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鹿希

来源:素材及写作指导 时间:2018-08-01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素材及写作指导】

第一篇许鹿希:中考经典人物素材:两弹元勋邓稼先


  导语:为了祖国,他默默无闻,隐姓埋名31年,壮大的蘑菇云见证了他的伟大,他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就算在临死前,他也面不改色,始终想着祖国,他是真正的中国男儿。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他出生于安徽省一个书香门第,天资聪颖,且继承了家族潜德不耀的品格。他成长于国难深重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七七事变”,由北平避至上海、香港,终于到达昆明。他考入西南联大,与日后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是同窗。他赴美留学,不足两年读满学分,获得博士学位。
  如果就此下去,他的人生应该和很多在美国的同学一样,光鲜体面,优渥从容。但是他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1958年,他接受了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光荣任务,从此隐姓埋名,义无反顾地奔向了大漠戈壁,漫漫黄沙,一去就是一生。
  他就是中国原子弹之父,被尊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
  【人物细描】
  书香门第,敏而好学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邓以蛰当时是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1936年,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期间,邓稼先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七七事变”后,邓稼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经上海、香港和越南,到达昆明。1941年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1948年夏,怀着“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理念,邓稼先考取了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不足两年读满学分,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此时的他只有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
  备考提点:勤奋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邓稼先出身在学养深厚的家族,有聪颖的天资悟性,更有勤奋求学的进取心。战争的侵袭、辗转流离,都没能阻止他对科学的追求。少年时形成的勤奋好学的品格,更成为他日后研究核事业,在一无所有的困境中不断跋涉,终于成功的强大助推力。
  适用话题:勤奋好学;进取心;少年时代对人一生的影响……
  义无反顾,国之脊梁
  1950年10月,也就是邓稼先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他即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
  1958年中国决定自行研制原子弹。邓稼先投身到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中来,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从那一刻起,邓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中,他隐姓埋名,在西北戈壁、黄沙漫天的孤独与艰苦中,度过了二十年的岁月。
  期间,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邓稼先只好率领着28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新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了向神秘的原子王国的艰难跋涉。他们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他们为计算出一个关键性参数,夜以继日地演算,工具是算盘、计算尺,演算的草纸放在麻袋里,堆积满好几个仓库。一次演算要历时一个多月,九次演算就花费一年。终于,他们得出了关键性数据,攻克了原子弹理论设计这一“龙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腾空而起的巨大的蘑菇云震惊了整个世界。随后,邓稼先又带着这班人马,投入到氢弹的设计中。氢弹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创造了世界最快速度。
  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环境封闭,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奇迹。奇迹的背后,是邓稼先那代科学家天才般的创造、义无反顾的热情,是他们内心坚如磐石、不容动摇的信仰。
  备考提点:邓稼先很喜欢一种叫做马兰花的植物,扎根戈壁,听惯驼铃,生命力极其顽强,默默绽放,淡泊自如。也许,这小小的马兰花就好像邓稼先自己,隐姓埋名、淡泊名利,从接受任务的那刻起,就将自己奉献给祖国,丹心照大漠,血汗铸奇迹。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邓稼先当之无愧中国的脊梁。
  适用话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奉献;中国的脊梁……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邓稼先的好友,有同窗之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文章中这样写道:“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根据邓稼先生前的同事们回忆,他温文尔雅,对年轻的学生总是鼓励,让他们自由发言。因为性格的温厚,他对不同意见,也从不反唇相讥。
  但他也有唯一一次对周围人行使院长的“权威”。
  1979年,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周围的人劝阻他,他却说:“你们不要去,你们去没有用,我去。”邓稼先从“死亡之地”回来,也拉响了他生命的倒计时。
  这次事故带来的核辐射严重侵害了他的身体,他的夫人许鹿希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尿液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1986年7月29日,北京301医院,邓稼先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1996年,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时间选在7月29日,为的是纪念邓稼先逝世十周年。
  备考提点:邓稼先不仅仅有深厚的学识素养,更拥有洁白伟大的灵魂。他是最优秀的物理学家,也是最纯朴的知识分子。他本性的“纯”是他人格的核心,这种无形的人格魅力凝聚着、感召着他的同事、学生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核事业中。
  适用话题:淡泊名利;忠厚;真诚;身先士卒……
  相互托付,挚爱一生
  邓稼先的夫人名叫许鹿希,两人相识于学生时代。许鹿希本人也是一名优秀的知识女性,著名的神经科专家。两人在1953年结婚,度过了5年平静的时光。
  1958年,邓稼先接受制造原子弹的任务,因为要求保密,他只给妻子说要调动工作单位。妻子问他去哪儿,他也不说,只说家里的一切,要托付给你了。谁能料想,为这一调动付出的代价,竟是夫妻俩寂寞的人生。
  家中有两个年幼的孩子,还有老人,照顾家庭的重担落在妻子许鹿希一个人身上。许鹿希对此毫无怨言,默默承受生活所有的压力。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晚,《人民日报》发布号外,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北京市民涌上街头,欢呼雀跃。直到这时,许鹿希还不知道,就是自己的丈夫,亲自研制成功原子弹。
  整整28年,邓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他的夫人许鹿希信守离别时相互托付的诺言,无怨无悔痴情等待。28年后的1986年,夫妻再度重逢,邓稼先却因为核辐射身患重病,一年后在妻子怀中离开人世。
  邓稼先和许鹿希的爱情,超越距离,超越时间,恒久绵长。这份爱情中折射出的生命之绚烂、信仰之圣洁、品格之纯净让人不禁热泪奔腾。
  备考提点:如果说邓稼先一生有什么遗憾,也许就是对妻子、对家庭的愧疚吧。在他埋首西北戈壁时,是妻子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庭;在他销声匿迹的28年里,是妻子用信心和忍耐等待他回家。最后的相聚太过短暂,但他们相互托付、延绵一生的爱情,却将永恒。
  适用话题:真挚的爱情;相互托付;信赖……
  模拟金题: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读到这段话,你会想起谁?请联系实际,以“脊梁”为题,写一篇作文。
  立意点拨:
  脊梁是人身体的一部分,支撑着一个人的全身,多用来比喻支撑的人或物。在这里,脊梁的概念可以虚化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来说,起支撑作用的不仅仅是现实的脊梁,更应该是一种坚强的精神信仰。在写作中,应该将脊梁的引申概念明确,中间可以列举典型事例,比如谭嗣同、邓稼先等。在合适的地方加入名人名言,增强文章的气势。
  段落示例:
  溯回观之,淘尽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人的身影,非但没有被时间湮没,反而越发清晰。面对死亡,从容不迫,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为了变法,舍身取义;在荒凉戈壁隐姓埋名28年,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核事业的邓稼先,克服难以尽数的艰难困苦,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自己却因为核辐射的严重伤害,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虽然身处的时代不同、经历各异,但为着光复之路,国家振兴,为着多难深重的民族彻底摆脱耻辱,他们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热情、赤胆忠心,以及生命。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梁。
  ​

第二篇许鹿希:邓稼先课文句子赏析

  《邓稼先》课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邓稼先课文句子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邓稼先》课文句子赏析
  1、“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2、“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极端。”
  这句话的前半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接着后半句用“可是”一转,运用对比的手法和表递进关系的句子,概括指出了他们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为下文写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不尊重人及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朴实、品行纯正张本。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4、“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炼,蕴含丰富。
  5、“──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这一段话紧承上段“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而来,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稼先还会选择这条路的──如果人生有轮回。”(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写给杨振宁的信中的话),多么执著的追求精神!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课文原文赏析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他在北平读的小学和中学,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子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前的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后来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同住一室。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期顿高等学校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了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包括奥本海默在内,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所以他和我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这可以用下面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不时出现,不过比起以前要较少出现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

第三篇许鹿希: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的身上发生了许多故事,他是我国核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及氢弹的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邓稼先的故事,欢迎阅读!
  故事(一):邓稼先小时候的故事
  邓稼先从小就有爱国情怀。13岁时,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当时,日本侵略者有个规定:凡是中国百姓从日本哨兵面前走过,都要向其行鞠躬礼。邓稼先虽然还不能完全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他知道这是一种侮辱,于是,他宁愿绕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礼,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污。
  这种对侵略者的痛恨,源自他有一个爱国父亲。一天,父亲的一位老朋友夹着伪z府的公文包到邓家来拜访。没想到,那位朋友刚一进门,平时一向很和气的父亲突然勃然大怒,很严厉地质问他:“你来干什么?这里不欢迎你这样的人。”朋友一下子明白了:邓先生是嫌自己给日本人办事。朋友羞愧难当,正想辩解什么,父亲一声怒吼:“你出去!”这件事,给童年的邓稼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最朴素的爱国意识。那时,日本侵略者每占领一座中国城市,就强迫中国人去参加所谓游行集会,庆贺他们的胜利;如果不去,就会被杀头。
  有一次,侵略者又逼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邓稼先虽然很气愤,但又不能不去。当游行刚刚要开始的时候,他就扯碎了发给他们的小纸旗,还不觉得解气,又把破碎的旗子扔在地上,猛踩一脚,感到很扬眉吐气。但这一幕校一个穿便衣的特务看见了。特务找到校长,要校长交出这名学生。
  校长知道这事是邓稼先干的,但出于对学生的爱护,把这件事搪塞过去了。后来,校长找到邓稼先的父亲,告诉他:“邓稼先已放人盯上,迟早会出危险的。万一被密报上去,就会落到日本人手中。为了他的安全,应该想办法让他离开这里。”
  眼见事情已到了这个地步,父亲只得同意把儿子送到外地。临行前,家里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饭,但谁也吃不下去。父亲坐在一把老式木椅上,以从没有过的眼光看着这个儿子,很久才坚定地说:“稼儿,你还年轻,正是学知识的时候。你出去之后,不要学文,像我一样,学文对国家有多大用处呢?你一定要学科学。我们国家落后、贫穷,受人侵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科学技术不如人。只有掌握了科学,才能对国家有用啊。”
  邓稼先把父亲的话深深印在脑海里。就这样,16岁的他离开了北京,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他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决心掌握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将来好报效祖国。
  故事(二):邓稼先爱国故事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邓稼先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的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故事(三):邓稼先两弹一星的故事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故事(四):邓稼先晚年的感人故事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l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0732/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