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率统计表]大学生就业率

来源: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2018-08-02 19:00:03 阅读:

【www.bbjkw.net--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大学生就业率一: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今社会,科技经济发展飞速,市场竟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以下是大学生就业的论文,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的论文1
  [摘要]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时会遭遇到第一学历歧视,他们承受着工作能力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双重压力。这让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困境重重: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消极对待求职机会、缺乏努力奋斗的动力。通过法律手段为大学生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消除偏见、学校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普通高校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实力是破解这些困境的重要对策。
  [关键词]第一学历歧视;污名;普通高校;就业
  一、第一学历歧视: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之痛
  第一学历歧视是指招聘单位要求应聘者为985或211高校的毕业生,否则不予考虑。甚至有的985或211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都会因为第一学历不是985或211高校而被拒之门外,即遭遇“学历查三代”的尴尬。早在2012年10月13日,华中科技大学一位应届博士毕业生“hebaiyun”在校园论坛发帖《谈本科非“211”“985”的博士找工作问题》,痛陈部分招聘单位唯“出身论”的用人标准。帖子称,寒窗苦读20余年,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戴上博士帽,却因本科“出身”非985、211高校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此帖一发,立即引发了人们对于第一学历歧视的关注。第一学历歧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用人单位在其招聘条件中明确要求应聘者毕业院校为985或211高校。第二,毕业于985或211高校的学生将被优先录取。第三,对于非985或211高校的毕业生设置更加苛刻的招录条件。[1]如湖南省发布的《2015年湖南省选调生选拔工作相关要求》中明文写到,长沙市、益阳市要求考生必须是985、211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株洲市、湘潭市、张家界市、娄底市、常德市、怀化市、永州市以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要求报考部分岗位的考生必须是985、211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2]此外,不少用人单位在其招聘条件中明确写出类似“优先考虑985或211高校的学生”“非985、211高校的学生还需拥有**资格证”的字样。甚至482016年第6期总第345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毕业于985或211高校的学生都可能会享受到更加优厚的待遇。如海口鼓励企业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对引进人才予以购房补贴,国家985和211高校毕业生在海口市工作并缴纳3年(含)以上社保的,购买首套新建普通商品住房的,政府予以不超过2万元的住房货币化补贴资助。[3]针对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学历歧视问题,教育部办公厅2013年4月16日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毕业生招聘,严禁发布含有限制“985”或“211”大学等字样的招聘信息。由于反第一学历歧视相关规定的出台,目前第一学历歧视呈现出隐形化趋势,逐渐演变成大学生就业中的潜规则。以前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简章上会直接注明“重点大学毕业生”的“门槛”限制,但近几年来,随着对就业歧视打击力度加大,这一条件逐渐从台面上消失。无论是对内的文件还是对外的招聘简章,都不会把院校限制写入其中,但“985、211院校优先”基本是一条隐形标准。[4]有的企业表面上不设置关卡,但在简历筛选时对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暗中设卡,或者在面试中以其他理由淘汰非985、211高校的求职者。[5]在残酷的就业市场中,第一学历歧视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之痛。
  二、工作能力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普通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双重压力
  第一学历歧视之所以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存在工作能力污名。一项有关普通高校大学生工作能力内隐污名的研究显示,人们认为普通高校大学生工作能力差,而985、211高校大学生工作能力强。[6]污名是一种标志或标签,表明被标记者具有不受社会欢迎的负面属性,导致其个人价值受损,社会身份被贬抑,其本质就是对被污名者的消极态度,由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三要素组成。[7]社会大众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工作能力的刻板印象通常包括专业技能欠缺、工作不认真、没有创新精神、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等。有偏见的人会赞同这些负性的刻板印象,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产生这样的偏见:“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工作能力就是差。”偏见继而导致第一学历歧视行为的发生:“拒绝普通高校大学生。”根据指向对象的不同,污名分为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公众污名是大多数社会群体对被污名群体持有刻板印象、表现出敌对行为的现象。上述污名现象即为公众污名。自我污名又称为内化的污名或感知到的污名,是当人们内化公众污名时产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丧失,指的是被污名群体成员将污名化态度指向自己而产生的反应。[8]当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求职时遭遇到第一学历歧视,他们势必感知到社会公众对其工作能力的公众污名。久而久之,普通高校大学生也会将这种公众污名内化,从而产生对自身工作能力的自我污名,认为自己工作能力不如985、211高校大学生。内化了污名态度的普通高校大学生会将偏见转向自己,赞同有关自身的消极刻板印象:“对!我就是很糟糕,我就是不如985、211高校的大学生。”自我偏见会导致负面的情绪反应(如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歧视行为。研究也证实,普通高校大学生对自身工作能力存在自我污名,即普通高校大学生也认为自身工作能力差,985、211高校大学生工作能力强。[9]
  三、第一学历歧视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在第一学历歧视背景之下,普通高校大学生承受着工作能力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双重压力。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困境。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
  由于招聘单位偏爱985、211高校的学生,原本稀缺的就业机会往往被985、211高校大学生所占据,致使普通高校学生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最大困境。首先,定向招聘让普通高校学生缺少应聘的机会。一些好的招聘单位往往会直接进入985、211高校选拔人才,而进入普通高校的寥寥无几。有调查显示,超九成以上的上市公司都会进入985或211高校进行校园招聘,而进入非985或211高校招聘的单位不足10家。[10]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都会列出与其专业对口的高校名单,其中211高校和985高校等重点高校占据了名单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11]其次,“院校出身”是很多招聘单位简历筛选时重要的隐形标准。有的招聘单位只收985、211高校学生的求职简历,普通高校学生连递交简历的机会都没有。多家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坦言,应届生所属院校的等级在简历筛选环节会起到很大作用。不仅是校园招聘,即使是实习招聘,首先都是挑出985、211院校学生的简历,其次才会在这些简历中选择专业对口的应聘者安排面试。[12]不少招聘单位在收简历时首先看高校,985、211,还是省内重点,或者是一本、二本,“简历关”难过是二、三本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求职之困。[13]再次,招聘信息定向投放让普通高校学生可能连招聘信息都接触不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方式上已经由大肆铺开转到了定向投放。以工程岗位为例,公司可以通过某个重点高校建筑学院的就业老师,直接将招聘信息投放到班级群中。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是该校学生,求职者甚至连相关信息也接收不到。[14]由于不是985、211高校学生,连最基本的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都没有了。新华每日电讯曾评论这一现象时说“如果不是(985、211高校毕业生),对不起,你根本没有入围的资格。既然没有入围的资格,再多证书又有谁会在意?这些证书抵不过一纸学历、学位证书。对于应聘者来说,学校和学历是他们的敲门砖,当他们连敲门的资格都没有时,他们如何证明自己,如何表现自己?”[15]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消极对待求职机会
  污名会导致被污名个体自尊降低[16]、行为表现较差[17]。普通高校大学生承受着工作能力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双重压力,污名会让他们在就业时自尊降低,消极对待求职机会,这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另一困境。首先,污名让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求职失去信心。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求职时遭遇到了第一学历歧视,屡次受挫以及对自身工作能力的自我污名都会导致他们在求职时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就是很糟糕。由于担心自己在求职时再次遭到拒绝,不少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求职时应付了事,甚至主动放弃求职机会。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普通高校大学生一说到找工作就灰心丧气,还没开始找工作就断定自己一定会失败;有的学生即使勉勉强强去参加了招聘会,也畏畏缩缩,不积极主动推荐自己;有的学生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错过了不少求职机会。其次,为了缓解污名的负面影响,致使有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求职时失去诚信。由于普通高校学生在求职时会遭遇到“简历关”这道门槛,这让有的学生不惜“铤而走险”“注水”简历(伪造实习经历、学生干部经历和奖学金),以求得笔试面试的机会。[18]甚至有学生认为“简历不造假,十足一大傻”。[19]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求职时一方面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却消极对待求职机会,这让他们在求职的道路上更加举步维艰。
  (三)普通高校大学生缺乏努力奋斗的动力
  污名具有外溢效应[20],即只要个体受到了污名的威胁,那么个体在脱离该情境后的任务中也依然会表现出行为上的损害。[21]虽然工作能力污名是针对工作情境、求职情境而言的,但由于外溢效应的存在,导致普通高校大学生在非工作行为、非求职行为上也表现出行为的损害,最典型的表现是致使他们缺乏努力奋斗的动力。虽然大学生求职一般是在大四才开始,但几乎所有的大学生一踏进大学校门就开始关心毕业以后的工作问题。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第一学历歧视,感受到人们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存在工作能力污名。加上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一污名身份从一进大学校门开始就固定了,没有改变的可能。于是不少普通高校大学生感到前途一片渺茫,对未来灰心丧气,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程斯辉指出,校历歧视把人向上的追求与进取定格在求学的学校之身份上,无异于以人生的第一步且对未来无从知晓、无从把握的第一步来判定人的命运。时下,校历歧视正在把人向上奋斗、努力的热情慢慢地扼杀和冻结,许多毕业于非重点高校、非“211”、“985”高校的学生无奈地哀叹:选择只有一次,努力也是白搭。[22]由于部分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努力奋斗的动力,这可能导致他们荒废大学学业,在毕业时专业技能缺乏、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求职的困难。
  四、第一学历歧视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出路
  学变为要上好大学:能上二本的希望通过复读考上一本,能上一本的希望考上名校。[23]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曾指出第一学历歧视不利于社会选拔多样化人才,也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对实现高等教育结果公平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24]我国有2000多所普通高校,985、211高校仅有112所。201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高达765万人,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军中,普通高校大学生是绝对的主力军。在第一学历歧视客观存在的背景下,探寻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出路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法律保障: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第一学历歧视是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权利的一种侵犯,因此从法律上保障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教授罗和安认为,缺乏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有力的反就业歧视行政措施、健全的反就业歧视监督机制和救济机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仍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25]当前,虽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有关于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条款,但还没有专门针对就业歧视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目前,我国的就业平等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项停留在纸面上的权利,主要体现在立法不完善以及法律实施不理想两个方面。[26]因此,政府应该加强有关就业的立法,尤其是要出台《反就业歧视法》,从法律上保障普通高校大学生享有与985、211高校大学生同等的就业机会和条件。同时,政府加强监管,对于招聘单位将学历歧视隐形化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对于遭遇学历歧视的大学生给予及时的救济和帮助,切实营造出公平的就业环境。
  (二)消除偏见:不戴有色眼镜看学生
  作为招聘单位,要消除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偏见,不要以校取人。大学生毕业于985、211高校还是普通高校,主要是由四年前的高考分数决定的,这并不能代表其四年后大学毕业时的工作能力。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齐绍平认为,不能说985、211高校的学生就比非985、211高校的学生优秀。[27]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马陆亭认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可变因素也还很多,如果仅仅依靠中学毕业时的高考成绩,就把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的未来固化下来,既不科学,也不负责。[28]因此,招聘单位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普通高校学生,不要“一棍子打死”所有普通高校学生,而是要根据岗位需求,制定出德、才选拔标准,通过对应聘者实行严格的考核,择优录取。正如罗和安教授所说,“招人选才时,可以对能力提出要求,但不应对身份做出限定”。[21]
  (三)就业指导: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作为普通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首先,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校要给学生普及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学生识别和应对就业中的各种歧视(包括第一学历歧视)。其次,提升学生求职效能感。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工作能力自我污名,可以通过优秀学生求职成功案例分享、自信心训练等措施提升学生的求职效能感,消除自我污名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步入职场。再次,提高学生求职技巧。如对学生进行面试技巧培训、简历制作培训等;帮助学生分析求职岗位的需求,让学生找准就业目标,并学会针对不同的公司有的放矢。最后,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在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逐渐明确未来职业的规划,更早地为就业做好准备。
  (四)提升自己:用实力打破污名现象
  作为普通高校大学生,面对第一学历歧视,抱怨不公平是没有用的,用实力证明自己才是唯一的出路。毕竟“学校不过是一张火车票,985、211是软卧,一本学校是硬卧,二本学校是硬座,三本学校是站票,专科学校的只能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这就要求普通高校大学生不要自轻自贱,而是要在大学期间扎扎实实提高自身素质,拥有较强的实力才是打破工作能力污名的真正利器。
  参考文献:
  [1]汪栋、董月娟.博士生就业市场“第一学历歧视”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05):82-85.
  [2]唐湘岳.选拔人才,只唯“985”“211”?[N].光明日报,2015-3-21(1).
  [3]海口教育网.高校毕业生,海口工作缴社保3年购新房最高补2万元.
  大学生就业的论文2
  [摘要]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愈发普遍,随之,“就业难”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虽然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外界因素很多,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心里素养,往往才是就业最关键的原因之一。为了能很好地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探析,旨在找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误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心理
  面对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势,如何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看待大学生就业心理,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析,可以更好的进行引导和教育,同时可以通过学习和辅导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修养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其个性的独特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1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1.1期望过高
  期望过高的就业心理是指一些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一方面在于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更多的人倾向于薪酬高、福利好、吃苦少的无压力工作,对于社会更多的基础性的、底层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都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总想要最好的工作,没有真正的对自己、对工作的一个正确的态度,一份责任心。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估计的不足,好高骛远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很好的工作,也就产生了对用人单位提供的薪资待遇和其他相关报酬没有达到自身期望值的现象,身边有同等就业的同学有很好的工作待遇就期待于自身,没有结合实际,所以就会造成大学生“好工作找不到,一般工作嫌不好”的就业困局。面对现阶段激烈的求职竞争,大学生应该放下身段,积极从事基层工作,打好基础。
  1.2规划不充分
  大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不能正确评估自身能力和思考兴趣导向以及就业意向,容易受到同学就业和社会大众心理等因素影响,盲目跟从就业。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求职就业,也为国家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形成了一定的缺失。
  1.3就业恐惧
  就业恐惧症,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产生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从而开始惧怕和恐慌。有些甚至在学习后认为自身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足以应对工作,工作能力不够优秀,没有办法面向社会激烈的岗位竞争,这种不自信直接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同时不敢主动的推荐自己,没有办法主动积极地去竞争用人单位的不同岗位,这样无形中就丧失了其主动的优势。这种状态下无形中就使大学生本人陷入了就业难的困境,他们无法根据就业的压力和形势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自身优势与“短板”。
  1.4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导致大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
  2大学生就业心理成因分析
  2.1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而且学校是将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的一个桥梁,高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学生们在认真刻苦学习知识的同时,内心也在逐步成熟,各方面抗压能力逐步加强。所以,进一步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觉悟,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缓解就业方面的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还可以为高校本身提高综合就业率。
  2.2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增大
  家长作为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分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家长将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理想施加于子女完成,却忽视了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带给子女的心理压力越大,盲目给子女定了发展的方向。于是大学生忽视自身能力水平,盲目选择标准高、层次高的招聘单位或岗位,结果增加了就业失败的可能性。
  2.3大学生对就业没有充分的准备
  面对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招聘信息,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过滤就业信息,找到合适的岗位,成为了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挑战。往往大学生会由于心理准备的不足导致一遇到问题就退缩,没有自信面对,从而和别人对比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缺乏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反复复,内心落差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大于能力问题,导致就业愈发困难,此时更应该多注意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抗压能力,使其更好的直面压力,增加自身下意识的锻炼心理抗压的能力,不断增强自信心,以良好的就业心态,来抵御外来世界给予的压力,使其自身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就业,早日就业。
  大学生就业的论文3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与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关,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运用调查问卷法对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从个人属性、人力资本、先赋资源、物质资本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政府等四个角度提出相应建议,促进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取向,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取向;影响因素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稳定。本文采用网上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抽样,以山东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涉及不同学院、专业、性别、户口等等,本次问卷共回收102份。根据有效问卷进行样本信息描述,以及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深一层次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
  大学生就业取向属于一种心理上的范畴,指大学生对于找工作的一种心态、观念。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可以从就业去向和就业期望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去向
  第一,企业求职。企业求职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所选择的去向。企业求职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可供选择,更早地步入社会,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减轻父母亲的负担。第二,继续深造,如考研、出国等。考研的原因有的是对学科感兴趣,或者迫于当前的就业形势、父母的压力,或仅仅为了获得学历。第三,公务员和事业编。近几年考公务员和事业编的热度一直持续不降。公务员、事业编工作较为稳定,福利保障好,工作环境舒适。第四,创业。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这既有利于减轻自己的就业压力,也可以带动社会人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期望
  1.就业地区:样本中期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的大学生比例为53.92%;希望在家乡就业的比例为34.31%;期望在中西部以及农村的比例均为1.96%。大学生所期望的就业地区呈现出地域的不平衡,较多的毕业生选择在东部沿海就业,这也就造成了东部地区就业人数供大于求,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就业供不应求的形式。2.就业单位:样本中期望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为31.37%,其次是自主创业所占比例为24.51%,再次是期望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所占比例分别为19.61%、11.76%,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小。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都想去大中型企业,期望较为稳定的、福利待遇较好的工作。其次,想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大,看出现在大学生创业意识较强。3.就业薪资:样本中期望工资为5000元以上的比例为55.88%;期望工资为4000-5000元的比例为27.45%;期望工资为3000元以下所占的比例为16.16%。由此可看出,期望工资为5000元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超过了样本的一半,就业工资的期望相对较高。由上述对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地区、就业单位、以及期望工资三个方面的就业取向分析结果来看,大学生期望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期望去工资更高、待遇更好的单位工作,所期望的工资偏高。大学生这样的就业取向在外界就业形势不好的基础上,更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因素分析
  不同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不同,如对于大学生选择企业求职来说,他们所期望的就业地区、就业单位、期望工资是不同的。
  (一)个人属性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
  个人属性是指个人所固有的、不会发生改变的本质特征。本文从性别、生源地、专业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个人属性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1.性别因素:调查样本中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大部分选择东部沿海地区和家乡就业。男性大学生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所占比例为58.49%,女性大学生所占比例为48.98%,男性大学生选择在家乡就业所占的比例为32.08%;女性大学生所占比例为36.73%。由上述分析结果看,男性大学生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所占的比例大,男性大学生可能会更想去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而较多女性大学生更期望留在家乡就业。性别的不同会影响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地区。2.生源地因素: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想创业的比例最高为44.44%,而县城和农村的这一比例较低,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家庭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相对较好,社会关系更加广泛,可以为子女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信息。来自农村和县城的毕业大学生,期望在党政机关的比例最高为33.33%,他们相对于城市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的资源相对较少。大学生生源地的不同对期望就业单位有影响。3.专业因素:文科和理工科大学生期望的工资差异较大,文科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明显低于理工科学生。理工科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最大,为75.47%,期望在工资在4000-5000元工资的比例仅为16.9%。文科大学生期望工资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为34.69%,期望工资在4000-5000元工资的比例最大,为38.78%。理工科的知识相对于文科来说,更加偏向于技术性、应用型,国家发展离不开理工科的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社会价值,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本是指大学生在教育、经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技能的积累,高校的教育以及大学生自我的投资都对大学生就业资本有很大影响。本文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以及工作经验(兼职、社会实践)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人力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1.学习成绩因素:样本中成绩很好的大学生选择党政机关所占的比例为57.14%,随着成绩越来越差的大学生选择这一岗位的比例越来越少,成绩好的学生会有更大的人力资本。成绩较差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所占的比例最大,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找工作方面或许会有些劣势,他们更想通过创业等方式就业。大学生成绩的优异对期望单位有影响。2.学生干部因素:在当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中,期望工资在5000元以上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52.94%,期望工资在4000-5000元所占的比例为35.29%;在没有当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中,期望工资在5000元以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56.47%,期望工资在4000-5000元所占比例25.88%。由上述分析结果看出,大学生是否当过学生干部没有对期望工资产生影响。3.工作经验因素:期望工资在5000元以上的大学生,工作经验非常多的所占比例反而最少为50%,工作经验非常少的所占比例反而最多为66.67%。工作经验多,或许知道工作的艰辛,也了解一些工作基本的工资,更现实一些。大学生工作经验的多少,对其期望工资是有一定影响的。
  (三)先赋资源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的先赋资源一般是指家庭给予的资源以及社会关系,本研究主要从家庭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先赋资源来阐述的,从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方面来分析先赋性资源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1.家庭背景因素:所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家庭背景重要的大学生占55.89%,认为重要性为一般的大学生比例为29.4%,认为家庭背景不重要的大学生仅为14.7%。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家庭背景对于就业来说是重要的,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就业的资源,比如更容易获得就业信息,更容易找到工作等等。2.社会关系因素:由调查结果来看,约70%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关系对于就业来说是重要的,认为重要性一般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25%,认为不重要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仅为4.5%。拥有丰富的社会关系这一资源,在就业中可能会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就业机会等。
  (四)物质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本研究中大学生就业的物质资本主要是从家庭的收入来进行分析的,家庭收入对大学生的就业取向有一定的影响。对家庭月收入与大学生期望月工资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得出,大学生家庭月收入与大学生期望月工资有相关关系。家庭收入较高的大学生所期望的薪资更高。
  三、优化大学生就业取向的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取向,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一个合理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应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市场的需要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不要眼高手低,应先就业后择业。其次,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素质等就业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方面应该稳扎稳打,同时要学以致用,积极开拓创新,这样才有更大的资本去获得更好是我工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学习怎样与人良好的沟通,扩大朋友圈,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锻炼自身的能力,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
  (二)挖掘和利用家庭资源,重视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背景与其衍生的社会关系对于我们就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为大学生提供最可靠的就业资源。首先要挖掘和充分利用家庭这一资源,这样可以降低在找工作时花费的就业时间、金钱、精力等成本。目前仍有很多家长来决定孩子干哪一行,做什么工作,虽然父母经历过找工作的经验,听取父母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是不要完全忽视市场需求、以及自己的期望爱好。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完全忽视孩子在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不能及时的疏导孩子就业的心理压力。所以应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合理的就业取向,在由孩子自主决定时,结合家长指导以形成良好的就业取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高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市场需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一个合理的就业取向,根据实际情况来择业。开展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如成功校友的讲座,定期心理辅导,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就业观。另外,学校应和校外企业单位合作,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
  (四)政府制定政策重点扶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首先政府应增加就业岗位,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合理的就业市场机制。通过出台政策促进就业市场形成公平就业的氛围,引导大学生减少使用不合理的就业方式就业。然后政府根据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及地区性矛盾,对在中西部地区以及贫困山区、农村就业的大学生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对基层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如减少税收、资金补贴等等。最后政府应形成正向的舆论向导,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取向,公务员、事业编等工作虽好但是岗位太少,不要以旧的思想观念来束缚自己,要形成新的就业思维模式,根据社会的需要实现自身价值。

大学生就业率二: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是设计会主要的问题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的文章。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字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四、大学生就业政策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字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早已成为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一环,年复一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为就业而四处奔波。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也是参差不齐。XX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无疑又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这一问题成了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刚刚实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高校毕业生资源相对较少。大学生一时成了大众的香饽饽,有时会出现多个就业岗位争抢一个大学生的现象。近些年由于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大学增多等诸多原因,使得大学生人数激增。常言道:物以稀为贵。过多的大学生成了剩余资源,所以就业问题便愈发明显了。XX年毕业生人数达到406万人,XX年增加了20%,高校毕业毕业人数达413万人。XX年毕业生人数突破500万人。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人。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突破600万人将达到610万人。通过这样的一组数据,我们可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且增加幅度也明显提高。2015年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由此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毕业生人数得以增加,毕业生的质量是否也能得以保障。我们先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企业及单位选择的空间大大提高了,机会也增多了,所以大部分的企业就提高了择人标准。当两个人都符合一家企业的标准且这家企业只需一人,那好,谁通过英语六级就用谁,谁通过普通话二级甲等就用谁,谁通过英语口译中级就用谁。那些都通过的人的能力不见得比没通过的人强多少。但是,事实是残酷的。企业单位凭证择才早已不是什么罕见现象了。这是企业择才的方式之一。也许,大学生的质量依旧,不过企业的标准已非昔日了。从大学的角度来讲,现代高等教育有时出现一种现象,平常不认真刻苦的学生到最后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课程,最后考取了不错的成绩,可最后还是忘记了这些知识。好多大学的这种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所以大学生得质量也值得推敲。这便是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在就业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广东XX年发布了就业形势分析评估。其中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人才就业失衡。总体趋势呈现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专科生供过于求。研究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之比为1:50,也就是说平均50个就业岗位来争抢一个研究生。而本、专科生人数与岗位数之比还不到1:1。可以想见,人才就业失衡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涌现了一些新问题。大学生违约、跳槽的现象开始跃然于水面。违约不仅给企业带来不便,同样也给大学生的信誉蒙上一层阴影。由此,社会上也曾讨论过我们的高等教育方法是否有误。有些大学生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或者想自己创业,所以选择跳槽,这种行为还有待商榷,无法一言而定它是否正确。还有一些大学生不知晓相关政策,从而对企业及单位有一定的误解。大学生表达能力差,无法向企业展示自己的优点。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人生过于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些什么。所以在对待工作上缺乏上进心,缺乏创新能力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些都是现行高校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
  引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可归结为两点:一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二是市场的需求。
  我国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延伸到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高智商低能力的大学生随处可见。有一位19岁的四川大学的学生在放暑假时想要看看自己的女朋友,为了给女友一个惊喜。他并未告诉自己的女友,只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后来他迷路了。无奈之下,他竟站在街上大哭起来。直到警察赶来才解决此事。在危急时刻,人类最基本的应变能力,生存能力,我们认为他没有。一个重点大学学生,我们可以完全不用怀疑他的智商。不过我们也同时慨叹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的大学是作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我认为求取真知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学应该锻炼的是获取真知的能力和方法,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大学教给我们如何做人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显然,我们大学生缺少这样一种能力,也同样缺少一种好的心态。社会上出现许多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事件如:清华大学学生用浓硫酸泼熊,震惊全国的马家爵事件。

大学生就业率三: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请参考。
  大学生就业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
  关键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2003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0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10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03年翻几番,“大众化教育”取代“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面试、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职场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3311/

推荐访问:大学生就业率统计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