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与艺术]科学与艺术

来源:领导述职报告 时间:2018-07-25 10:00:07 阅读:

【www.bbjkw.net--领导述职报告】

科学与艺术篇一:科学与艺术课件设计

  教学目的: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③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④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运用多媒体播放或解释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②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③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阐(chǎn) 婵(chán) 奠(diàn) 辐(fú)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潜意识②婵娟③共鸣④依赖⑤奠定⑥鉴赏⑦意境⑧跨越⑨狭义⑩广泛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背景资料: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感知内容:
  ①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②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④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的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实例。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③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自学:
  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认识
  七、教后记:

科学与艺术篇二:科学与艺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教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婵娟共鸣依赖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动3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互动4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4.达标反馈:
  科学与艺术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科学与艺术篇三:《谈谈科学与文艺》阅读试题与答案

  谈谈科学与文艺
  有位哲学家说过:晶体由于格式有余而缺乏韵味,烟雾因其过于混地而趣情。
  科学,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艺术这种文化的混饨。。但是,20世纪大科学的发展,使科学与艺术愈来愈统一起来,正像晶体与混饨在凝聚态物理学基础上统一起来一样。
  不管他们自己意识到没有,文学艺术家们实际上在做着一种理想的社会实验,实施着一种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他们用文学艺术的方式,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事物同构起来,从而通过信息反馈的方法,驱使现实生活向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移动。这种行为模式,同物理学家用橡皮膜上小球的运动模拟电磁场中电子的轨迹,同军事家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模拟战争的场面,同化学家用温度、压力的变化迫使化学反应向着同构方向移动,同工程师用仿生学的技术建造现代化的大楼等等,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文艺活动和科学活动都是人类认识大自然(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有机过程。不同的是,文艺现象偏重于感性,科学现象侧重于理性;文艺现象偏重于表现,科学现象倒重于内涵;文艺现象偏重于形象,科学现象侧重于抽象;文艺现象善于用生活原形说话,科学现象善于用生活逻缉论证;文艺现象常常把平凡的事件表现得生动、活泼、多变,而科学现象则往往把复杂的故事描述得单调、冰冷、静寂。一句话,文艺现象是非模式化的科学现象,科学现象是模式化的艺术现象。
  报告文学与特写最讲究真实性,因而也最无模式可言,但是,只要进入小说领域,生活便加入作家的思想,开始了文艺的模式化进程。如果说通俗小说仅仅包含了普通生活的逻辑的话,那么,哲理小说则以时代精神,把生活凝固在理想的模式中去。有人说:"叫。说是哲学对文艺的渗透,诗歌是数学对文艺的渗透。这话是有道理的。最自由的诗歌,也要讲究音韵。最格律的诗词,几乎可以用布尔代数写出通项公式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对文艺的入侵,人们简直可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判断一个小说家的特征文风,就像侦探家用指纹来判断犯人的罪行一样。可见,最无模式的文学艺术,亦开始了自身的进化模式。
  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亦在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现代模糊数学的出现,就是典型例子。本来,科学最讲精确性与模式化,但是,最近十几年人们发现,最讲精确的电子计算机,在透过模糊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方面,远远不如一个婴儿。因为婴儿在识别母亲的时候,绝不会因为母亲一夜间脸上长了一个粉刺,而拒绝吃奶。但是,最高级的计算机系统,竟然会把长了粉刺的母亲,判断成不是原来的母亲。原因在于它太精确了,精确到了由于一点微小差异就忽视质的规定性!所以,当代科学技术愈来愈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模糊数学的应用,尤其是模糊识别技术,使得现代科学愈来愈减少模式化程度而带上艺术性。谁越能凭经验选择隶属函数,谁就越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就像一个作家,谁愈具有生活积累,谁就越能把时代精神表现得更加科学一样。
  1.选出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 )
  混饨 内涵模式
  A. Dūn hán mó B. dūn hán mú
  C. Chún hān mó D. tún hàn mú
  2.第一段的两条横线上,应依次填入哪一组词语才恰当?( )
  A.皆有风马牛不相及 B.皆无格格不入 C.皆备 异曲同工 D.无穷 如出一辙
  3.也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文艺中的科学现象 B.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转化
  C.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 D.科学与艺术应该统一
  4.第二段的内容主要在于说明什么问题?( )
  A.文学艺术家是在做社会实验,实施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
  B.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相同。
  C.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D.文学艺术家与科学家认识一致,行为模式相同。
  5.第三段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___改为___,___改为___。
  6.填空题。
  (l)本文标题是____(论点 论题)。
  (2)已学过的课文中标题是论点的例子是______________(举一个)。
  (3)已学过的课文中标题是论题的例子是_____________(举一例)。
  ( 4)用论点做标题的好处是____。
  用论题做标题的好处是:_____
  7.第四段中入侵一词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
  8.简答题。
  (l)本文论点是什么?
  (2)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不超过15个字)
  (3)第五段中,举婴儿识别母亲和计算机系统判断母亲的例子,主要目的是说明什么问题?
  《谈谈科学与文艺》答案
  1.A
  2.B
  3.C
  4.C
  5.形,改为型缉,改为辑
  6.(1)论题(2)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3)如《谈骨气》(4)用论点做标题,能鲜明地表明作者的态度;论题式的题目,能吸引读者,启发他们的思考。
  7.表示这个入侵具有特殊含义而不是采用原意。这里是指计算机已经进入了以前与之毫不相干的文艺领域。不用进入而用入侵,使较枯燥的议论文语言显得生动。
  8.(1)论点:20世纪大科学的发展,使科学与艺术愈来愈统一起来。
  (2)科学在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
  (3)现代科学需要减少模式化程度而带上艺术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9892/

推荐访问:领导科学与艺术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