。
  第二层意思,《论语》作为一个书名,是在这部书编成的时候,当时就已经有了的,而这部书编成已经是在孔子去世以后,但是,是在去世以后不久。总之,我们可以归纳,《论语》的意思就是把孔子,孔子和弟子,弟子辗转听说的孔子的话编撰起来,而《论语》这个书名是在这些言语被编撰完成的同时就已经有的,不是后人附加的。这个我想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
  解说:《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一共有二十篇。《论语》虽然篇幅不长,其中却出现了一些重复的语言,这是为什么呢?而号称“弟子三千”的孔子到底有多少个弟子呢?
  也许诸位不太知道,《论语》一共有多少字啊,《论语》只有12700来字啊,整个一部书啊。放到我们今天,就是薄薄的这么几页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重复呢?那就要谈到《三字经》介绍《论语》的后面六个字,叫“群弟子记善言”。它编撰的过程就是由孔子的弟子们或者再传弟子们,大家聚在一起,把善言给记录下来。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比如这几个弟子,每个弟子手上拿着竹简,当初是竹简,他这简上记录了一句孔子的话,他的简上,也记录了孔子的话,首先把不重复的咱们都留下来,重复的话呢,咱们对一对,或者讲一个主题,但是言语并不完全一样的。讲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讲法,大家都把它保留下来,没有把它剔除掉,所以就出现了重复了。比如一句话这篇里讲过,大致的意思怎么在另一篇里又讲过。这种编撰方法,其实跟佛经里的编撰方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佛经过去编成佛经的时候,写定的时候也是这样。只不过古代印度还没有像我们这样的书写习惯,口口相传的成份很大,我听到释迦牟尼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也听到这么一句话,我们四五个、七八个都听到这么一句话,但是这个话好像我们听的都不太一样啊。那么我们都来对一对,对的时候什么办法呢,我就把我听到的释迦牟尼这句话给唱出来,吟诵出来,你也吟诵出来,那么好,我们大家达成一致,把这句话固定下来,写下来就成为经文。《论语》的编撰方法应该说和这个是有一定相似的。
  孔门弟子啊,大概有三千人,实际上未必有那么多,好多研究孔子的著名学者都认为,孔子的弟子大概也就是72人。而且这些孔门的群弟子,大家还一定要记住,他不像我们今天,老师招一班学生,年龄都差不多,至多差个半岁,不然你不会在同一年进学。他的弟子,孔门弟子年龄相差极大,分批进入孔门,他年龄最大的弟子子路,子路很著名,是孔门底下的大弟子,只比孔子小9 岁,这是年龄最大的弟子。子路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在跟人战斗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帽子,帽带怎么松了,按照孔子的教训,儒家的君主,怎么能帽子歪了呢,他就把手上的戟,类似于古代带钩的长矛往旁边一放,等我把帽子系好,我再跟你打。等他把帽子系好,子路已经变成一堆肉酱了,子路就是这么一个人。年龄最小的弟子是子张,比孔子要小40多岁,差距多远。
  而这些所谓的孔门群弟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批,哪两批呢?这就跟孔子一生的命运有关。孔子早期,他是满怀着政治热情,他要用自己的学说去辅佐君王,去说服国君来实行仁政。所以他早年啊是奔波于列国,希望那个得到国君的赏识,自己能够得到一片舞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来将自己的理想化作社会政治的现实,来使百姓能够过上比较好的生活,使国君知道仁的重要性,仁政的重要性。所以孔子的前一批弟子,基本上都是从政的,有的弟子,因为孔子没有当过什么大官啊,有的弟子的官当得比孔子还大,第一批。但是我们知道,孔子一生,在实现他抱负的旅途当中是郁郁不得志的。所以在第二批弟子,也就是他中晚年以后这批弟子,几乎都是做什么啊,从事我们今天讲的文化事业。我们今天讲啊,文学。我们今天比如每个大学都有中国文学系。文学这个字在《论语》是怎么样的呢?叫“文学:子由、子夏”,有文采,有才华的接着是两个弟子的名字,子由、子夏,这两个正是孔子的第二批弟子,就是第二批弟子只能在文化的领域里边来工作了。
  解说:通过钱文忠教授的讲述,我们知道孔子的弟子大概分为两批,而且在年龄上差距很大。那么是哪些弟子汇集了孔子的言行,最终编订完成了《论语》这部书呢?
  我们今天能不能够比较确切地告诉大家“群弟子记善言”,到底是哪些弟子最后完成了编订《论语》的伟大事业?孔门那么多弟子,到底是哪个弟子或者是哪一些弟子编订了《论语》,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了一份文化瑰宝?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曾子和曾子的门徒最后编订了《论语》。这个曾子就是我们几次都提到过的曾子避席的那位曾子。但是孔门的这位弟子,流传下来的故事不仅仅是曾子避席。过去在传统社会当中,在民间啊,更有名的故事还不是曾子避席,因为曾子避席很雍容,很文雅。另外流传的关于曾子的故事听起来这名字有点吓人,叫什么,叫曾子杀猪。这是个什么故事呢?有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到集市上去买点东西,去做点家务事,曾子的儿子,小孩子嘛,那当然愿意跟着妈妈嘛,母子情深,一看妈妈要出去,就吵着带我出去玩儿,带我出去玩儿,缠着妈妈不让走,就闹得是鸡飞狗跳,又哭又闹。那么曾子的夫人就说,哎呀,乖儿子,你别闹了,你别闹,你别跟妈妈去,妈妈有事,你乖乖地在家里待着。儿子当然不干,你凭什么让我乖乖待着,有什么好处啊,小孩子,你有什么好处啊?妈妈告诉他,你只要甭闹着跟妈妈去,在家待着呢,妈妈回来给你杀猪,让你吃肉,做一顿好吃的。我们知道在古代中国,吃肉是一件大事,在传统的社会农村,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肉。孩子当然很高兴,他也知道肉好吃啊,那行,妈妈你先去,我不去,我在家等着你,回来我吃肉,于是就没有缠着曾子的夫人一起去。等曾子的夫人在集市上买完东西,办完货,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大概傍晚了,突然看见自己的丈夫曾子在那儿磨刀,嚯嚯嚯,在那里磨刀,这一下子把曾子的夫人给惊着了,说你这是干嘛,曾子说杀猪啊。你不是刚刚答应孩子说你回来给他杀猪,给他做肉吃吗,给他做好吃的吗?曾子的夫人说,我这是随便哄孩子的一句话,这哪有随随便便因为孩子闹,就给他杀口猪的?曾子讲,不能这样教育孩子,因为孩子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如果父母随便跟他讲话,说的话又做不到,你怎么能让孩子去相信别人的话?今后他自己怎么会守信呢?一头猪是小事,给孩子留下的那种很不好的印象影响了孩子一辈子为人处世的方式,我们就追悔莫及。那曾子的夫人当然是很懂道理的,很明事理的,就和曾子一起把这猪给杀了,给这个孩子就做了一顿肉吃。这就是曾子杀猪的故事,过去在民间流传更广。由此可见,曾子确实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非常守信的一位方正君子。《论语》就是在曾子及其门徒手上最后编撰定稿的。
  解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在民间流传了很久,经常被人用来证明《论语》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那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而钱文忠教授为什么会认为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呢?
  《论语》这一部书,我们都知道,它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它对我们这个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对我们有决定性的意义。
  文忠寄语:《论语》这部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我们不能想像,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文化,没有《论语》会是什么样子,谁敢想像,这是一共不敢去做的假设。那么我们能不能来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论语》对我们这个中国文化或者在传统中国人心目当中到底有多高的地位,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这个任务不简单,这个要求也不简单,但是我想,用一句大家都听惯了的话来开始。什么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故事,被归在谁的头上呢?归在一个人叫赵普,归在这么一个人头上。首先我们要问,赵普何许人也?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赵普,字则平,朝代:北宋,籍贯:北京。赵普是五代后期淮南滁州的一个私塾先生,社会地位不怎么高的,在五代后期的,我们知道五代都是战乱嘛,接着五代就是宋朝了。赵普原来在乡村私塾教书,但是赵普这个人这一生真是应了一句古话,什么呢?时势造英雄。不知怎么弄的,在公元的956 年,为了争夺淮南江北地区,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这块地区,这块地区是很重要的。当时还没有当皇帝,还没有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他那个时候,还是后周的一位大将,就在这里啊,和南唐的守军在滁州大打了一仗。不知怎么弄的,这位私塾先生赵普,他不正好在滁州教私塾吗,就结识了赵匡胤,就给赵匡胤出谋划策。由于他的出谋划策,当然,也由于赵匡胤的统兵有方,也由于赵匡胤手下这些将士英勇善战,这一仗赵匡胤大获全胜,由此奠定了帝业。赵匡胤如果没有功劳,没有实力,在他身上,别说披一件黄袍了,你给他披一个黄被子,他也当不成皇帝啊。他之所以黄袍披上去,他能当皇帝,因为他有当皇帝的实力了,而这个实力的奠定,就离不开赵普的出谋划策。赵普在此后,当然一直追随着赵匡胤了。北宋建立以后,赵匡胤就把这个赵普作为自己的一个比较贴近的一个谋士,作为一个文臣带在身边,赵普呢,就有机会参与好多高层的决策,还辅佐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南方。公元的964年,这一位私塾先生赵普啊,达到了他人士的巅峰,他出任了宋朝的宰相,位极人臣了。不仅出任了宰相,他还被封为韩王,被封了个王爵。宋朝站稳脚跟以后,那像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王朝一样,很快就什么,要偃武兴文啊,就武将要往旁边放一放了,天下打下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啊,你得靠文人来治理啊,所以在朝廷里提拔起来一批很有学问的、读书很多的这些士大夫。赵普就明显跟不上需要了,他作为私塾老师这点底子不能满足新兴的宋朝的需要。
  解说:在我国古代的很长时间里,《论语》一般是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教人识文断字和学习做人道理。那么仅仅做过普及教育工作的赵普,在文人越来越多的朝廷当中,还能保得住他的宰相地位吗?
  终于发生了一件让赵普非常尴尬的事情,这件事情发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什么事情呢?乾德建元,那个时候要有个新的年号,我们要找一个年号。那么呢,宋太祖就想了一个年号,觉得这个年号很吉利,当然大家知道,这个年号要以前没有的。我是一个皇帝,我这个年号以前某个皇帝用过,这不是很不好吗?因为以前的皇帝都是垮台了嘛,我不能用他的年号嘛,所以我当然要自己来找一个年号。哎,太祖想到一个,说这个年号没有,不错,赵普就在旁边起哄,好啊好啊,皇帝真英明,你的学问真好,你想了一个以前绝对没有,独一份,太祖皇帝你独一份。旁边有个不识相的,一个读书人,叫什么,叫卢多逊,这个人姓卢,名字多逊,非常多谦逊,这个人看样子也未必很谦逊,就在旁边插嘴,哎,不对,“王衍在蜀,曾有此号”,在一个很短命的小皇朝里用过这个号的,用过这个年号的。这一边是赵普在那儿拍马屁,太祖,以前就没有,我这个宰相,以前没有,我也没听说过,皇帝你说没有就没有,但是旁边有个有学问的讲以前有,而且是个短命的王朝用过这个年号。这一下,太祖大惊,赵匡胤给吓着了,赵匡胤干了一件什么事,大家知道吗?估计宋太祖自己想了个年号很得意,正好手上拿着毛笔在写这两个字,正写得得意洋洋,一听这个年号有啊,顺手抄起毛笔就给这个赵普画了个花脸。史书上讲“太祖大惊,以笔涂韩王面”,还顺口说了句“曰:尔怎得及他”,尔,你,怎么及得了他,就是说这个卢多逊,你还是宰相,你怎么还及不了他,就把他涂了一脸的黑。这赵普涂完一脸的黑以后,大家知道什么样子,正史记载“韩王经宿不敢洗”,他被皇帝御笔涂黑了以后,一晚上不敢洗脸,就黑着这个脸他不敢洗,这对他当然是沉着的打击。更重的打击是宋太祖还说了一句话,什么话:作相须读书人。一句话,尔怎得及他,你怎么及得了他,第二句话,做相须读书人,做宰相的必须是读书人,言下之意你就不是读书人,那言下之意是你恐怕不配当宰相。大家想想,这对赵普是多大的打击。果然,在宋太祖以后的岁月里,赵普就被罢相,就当不了宰相了。就被派到外面去当了一个节度使。
  解说:被赶出京城的赵普之所以被人们轻视,就是因为他熟读的只有《论语》这么一部书,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怎么来的?赵普当时的真实想法又是什么样的呢?
  而太平兴国六年,也就是公元的981年,赵普又第二次出任宰相,由于非常复杂的人事原因,大概谁都摆不平了,就把赵普这个老臣又给请回来。赵普从外地回到京城,已经发现物是人非,整个朝野里都是读书人了。所以君臣,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虽然把他招回来,但马上觉得他学问不够,当时有一部史籍《鹤林玉露》乙编卷一有记载,怎么说的呢,“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话的出处在这里。赵普回来以后,很多人就在旁边说风凉话,说这个赵普山东人,当然这个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啊,不能搞乱,当时的山东。所读的书就一部《论语》,除了《论语》没读过什么书,接宋太祖班的宋太宗呢,他是皇帝,他什么都不吝,他就直接问赵普,哎,有没有这事儿啊?你是不是就读过《论语》啊?哪知道赵普想明白了这个事情,是,我就是读过一部《论语》,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我这平生所知道的这些东西的确不出《论语》,但是过去我以半部《论语》辅佐太祖平定天下,今天,我又回来了,我又当上宰相了,我还打算用另外半部《论语》来帮助陛下您治理天下。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原型和来历。赵普本人并没有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他说过是这样一句话,从这句话里面化出来的,这样流传了一千多年。我们都认为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都引用这句话来说明《论语》多重要,我们凭半部就可以平定天下,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再说。但是放在赵普头上,是把这个意思给完全弄拧了,为什么弄拧了呢?赵普的回答已经告诉我们,他心里怨,他一肚子气,你们瞧不起我,因为我没学问,才读过一部《论语》,所以他说的是一种牢骚话。实际上当上的整个文化氛围,当时朝廷的所以大臣恰恰认为,仅仅凭一部《论语》是不能算有学问的,仅仅凭一部《论语》是不能平天下治天下的,何况半部呢?所以赵普说的是一句反话,它要告诉我们的,或者能够促使我们领悟的恰恰是这么一个道理。《论语》虽然重要,但是它绝对不是万能的。
  文忠寄语:《论语》虽然重要,但它绝对不是万能的。
  我们今天当然还是应该去读《论语》,道理很简单,《论语》是中国传统中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首屈一指的代表性作品,《论语》里边蕴含着巨大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遗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赵普的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如果认为我们靠着《论语》就可以应对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恐怕这是我们过于机械地理解了《论语》的价值和作用。
  【童声】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解说:《三字经》用了短短十二个字,概括介绍了儒家经典《论语》,让儿童们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也为大家进一步学习《论语》打下了基础。通过钱文忠教授的讲述,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论语》这部书的来龙去脉,了解了《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认识到了它的永恒价值。
  在今天我们看来,《论语》教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的,主要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一种人生的智慧,一种人生的态度。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讲,《论语》有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而不是说,《论语》是一个万宝全书,我们只要读了《论语》,就可以解决我们面临的一切问题,从来都没有这个说法,古人也没有留给我们这样的教训。
  文忠寄语:《论语》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但它不是一部万宝全书。
  《论语》是四书的第一部,我们这一讲用整整一讲,讲《三字经》的12个字,用整整一讲,来讲《论语》一部书,我相信,这是和《论语》在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完全相称的。那么,“四书”还有三部书,《孟子》《大学》《中庸》。《三字经》关于四书的这三部书是怎么说的呢?请我们大家听下一讲,谢谢。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7195/

推荐访问:宋朝赵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