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杀人案ppt]马加爵杀人案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7-23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篇一:[马加爵杀人案]以珍惜生命为题的作文8篇

  导语: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演化的产物,生命的开端,就是我们面对生活的开端。新生的代表着生命希望,年老的代表着对生命最后的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以珍惜生命为题的作文8篇,欢迎借鉴!
  篇一:珍惜生命
  他老了,岁月消磨了他剩下的时光,映出了深深的皱纹与苍苍的白发,在童年长河般的记忆中,他在搜寻那有趣的回忆……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然而在这段漫长而又艰辛的道路上时,有过挫折、欢笑还有激动、悲伤的泪水……但是,有些人在岁月的剪裁中虚度光阴,有些人在充分地利用着时间;有些人用自己的双手把握了一些,而有些人却眼睁睁地干等着时光流失,直至晚年唉生叹气,这就是博学的人与普通人的区别,他们让时间更加充足,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生命更加斑斓多彩,正是这样的滋润,让他们没有留下任何的遗憾与失望,他们为这样的生活而感到满足。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人生的警示,这是历史的警钟!为了让自己的晚年更加满足,生活更加丰富,请珍爱你的生命,请在你有用的时候,做些有用的事吧!
  珍爱生命,珍惜时间!
  篇二:珍惜生命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我们应该好好去珍惜。
  最近媒体上有一个很热门新闻——马加爵杀人案。没有谁会想到一个大学生竟会连杀四人。那四位同学的生命就没有了。马加爵的父母听到这消息后,一个好好的家庭犹如晴天霹雳般毁了。这样受害人不止是四个同学,还有同学的父母以及马加爵的父母。
  一个人的生命是多么的宝贵啊!可有的人遇到一点儿挫折就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比如,有的同学因为没有选上班干部,觉得自己很没用,便跳-楼了。这么小的挫折,就结束自己的生命,太不值了。你只要想开一点不就好了吗?这一次没有选上,一定是有什么缺点,改正过来,下一次又去选嘛,这多简单,何必看得这么复杂。有一个青年,也是从乡里转到城市读书,到了城市后他很自卑,因为同学有很多东西都是他没有的。因此,他不爱和同学说话。终于有一天,他受不了了,于是自杀了。同样都是一点挫折,虽然你现在用的东西没有他们好,可你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名有用之材后,你用的东西可以比他们更好、更多,好一千倍,多一万倍,都不是没有可能的,只要你读好书,何必去自杀呢?
  让我们一起珍爱生命,爱护生命。用健康、饱满、乐观的心情去看待每一件事,生活一定会变得十分美好的。
  篇三:珍惜生命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宝贵呢?有人说是名誉,有人说是金钱,也有人说是爱情,我认为世界上最宝贵的是生命。人有生命,动物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大自然中的万物都有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
  生命是脆弱的,是坚强的: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我们想想海伦·凯勒吧,她在出生第19个月时被猩红热夺去了视力和听力,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她在导师安妮·沙利文的帮助下,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海伦遇到这么大的挫折也没有放弃,我们不更应该好好地保护生命吗?
  因为地球上有生命,所以才会有爱,我们才能快乐地生活。我们要对自己负责,珍视生命,关爱生命,健康地成长,幸福地生活。
  篇四:珍惜生命
  星期四的下午,我们四(5)和四(6)班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步行来到三岔路的交警支队观看“交通安全事故图片展”。
  一到那里,一个帅气的交警叔叔把我们领到了宣传版前。我们看见了一张张血淋淋的画面,都是“交通杀手”的杰作:有的是酒后驾车,有的是超载行驶,有的是横行马路……看到这惨不忍睹的画面,我的心头一颤。据交警叔叔说,这些全都是发生在花垣附近的交通事故。其中有一个镜头让我永远难忘:一个小女孩横穿马路,结果被一辆疾速而来的汽车撞得四分五裂,脑浆崩出,当场死亡。
  看完图片后,交警叔叔们的表演开始了,他们各个戴着白手套,抬头挺胸,精神抖擞——表现他们的负责、勇敢。而整齐划一的指挥更是精彩,一次次都是那么规范、有力。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有感触: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就是珍爱自已的生命。就让我们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回家来吧!
  篇五:珍惜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纯真的,灿烂的。今天,老师叫我们写《珍爱生命》的一篇习作,又不经让我想起一首诗:在地震中,二个小孩被压在废虚中,他们手握着手,互相鼓励……
  这天,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在上课,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忽然,房子有点摇,同学们不知什么回事,老师立刻反应过来:“地震了!”同学们不知道地震是什么,慌乱的在教室里大叫,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老师迫不及待抱着小朋友就跑,来回几趟,就在抱最后三个小朋友的时候,“?E!”房子倒塌了,三个小朋友和一们老师被压在了废墟中……
  唉!生命多么宝贵,要是他们活着该有多好啊!不过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现在已经有许多有爱心的人来帮助他们了。来吧!我们要更加珍惜生命,把悲哀化为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重建美好的家园!
  篇六:珍惜生命
  昨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真是太感人了!从头到尾,我都觉得我的鼻子酸酸的,心里也很难受;而我妈妈则掉了很多眼泪,用掉了好几张面巾纸。
  通过看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人在灾害面前太渺小了,人的生命太脆弱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珍爱生命,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更加灿烂。
  通过看这部电影,还让我感受到人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再大的灾难只能把我们杀死,但却永远无法把我们打败,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坚强地站起来,就能战胜一切,重新开始生活。
  篇七:珍惜生命
  生命常常在我们身边留住,也常常从我们身边檫过。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
  树,砍断树枝还能在生;草,烧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颗松树茁壮的生长着,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顽强地向上生长!
  如果,人们没有生命,就会死亡;如果鱼没有生命,也会死亡;如果小草没有没有生命,就会离去;如果树没有生命,就不能净化空气;如果小花没有生命,就不能美化坏境,如果人们随手乱扔,乱倒、乱丢,使用一次性筷子,用白色塑料袋,总有一天地球会将毁灭的,不光是人类包括一切有生命的都会毁灭,所以我们要保护坏境珍爱生命,生命是可贵的。
  在医院里,我用医生的听诊器,听着我和爸爸的心跳。“嗒”、“嗒”……那一声声有规律的心跳就是生命,一但停止人就会死去,所以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篇八:珍惜生命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是父母给予的,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有第二次。一天过去了生命就少了一天,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一旦遇到挫折,就想不开。妈妈曾经给我看过这样一篇文章:2005年5月,沈阳市某中学初二女生吴薇因无法忍受班主任老师的当众羞辱从15层大厦上跳楼身亡,随后,她的同班同学刘洪浩因为吴薇自杀事件被学校停课又被逼转学后服毒自杀。他们本来都有美好前程的,可是就因为遇到一点儿小挫折,就想不开自杀了。
  听妈妈说,每个孩子来到人间是很不容易的!她们都是由妈妈们经过十月怀胎和痛苦的分娩才来到人世。在这十个月里,妈妈是多么辛苦啊!妈妈说,她怀我的时候,整天都吃不好,睡不着,行动非常不方便。现在我慢慢长大了,是一个幸福的孩子。每天,外公外婆为我做好吃的饭菜,爸爸接送我上学放学,妈妈辅导我学习。当我取得一点点成绩时,他们就高兴得合不拢嘴;当我遇到失败时,妈妈总对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是啊,我们的生命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更属于所有关心、爱护我们的人,所以,我们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篇二:[马加爵杀人案]感恩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yuwenmi小编整理了感恩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欢迎欣赏与借鉴。
  感恩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一:

  一、主题名称 感恩的心
  二、主要线索和涉及领域
  在当今社会,新时代下中国不停的发展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溺爱有加。而孩子自己也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趋势,孩子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针对四年级的心理特征,我们制定了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方案,让他们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
  三、主题设定依据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关于感恩、孝道的感人故事,亲尝汤药、鹿乳奉亲等二十四孝故事深刻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知恩不报非君子”……也成为了历代仁人志士的处世之道。
  然而,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达了,物质文明了,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出现多元化了,而且已经影响到了青少年学生。到网络上搜索一下,有许多这样的信息:浙江金华的“徐力弑母”事件;云南马加爵杀人案;中国政法大学学生课堂上砍死教授的恶性事件;女班主任家访途中被学生掐死的恶性案件;不尊重生命,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屡屡发生;许多孩子只知享受,不知回报……
  四、主要能力培养目标设定:
  1、培养学生理解师长、尊敬师长的美德,懂得老师为教育事业付出的艰辛,树立立志成才的思想。
  2、通过一系列学科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六、具体实施计划
  (一)活动地点:
  学校、校外、社区
  (二)活动成果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现场汇报会。汇报的形式不限。
  (三)活动组织形式:
  根据学生选择的主题内容,以自愿为原则,同学们自行分组,
  (四)交流展示会,体验大行动
  1、“交流展示会”,把自己收集、调查的资料展示出来,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师长尊敬。
  2、心语交流
  感恩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的具体目标知识目标:
  教育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写观察日记和体验日记,学会以写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并与数学的统计方法,科技的手工制作、绘画、音乐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科与社会的沟通,学科与学习者的内在统一,建构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
  二情感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从小就应该尊敬、热爱、关心长辈。并懂得知恩、感恩、报恩。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实践、综合运用、开拓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方式
  (一)、活动阶段构想:
  第一阶段:阅读有关“孝顺”的文章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通过观察、询问的方式,调查父母一天的工作、家务、休息时间,了解父母的辛劳。并写出观察日记。
  第三阶段:实践体验阶段——通过一系列亲身体验活动,亲身体验父母的辛劳(如通过“护气球”体验母亲怀胎十月的不易,通过“本周我当家”活动,体验父母的操劳。写体验日记。第四阶段:回报父母的爱:通过给父母写信,写诗、送父母一份小礼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知恩、感恩、并回报父母的爱。
  (二)、活动操作流程:第一阶段:确定研究主题目的:一,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并通过调查了解父母的辛劳。学会写观察日记,记下生活中的点滴。时间:1~2周过程:二、利用兴趣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三、阅读有关孝顺的文章。四、教师设计“父母一周”活动情况调查表,学生每天认真填写。同时写观察日记。
  第二阶段:实践体验阶段目的:通过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学会写体验日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时间:3~4周过程:一、通过“护气球”、“负重”等方式体验母亲怀胎十月的不易。二、开展“本周我当家”的活动,学生亲身体验父母的辛劳。三、写体验日记。(师随时通过日记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并和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第三阶段:回报父母的爱目的:让同学通过各种形式去回报父母,同时让学生懂得知恩、感恩、回报父母。学习用语文的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时间:(5~6周)过程:一、学生准备写给父母的信,及礼物。
  二、邀请部分家长参与班会活动。
  三、班会上学生朗诵诗歌《父母的爱》
  四、展示写给父母的信。
  五、各小组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准备的礼物,并说说为什么要准备这样的礼物。
  六、师小结寄语第一阶段实施方案

篇三:[马加爵杀人案]大学小论文格式范文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给大家分享了大学小论文范文,欢迎借鉴!
  摘要:“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高发原因包括社会、家庭、个人、学校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混杂。解决“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需提升社会层面重视度,从根源上控制留守问题;增强“留守经历”大学生自身适应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加大学校层面关注度,努力改善心理问题;加强家庭层面关心度,辅助缓和心理问题。
  关键词:“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近年来,多起高校大学生命案吸引了公众目光: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2012年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命案,2013年复旦大学室友投毒案……一桩桩令人扼腕的血案昭示着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亟待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夹杂在时代进步发展下,大学生处在象牙塔与成人社会的交界点,面临着环境骤变、学业与就业的协调、家庭、经济、情感及其他重大变故等多种因素的重重压力,逐渐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其中,在成长期因父母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的大学生人群,即“留守经历”大学生人群囿于种种压力,极易引发心理危机,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心理障碍、自杀甚至犯罪的可能性相对较高,现下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留守经历”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呈展
  着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的童年及少年时期是怎样度过的,由谁带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1]“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其心理素质发育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因为引导者的缺乏,在儿童时期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的人际关系相对于少年时期复杂,且交往、交际范围逐渐增大,逐渐向社会化发展,此时要求大学生自身不断地成长、调适自我以适应大学环境。在较为单一、闭塞的环境下成长的“留守经历”大学生,无论是在自身心理状况还是实际客观环境上,都比较难融入大学新环境,可能还会因成长因素与现有环境的共同作用,更易导致不良的心理倾向和心理问题。笔者通过对大量学生的心理辅导及调研,发现童年时期具有留守经历的大部分大学生相较于同龄人而言,在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压力,其价值观和心理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价值观阻碍表现在:一是人生观较为消极、向下,对生活不抱以激情和活力,做事情常处于无所谓的态度,或是过于执拗、叛逆,以自我为中心,排斥外界的合理影响;二是无法形成正确的情感观,表现在情感对待差异上,因自小的疏离而对父母亲情较为淡漠,亲情上的缺失进而影响未来的婚恋及自我家庭的组建,而在友情、爱情上又过度依赖和渴望,容易给他人造成压力甚至形成畸形的情感观。心理阻碍体现为过度的自卑感,做事情畏畏缩缩,害怕别人的嘲笑,时常怀疑自我,自我评价较低;少于甚至于不敢与人沟通交流,处于一定的自我封闭状态,无法很好地融入群体;对外界充满恐惧和紧张,精神时刻处于紧绷和有压力的状态中,无法体味和享受生活的乐趣。
  二、“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剖析
  (一)社会现实状况造成留守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量涌向城市,产生了留守及其相应的各类问题。赴城务工的家长通常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留守就成了孩子们无奈的被动选择,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试着把孩子带在身边,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上学难、环境适应难等问题。尽管很多城市都有农民工子弟学校,但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到位,其物质环境和教育氛围都与正规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于是,很多家长无奈之下只得将孩子送回户籍地。往复的转学迁移,最终走出留守命运的孩子并不多,反而可能会因频繁的变迁,带来其他的心理问题。同时,社会关心的缺乏和失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缺失。“留守经历”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大学社交相对环境复杂,加上从农村到城市的环境变化,很容易产生迷茫和无助的心理,在这个时候及时有效的社会关心本应该成为缓解其孤独感和疏离感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社会对这一群体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内心对于他人关心的渴望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寻找其他的慰藉和隐藏方式,正处于成长期的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缺乏辨识能力,很容易受到社会阴暗面的影响而走向极端,容易将自己隔绝于环境之外,进而产生自闭、自卑、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
  (二)高校相关工作力度不足。
  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都在高校校园内度过,从心理指导的专业度和周期性而言,学校占据极大的地位与优势。然而,就国内现状而言,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未能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定高效的管理措施,经常出现人员编制和经费缺乏、场地和设备不足现象,使得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虚有其表,未达其实质目的[2];二是现有的“大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明确,从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及实效性能高的心理技能培训。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热衷于团体辅导、野外拓展训练、心理故事手册、心理剧表演类活动,教育内容和辅导措施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尤其是一些特殊群体或特殊个体,达不到促进各类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大而化之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变成了德育教育而非心理教学,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如同鸡肋。
  (三)家庭关爱、沟通不足。“留守经历”
  大学生的性格形成与大部分的人是一样的,都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其在大学期间发生的诸多问题,很多都是因为年幼时家庭没有起到应有作用而留下了隐患[3].大学时期环境的突变,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社会关心的缺失,家庭角色的不完全,使其束手无策,儿童时期隐藏的一些心理问题会随之突显。家庭教育在“留守经历”大学生性格形成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调查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与家庭环境有关。比如,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在大学期间会感到压力大、焦虑,甚至有逆反心理;父亲母亲一方或者双方常年不在身边的孩子通常更加倾向将自己的情绪憋在心里,沟通能力较弱。年少时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往往由于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逐渐形成孤独、无助的性格,进而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负面心理。
  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探索
  (一)提升社会层面重视度,从根源上控制留守问题。首先,最好的慰藉是陪伴,把孩子带在身边无疑是解决留守孩子心理问题最直接的方法。这就需要政府从政策层面上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使农民工子女能在打工地就地入学,从童年时代解决留守问题,给农民工子弟塑造一个与正规学校无异的早期教育环境。其次,用工单位也应该负起责任,主动积极配合政府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结合企业自身能力协助政府共同解决留守问题。再者,应该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引起重视,号召大家自觉自主地去接纳和关心这一群体。广大居民应加强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在学校不歧视、不区别对待农民工子女,环境的包容对于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疏离感是最有效的。
  (二)增强“留守经历”大学生自身适应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要想从心理健康问题中走出来,除了依靠各种来自外界的帮助,更需要当事人增强自身意识,加大努力,从自身心底里主动离开相关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树立正向的自我意识。“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当通过不断的自我观察,逐步形成以自我分析客观、真实,对自我充满自信、充满动力的自我认知,而非一味地沉溺自卑,无法自拔。在生活中加强对自爱、自尊、自知、自信、责任感、优越感的自我体验,加强自我控制,时刻悦纳自我,欣赏自我[4].第二,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奋斗目标的激励下,人能够更好地发掘潜能,进而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地去面对人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产生抑郁或焦虑心理,往往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看不到生活的前景和希望;而如若理想和目标过高,则难以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进而会产生懊恼、郁闷等不良心理。因此,大学生应当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结合兴趣爱好,制定出明确的、分阶段的、可操作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奋斗目标,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心态[5].第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与其他人接触、沟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参与的过程中,人的心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因此,积极参与由学校、社会举行的相关有益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留守经历”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与人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被适应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变被动为主动。
  (三)加大学校层面关注度,努力改善心理问题。
  作为大学生的长期“驻扎地”,高校时刻陪伴着“留守经历”大学生,更容易以耳濡目染的形式对其心理健康形成正面影响,故而高校应当是改善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力军[6].从高校层面做好“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充分掌握该部分学生心理状况,建立健全心理档案。高校可采用班级———学院———学校的三级模式,从班级小范围精准把握到学校大范围宏观调度,协同做好建档工作,以便在出现问题时根据档案信息尽快寻求解决方案,给予及时的调适和辅导[7].二是巩固加强辅导、交流,从专业角度打开学生心门。一方面,从心理辅导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建设层面入手,运用专业知识为学生解答心理疑问,寻求心理对策;另一方面,可通过有一定实效的趣味团队游戏、聆听故事会等心理类师生互动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了解,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三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积极正面的影响。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都能有效地助力“留守经历”大学生形成正面的价值观。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都会参与到学生社团工作,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容易打动彼此,也更容易形成相互影响,因而加强学生社团的正向管理和引导,是提高校园生活质量的一部分,也是形成积极导向的途径之一。四是做好与“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的沟通交流,做好双向引导。高校在进行心理辅导时,通过与家庭的沟通,能更真实、客观地了解其成长经历与其他相关事项,进而作出合理、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解决方案,而与家长沟通交流中对家长的呼吁,能帮助家长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发挥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积极性,即在家庭与高校的双重作用下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家庭层面关心度,辅助缓和心理问题。
  家是避风港,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个人内心最亲密的场所。因此,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应该加强认识,不能单纯从学校教育找原因、找出路,要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在孩子幼年时期为其打好基础、做好榜样、当好导师,帮助孩子走向独立。性格的突变大多是因为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人关注有人疼爱的。人在幼年时期的心理需求通常是最简单和直接的,同时也是最迫切最必要的,满足这些需求对其心理成长的作用十分重要。家长应该增加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频率,丰富交流内容,经过彼此的交流沟通,既让孩子有一个了解父母的机会,让孩子更理解父母,也能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时,面对面的交流是最有效也是必须的,这也能够使家长更加清晰地知晓孩子的心理状态。所以,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创造与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庭的关怀和温暖,从而使他们遇到问题时会更加理智地思考,以减少其心理的负面情绪。
  四、结语面对加速发展的经济,解决“留守经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势在必行,然而当下较低的关注度和多方的不理解,显得此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予以关注和帮助,而在一步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共同出谋划策,为构建和谐、健康社会尽责尽力。
  参考文献:
  [1] 谢新华,张虹。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研究的述评[J].青少年学刊,2011(2):25-29.
  [2] 唐胜蓝,肖芳,辛培娜。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3(5):42-45.
  [3] 谢思霞。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5(6):188-189.
  [4] 宋坤强。谈谈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获得[J].教育探索,2001(9):59-60.
  [5] 韩丽春。引导高职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略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2-64.
  [6] 苏娜娜,王军强,黄海量。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与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6(6):73-76.
  [7] 崔健,夏林。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途径的探究[J].管理学,2014(6):14-17.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7294/

推荐访问:马加爵杀人案ppt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