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精髓]道家思想

来源:员工思想 时间:2018-08-04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员工思想】

道家思想篇(一):迟子建小说中的道家思想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迟子建的小说中就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一派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给忧国伤感,粗狂激昂的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一种新鲜的血液,带来了一种舒缓宁静之风,同时也带来了飘逸洒脱之美。迟子建出生在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正是与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关,所以迟子建一直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塑造她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及故事背景。《北极村童话》、《雾月牛栏》、《采浆果的人》、《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小说向人们展示了边境地区的风土人情的恒常与变动、寒冷与温暖,风格质朴,充满性灵感。非常值得�P注的是,迟子建的小说世界总是飘荡着浓郁道家思想的空气,她的许多小说人物、情节乃至主题带有鲜明的道家色彩。对迟子建小说的道家色彩的勾描无疑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迟子建的文学秘密,也可以促进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化自觉意识。
  一、反智主义思想
  人类总是在不停的追寻着人世间的各种知识,他们认为只有拥有更多知识,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实践知识,对于人类的发展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但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双面性的,都是一把双刃剑。知识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存在着弊端。老子和庄子更早的预见了事物存在的这种特性,因此在道家的思想中存在着“反智主义”的思想。余英时曾指出:“反智论,是对于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以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都是有害的而没有利。”老子也曾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同时老子还倡导为腹不为目的生活,从老子的主张上看,可以知晓这是他对知识乱人本性的强烈批判。迟子建的小说中也存在着这种“反智主义”,而这种思想主要是通过她小说中的主人公或配角反映出来。
  她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弱智者,精神病患者,失意者或者是疯癫者。《雾月牛栏》中的弱智小孩宝坠就是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由于痴傻他不能上学,只能天天在家放牛。但是变傻之后的宝坠却因此而脱离了繁文缛节的束缚,生性变得非常单纯而亲和。纵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似乎没有人像迟子建这样对弱智者表现出这么浓厚的兴趣。但在迟子建看来,平常的知识对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反而会使很多人遮蔽双眼,迷失方向,失去自己的本性,使人陷入痛苦之中无法自拔。《热鸟》中,小说的主人公赵雷一路上看到了许多乡下人,他们掌握很少的知识甚至是没有知识,但是他们天真质朴,单纯善良,生活的无忧无虑的,幸福快乐。相反他的父亲是城市中的一名知识分子,不仅学识渊博,社会地位也很高,但是生活却是一团糟,脸上几乎看不见笑容,每天早出晚归,生活无聊呆板,缺少欢乐。所以当赵雷看到古崖屯后百姓的生活场景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有知识的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生活的,天天板着脸,没有一点幸福感,他们的快乐究竟去哪里了?但是没有知识的人,那些乡下人的生活却如此简单,如此幸福。他们只要是吃了一点好吃的东西,喝了一点小酒,就会很快乐。他们随便的开开玩笑,或是随口说了一句粗话也会哄堂大笑,也很快乐。”在散文《傻瓜的乐园》中,迟子建曾说:“傻瓜成傻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成傻后的快乐却是相同的,喜欢游逛,喜欢笑。”迟子建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就是这些体现着道家反智主义的弱智者和精神病患者们,他们往往是与道冥符的人,而那些有知识的所谓正常人才是偏离大道的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迟子建对知识的批判无疑与道家的“反智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迟子建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她总是赋予弱智者或精神病患者一种赤子之心。在她的笔下,有钱人、有地位的人和急于功利的人的感情都是极其贫瘠的,用来描写他们的语言也索然无味,他们嘴里说的话更是毫无生气,由于受到各种现实世界伦理道德的束缚,人性都是扭曲的。但她笔下的弱智者却截然不同,他们感情细腻真挚,语言生动富有活力,尊老爱幼,安居乐业,能给读者带来一丝暖意。这与道家注重人的赤子之心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道家的鼻祖老子还是庄子都对天真淳朴善良的人大加赞赏,在迟子建的小说中亦然如此。
  二、福祸相依思想
  如果说迟子建笔下的弱智者、精神病患者表达了作者的道家思想,那么福祸相依思想在她的笔下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老子和庄子都很善于从福祸相依的循环中来看人生,来看这个世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雾月牛栏》就是对这一思想的最好的诠释,是塞翁失马的另一种体现。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宝坠原本是一个开心快乐、天真淳朴、聪明可爱的小孩子,但是后来因为一次意外的车祸使他失去了记忆,变成了一个弱智的孩子,他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去上学读书,只能留在家里放牛。如果按照当时的文坛的风向,作者一般会把这样的人物写成悲剧的结局,但是迟子建却不是,她不但没有把宝坠的遭遇写成悲剧,相反她却用更多的笔墨来写宝坠塞翁失马,福祸相依的过程。在宝坠成为弱智者后,现实世界中的功利手段对他来说不存在任何束缚感,他摆脱了社会的一些桎梏,从恶俗的社会中解脱出来,保持着天真自然的本性。他不需要像正常人那样为明天担忧,而是快乐幸福的生活着。更让人们震惊的是作者迟子建认为:“宝坠的这种状态才是生命的自然状态,才是这个社会上的人应该有的理想的生命状态。”如果说老庄等道家思想家从祸福相倚的循环中看到世界和人生的变动不居,从而反观世人执著之愚蠢的话,迟子建就是从祸福相倚的循环中看到世界的神秘和诗意,由衷地赞美那些能够依循大道的弱智者。
  道家洞察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老子曾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迟子建却从中看出了自己的道理,那就是“必要的丧失”。她总是喜欢打破人们思想的固定模式,将常人看来的悲剧命运打破,这与道家的洞察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迟子建的小说《必要的丧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在云南大理看到了一个精神失常的人,旁若无人的看着桥下的流水,时不时的还跟过路人打招呼。“我想象他为什么精神失常?爱情?金钱?权利?事业?这世俗生活能制约、桎梏和诱惑人的种种事物我都想了一番,最后仍然是一团迷雾,得不到任何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丧失了世俗人要为之奔波、劳碌明争暗斗的职称、住房、待遇、官职、金钱、荣誉等等这一切为人所累的东西。那么他心中留下的那一地是什么呢?也许仅仅是爱情了。留下的必定是唯一的、单纯的、永恒的、执着的。这种东西带给了他安详、平和、宁静与超然。而到达这种境界必定要以丧失为代价。”迟子建说盲人的梦境竟是一片光明的,作者因此能够参悟人生。真正的人生需要伴随着某些必要的丧失而进行,作者的这种丧失观与道家的福祸相依思想密不可分。
  三、返归自然思想
  道家思想倡导返回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本心。老子曾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陶渊明也曾说过:“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迟子建对大自然具有很深的思想感情。她大部分小说的背景都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不仅体现了她返归自然的思想特色,同时也体现了她高超的写作手法。她笔下的的孩子就是回归大自然的完美体现。在《雾月牛栏》中的弱智孩子宝坠,他的天真在于与自然的相处中得到了完美的保存。其中的一个片段是这样的:宝坠在大雾天带牛出去吃草,他抚摸着其中一头牛的脑袋说:“今天路比较滑,千万不要摔倒啊,摔倒不仅你会疼。而且你肚子里的牛宝宝也会疼的。”他的天真可爱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让人不觉身入其境。《采浆果的人》、《一匹马两个人》等小说如果不是以美丽的大自然为背景就很难想象。迟子建对自己故乡的月色也痴迷不已,多次描写。在小说《原始风景》中,她写道:“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哪种月光比我故乡的月光更令人销魂。那是怎样的月光呀,美得令人伤心,宁静得使人忧郁。它们喜欢选择夏日的森林或者冬天的冰面来分娩它们的美丽,在上帝赐予人间的四季场景中,月光疯狂,庞大的黑夜被这绝色佳人给诱惑得失去了黑暗的本色,黑暗在它明亮热烈的胴体前被烧炙得漏洞百出,月光就这样透过漏洞丝丝缕缕地垂落人间。”这种描写的背后蕴含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这也正是迟子建从道家返归自然的思想引申出来的与物同情的特色思想
  道家对待死亡时的自然态度也对迟子建的小说颇有影响,对迟子建小说死亡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死亡与生存的关系上。像《树下》、《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那些接连不断的死亡事件都是以大自然为背景而设计的,让人们在大自然的进程中慢慢接受,具有道家风范的影子。迟子建谈到鄂伦春人对于死亡的认识:“他们把身体看作是神灵的一部分或者是自然的一部分。神灵随时都可以把他们的生命取走,无论是在痛苦或者快乐的时候,生命都可戛然而止。也就是说它们的死亡不仅是奇异的,而且还很即兴的。死亡对他们来说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也正是基于这样超脱、自然的生死观,迟子建在处理《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所描述的鄂伦春部落的人历经死亡时,往往给予诗意的表述。“受冻而死的“我”的姐姐列娜和“我”的第一任丈夫拉吉达,都在梦中走的安详从容;耶尔尼斯涅追随畸形的鹿仔跳入金色的河水之中,他死去的时刻正有一棵黑桦树保住了他母亲的性命。在死亡的时刻又往往意味着新生,妮浩萨满经历四次失去孩子的苦痛,最终在祈雨成功之后倒地身亡,但她的每一个孩子的失去,都换回了别人的新的生命。”因此,就曾有论者将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描写的死亡定义为“充满活力的死亡,返归自然的死亡。”存在与死亡是迟子建小说的一个共同主题。闫秋红《论迟子建小说的“死亡”艺术》当中说到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只是她观照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已,是她折射人生的一面反光镜,写‘死’只是透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而已,写‘生’才是思考和体验人生的最终目的”。此外,迟子建大部分小说的背景都是人口稀少的小乡村、小乡镇,这无疑也与老庄所向往的“小国寡民”的乡土社会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迟子建东北黑土地上女作家,文风清雅,语言细腻,通俗易懂,传递的思想深入人心。无论是弱智者形象、祸福相倚的循环论还是返归自然的选择,迟子建小说都显示了对道家思想的服膺,这也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学史的浪潮中展示了另一种卓然不凡的风姿。

道家思想篇(二):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李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仙”,诗歌创作并无固定格式,空无依傍,任随性之。
  唐朝诗坛上,李白的诗风独树一帜,为后世诗坛留下了无法评估的财富,因此研究李白诗歌对后世诗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当代诗歌发展。纵观李白一生,能否寻找到一条可以贯穿起来的发展线索?如果能寻找到这条线索,那么当然是道家思想与李白人格力量的有机融合,寻找两者的契合点。

  道家思想崇尚“无为”与“自然”,其思想中存在无神论倾向,主张清净无为,反对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提倡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当然,这里的“自然”并非指自然界中的自然,而指自然发展境界,并不受人为因素的干预。正如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自然、无需雕饰的美是李白孜孜追求的。
  道家思想中,思想是衡量一切行为的准则。如果以道家思想衡量世间事物,那么你得到的结论也会高于世俗得到的结论。正因为人生短暂,缺憾常在,李白才经常寻访仙道,迷恋道家思想,因此李白直呼“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感叹人生短暂,这种豪言壮志正是李白的心性使然,是李白的真实写照。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醉心道家思想的人那么多,为何未能出现第二个李白?为何李白未失去诗性?究其原因,无外乎李白并未完全融入道家思想,并未获得道家思想的真传。李白读过许多道家的书籍,也有许多道家的朋友,但朋友不同于师徒,因此李白并未获得道家真传。但我们应当庆幸,假如李白真的获得道家真传,那我们岂不失去一位伟大的诗人。
  李白并未完全被道家思想包融,是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显,经常能突破条框的限制,正如其诗歌一样,变幻莫测,奇异变化,常能想人之所未能想,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人们常说自己有独立的人格,有狂傲的品性,有潇洒浪漫的情怀,但词汇是那么世俗,李白的词汇已经超越了这些限制,其蕴含的意义已经超越这些词汇本身,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再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以大鹏进行自我比喻,这里大鹏的意义已经完全超过了庄子所说的大鹏,额外增加了磅礴的气势,由此可见李白的思想并非一般人可以想象。李白经常能超越条条框框的限制,同时教导我们学会超越、学会放弃、学会选择。
  长期以来,李白的《蜀道难》一直被人们推崇,“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作者畅游蜀地,仰望高山大川,顿生人是如此渺小的感慨,更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蜀地的秀丽山川。李白被彻底唤醒,他的内心也如山川一样高远,并将山川作为知音。即便世人都不理解他,李白也无怨无悔,因为“只有敬山亭”才是他的归宿。
  我们通过《蜀道难》可以看见作者心中的悲愤之情,表现出悲壮之美,况且这种美拥有排山倒海之势,令人惊心动魄,这种情感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投身道家思想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作者的内心并未得到平静,在人生道路上并未寻找到自己的归属,其所作诗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表露。作者表露的仅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非自己的人生理想,尽管作者已经肯定一些人生理想,如“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但李白经常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尽管如此,李白还是能理解韩信,能理解他遭受的胯下之辱,因为韩信具有过人的雄心壮志,羡慕韩信的平地惊雷。
  从最后结果来看,李白对任何角色都是不认可的,拥有三年宫廷生活,却耐不住宫廷的寂寞,最终向唐明皇辞呈。回归民间后,李白的归途开始出现转折点,但其归宿仅能是悲剧的,人间已经没有适合李白的归宿,因此又被世人成为“谪仙”。李白的一生都是充满痛苦的,这种痛苦并非我们可以理解,是李白天才的一部分,正如“与尔同销万古愁”,非要给“愁”加一个“万古”期限,也是李白异于凡夫俗子的地方所在。李白学道,却并未被道家所束缚,依然保持着自然的天性,我们欣赏的正是他这种伟大的自然天性,这是李白的人格力量。李白的确是个天才,正因为是天才才不能被世俗束缚,导致他的一生都注定孤苦。道家思想给了李白一丝丝安慰,甚至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唤醒了李白内心深处的那座火山,因此李白的人格力量是我们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道家思想篇(三):道家思想经典佛语语录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3、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6、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7、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8、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9、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5118/

推荐访问:道家思想精髓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