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经典作品推荐]杨绛最经典的一本作品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19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杨绛最经典的一本作品篇一:杨绛经典人生名言精选

  杨绛经典人生名言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杨绛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杨绛 《我们仨》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杨绛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100岁感言》
  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杨绛 《将饮茶》
  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杨绛 《将饮茶》阅读exam8.com/zl/请保留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杨绛 《将饮茶》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杨绛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一百岁感言》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杨绛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杨绛 《我们仨》
  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杨绛
  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声未响,电光先照透了乌云。 ——杨绛 《洗澡》
  成天坐着学习,连“再教育”我们的“工人师父”们也腻味了。有一位二十二三岁的小“师父”嘀咕说:“我天天在炉前炼钢,并不觉得劳累,现在成天坐着,屁股 也痛,脑袋也痛,浑身不得劲儿。”显然炼人比炼钢费事;“坐冷板凳”也是一项苦功夫。 ——杨绛 《干校六记》
  “我没有办法。我看这就是没有办法的事。丑人也许会承认自己丑,笨人也许会承认自己笨,可是,有谁会承认自己不好吗?——我指的不是做错了事‘不好’,我不指’过失和错误‘,我说得’不好‘就是’坏‘。谁都相信自己是好人!尽管有这点那点缺点或错误,本质是好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我猜想 圣人苦修苦 练,只从这点做起。一个人刻意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的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 ——杨绛 《洗澡》
  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得磕碰的 ——杨绛
  28、 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 甩不开的自 己的一部分。 ——杨绛 《干校六记》
  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杨绛
  “她的条件并不苛刻,只是很微妙。比如说,她要丈夫对她一片忠诚,依头顺脑,一切听她驾驭。他却不能是草包饭桶,至少,在台面上要摆得出,够得上资格。他又不能是招人钦慕的才子,也不能太年轻,太漂亮,最好是一般女人看不上的。他又得像精明主妇用的老妈子,最好身无背累,心无挂牵。” ——杨绛 《洗澡》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柞 ——杨绛
  你的问题在于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 ——杨绛
  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杨绛 《干校六记》
  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杨绛
  可惜能用粗绳子缠捆保护的,只不过是木箱铁箱等粗重行 李;这些木箱、铁箱,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 ——杨绛 《干校六记》
  再过几天 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 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 ——杨绛 《干校六记》
  彦成忙说;”罗厚是个能干人,大有作为的。他有胆量,有识见,待人顶憨厚,我很喜欢他。“姚太太说:”他野头野脑,反正他自有主张。他可崇拜你呢!他想来不要人家做媒,总说他要娶个能和他打架的粗婆娘。最近,他舅妈来拜访以后,我问他粗婆娘找到没有,他说不找了,将来请许先生给他找个对象。“ ——杨绛 《 洗澡》
  、我国有句老话:”写字是出面宝”。凭你的字写得怎样,人家就断定你是何等人。在新中国,”发言”是”出面宝”。人家听了你的发言,就断定你是何等人。 ——杨绛 《洗澡》
  我记得从前看见坐海船出洋的旅客,登上摆渡的小火轮,送行者就把许多彩色 的纸带抛向小轮船;小船慢馒向大船开去,那一条条彩色的纸带先后迸断,岸上就 拍手欢呼。也有人在欢呼声中落泪;迸断的彩带好似迸断的离情。这番送人上干校, 车上的先遣队和车下送行的亲人,彼此间的离情假如看得见,就决不是彩色的,也 不能一迸 就断。 ——杨绛 《干校六记》
  所谓穷,无非是指不置办家产,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没有保障的,不仅病不得,老不得,也没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干自己喜欢或专长的事。 ——杨绛 《将饮茶》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杨绛 《我们仨》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一百岁感言》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杨绛 《一百岁感言》
  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光点儿的大小。 ——杨绛 《将饮茶》
  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的一干二净。 ——杨绛 《干校六记》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杨绛
  补了一条裤子,坐处象个布满经线纬线 的地球仪,而且厚如龟壳。默存倒很欣赏,说好极了,穿上好比随身带着个座儿, 随处都可以坐下。他说,不用筹备得太周全,只需等我也下去,就可以照看他。至 于家人团聚,等几时阿圆和得一乡间落户,待他们迎养吧。 ——杨绛 《干校六记》
  我至少还欠一只手,只好用牙齿帮忙。我用细绳缚住粗绳头,用牙咬住,然后 把一只床分三部分捆好,各件重复写上默存的名字。小小一只床分拆了几部,就好 比兵荒马乱中的一家人,只怕一出家门就彼此失散,再聚不到一处去。据默存来信, 那三部分重新团聚一处,确也害他好生寻找。 ——杨绛 《干校六记》
  彦成摇摇头说:“我只是觉得这种“洗澡”没用——百糟蹋了水。”“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一个人可以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点。现在咱们是在运动的压力下,群众帮助咱们认识自己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没法抵赖了, 只好承认。 所谓自觉自愿是逼出来的。逼出来的是自觉自愿吗?” ——杨绛 《洗澡》
  在北京等待上干校的人,当然关心干校生活,常叫我讲些给他们听。大家最爱 听的是何其芳同志吃鱼的故事。当地竭泽而渔,食堂改善伙食,有红烧鱼。其芳同 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来味道很怪,愈吃愈怪。他捞起最大 的一块想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没有拿掉。大家 听完大笑, 带着无限同情。他们也告诉我一个笑话,说钱钟书和丁两位一级研 究员,半天烧不开一锅炉水! ——杨绛 《干校六记》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 《老王》
  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杨绛 《隐身衣》
  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 ——杨绛
  我是一个老人,尽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 是一个落队者,我没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 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现在的年轻人,男女结合的最最重要的是感情,是双方互相理解的程 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和吸引,才能互相支持,互 相鼓励,才能两情相悦,门当户对以及其它,并不重要。 ——杨绛
  在大的时代里,个人正如一叶扁舟,唯有随波逐流,偶尔的讽刺、同情,但人也只能平静地一步步走向坟墓而已。命运于此,并不是一个悲剧,不过是巨大的讽刺。 ——杨绛 《干校六记》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杨绛 《我们仨》
  我在中学背熟的古文“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还深深印在脑里。我既不能当医生治病救人,又不配当政治家治国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径,尽我的一份力。如今我看到自己幼而无知,老而无成当年却也曾那么严肃认真地要求自己,不禁愧汗自笑。不过这也足以证明:一个人没有经验,没有学问,没有天才, 也会有要好 向上的心——尽管有志无成。 ——杨绛 《将饮茶》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杨绛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杨绛 《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杨绛 《洗澡》
  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此间省略若干) 我说 “不要紧” ,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我说的“不要紧”。 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 钟书叫了汽车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杨绛 《我们仨》
  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杨绛 《我们仨》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 ——杨绛 《一百岁感言》
  默存得空就写家信;三言两语,断断续续,白天黑夜都写。这些信如果保留下来, 如今重读该多么有趣!但更有价值的书信都毁掉了,又何惜那几封。 ——杨绛 《干校六记》
  我向来以为自己是个随和的人,只是性情有点孤僻,常闷闷不乐,甚至怀疑自己有忧郁症,并且觉得自己从出世就是个错,一言一行,时候回想总觉得不当。我什么都错。为什么要有我这个人呢? ——杨绛 《洗澡》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杨绛 《将饮茶》
  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 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杨绛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杨绛 《我们仨》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一百岁感言》

杨绛最经典的一本作品篇二:2016中考素材积累:杨绛经典语录


  5月25日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逝世。下面是语文迷网为大家整理的杨绛语录,供大家阅读参考。

  1.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杨绛
  2.”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 钱钟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 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 ——杨绛
  3.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杨绛
  4.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
  5.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杨绛
  6.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杨绛
  7.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得磕碰的。——杨绛
  8.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杨绛
  9.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杨绛
  10.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杨绛
  11.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杨绛
  12. 我是一个老人,尽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 是一个落队者,我没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现在的年轻人,男女结合的最最重要的是感情,是双方互相理解的程 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和吸引,才能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才能两情相悦,门当户对以及其它,并不重要。 ——杨绛
  13.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 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杨绛
  14.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杨绛
  15.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16.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杨绛《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17.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 《老王》
  18.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 《隐身衣》
  15.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16.我和圆圆走在路上,一定搀着手;上了电车,总让她坐在我身上。圆圆已三四岁了,总说没坐过电车,我以为她不懂事。一次我抱她上了电车,坐下了,我说:“这不是电车吗?”她坐在我身上,勾着我脖子在我耳边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她要自己贴身坐在车座上,那样才是坐电车。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从没坐过电车。  18.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17. 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
  18. 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
  19.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20.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21.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22.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23.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24.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25.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杨绛的主要作品
  1998年12月19日,杨绛先生之夫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21日火化。杨绛先生回忆:我按他的遗嘱办事,少数亲人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不留骨灰;敬谢花篮花圈等一切奠仪。》》相关:杨绛和钱钟书的故事作品《我们仨》内容全文选读(图)
  1999年向社科院交还钱钟书专车。翻译《斐多》(12月18日译完)。写《“掺沙子”到流亡》,1月17、18、19日分三批发表。整理钱钟书笔记,集成《钱钟书手稿集》,将从2003年起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出够45册。
  在丈夫与女儿相继离世后,先生在92岁高龄下,提笔著书《我们仨》,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并着手整理丈夫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
  2000年7月17日,社科院领导为杨先生祝89岁暖寿(祝90岁生日)。
  2000年,在钱钟书去世两年后,杨绛在北京买了一处新房子。在杨先生自己撰写的《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中,她清楚地写道:2000年12月14日,“买房交款”。
  2001年9月7日,她在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这项奖学金是用他们夫妇2001年上半年所获七十二万元稿酬现金以及以后出版的所有作品报酬设立的。截至2014年6月,奖学金捐赠累计1429万,受到资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已达近500位。
  2001年9月10日,杨绛先生领到新房房产证。
  2001月,出版《从丙午到流亡》。
  2003年,《我们仨》出版。书中有个段落: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2003年修改《杨绛作品集》,散文及短篇小说皆经修改。整理女儿钱瑗信。杨先生自述:我曾对钟书说:“等我练好了字,为你抄诗。”自忖书法不会再有进步,2月4日起,抄《槐聚诗存》至3月10日抄完。急急抄写,字仍恶劣。
  2004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杨绛文集》(8卷本)。文集一经出版立即在读书界引起热烈反响,同年9月即获重印。在此后的2009年6月、2010年5月、2013年6月和9月又先后重印4次,总印数达16000套。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是一个耄耋老人独自在生命的“边缘”,面对死亡,探讨“生、老、病、死”这一人生规律,思索人生价值和灵魂有无的作品。
  2011年7月,杨先生在她百岁寿辰前夕,又以答问形式发表《坐在人生的边上》,可视为《走到人生边上》的姐妹篇。此后,杨先生被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
  2013年6月,针对北京保利拍卖公司将于3日上午拍卖钱钟书、杨绛的三封私人书信,杨绛发表声明,表示反对拍卖二人书信。随后,官方、协会、学界等都发表意见,呼吁有关拍卖公司和个人尊重书信人的著作权、隐私权、通讯秘密权和人格尊严,立即停止有关拍卖和相关宣传活动。随后保利公司宣布撤拍。
  杨绛说,赚钱的机会很多,不能把人家的隐私曝光在大庭广众之下,拿别人的隐私去做买卖。“如果你们一意孤行,我将会亲自走向法庭,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合法权利。我绝不妥协,一定会坚决维权到底!”
  2013年7月17日,杨绛102岁生日。
  2014年9月,103岁的杨绛先生在98时岁开始续写完成的《洗澡》续篇——《洗澡之后》单行本以及9卷本《杨绛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译作、小说、散文、戏剧、文论、诗作,皇皇270万字。
  据人民文学社发行部统计的杨绛先生图书销售的最新数字显示,平装版《洗澡》的销量已有17万册,精装版《洗澡》有22万册。《洗澡之后》有20万册。2014年出版的《杨绛文集》,1.6万套。杨绛全集:1万套。《堂吉诃德》:2000年以来,杨绛各种版本加一起75万册。

杨绛最经典的一本作品篇三:杨绛的散文艺术

  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在于以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她心系梦萦的是家人、家事、琐事、身边事,表现的却是大智慧、大胸襟、大境界、大时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杨绛散文的艺术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杨绛散文》卷首译19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的散文创作谈或“夫子自道”。杨绛散文很少涉及自己生活范围外的事,即便写生活范围之内,也极少涉及如“海外游踪”等本来可写的内容。《艺术是克服困难》等文艺杂谈也屈指可数。钱钟书曾把《干校六记》和他并不喜欢的《浮生六记》类比。杨绛散文也关注浮生琐事,写自己的亲历、亲感、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和事。这些家事、小事、身边事,却迥异于当下流行的“杯水风波”,表现的是大智慧、大境界、大胸襟,还呈现出一种历经沧桑的浩然之气。杨绛既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更烤着著名学者钱钟书的生命之火,到《我们仨》,又烤着爱女钱瑗的生命之火。人们常说蘸着血和泪写作弥足珍贵,杨绛以生命之火烤出来的散文极品,自然有不同寻常的审美意义。
  一、《我们仨》营造的温馨世界
  《我们仨》可谓中国式“追忆似水年华”,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我们仨》的主要内容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篇长文开头说: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们仨》写家庭60年的风风雨雨,从青年留学生夫妇客寓英国,抱着婴儿移学法国,到垂垂老时在不知什么人“过问”下搬进宽适、优美的三里河寓所。作者着眼于家人相聚、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政治运动层出不穷,钱家人却总是偷空读书,丈夫读,妻子读,孩子读,是个读书家庭。他们“从未间断工作”,钱钟书写《宋诗选注》,翻译毛主席诗词,杨绛翻译一部部名著,钱瑗从学俄语到赴英国留学……《我们仨》写钱氏夫妇如何“工作”,却很少写夫妇在文坛、学界的才华卓著、风光风云,作者总是把夫妇之间、父母与女儿之间的挚爱,当成写作的感情中枢。作者似乎将故去亲人当作活生生存在,跟他们娓娓而谈。对家和家人的沉思冥想、甜蜜回味,使本应充溢孤苦之情的老作家,呈现出坦然、淡然、宁静,充满着幸福、满足和自信。
  《我们仨》绘出大学者钱钟书一些鲜为人知的事。钱钟书拙手笨脚,不会打蝴蝶结,使筷子一把抓;第一次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门牙;从英国转而留学法国的钱家“大阿官”居然会煮豌豆鸡汤伺候产妇;1972年钱钟书平生第一次划着火柴;1982年钱钟书刚刚因为辞掉文学所“顾问”而高兴,不料次日被任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苦着脸告诉妻子,被笑作“今番捉将官里去也”;……这些“花絮”从似乎微不足道的方面描述出学者钱钟书的为人。
  《我们仨》也透露出钱家跟“政治”的联系:钱氏夫妇从不唱也不爱听“爱国高调”,关键时刻却有“基本的感情”。20世纪40年代末,钱氏夫妇如果要离开中国,并非无路可走,但“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就人物形象而言,《我们仨》只能算对《钱钟书写〈围城〉》和《写〈围城〉的钱钟书》、《干校六记》、《丙辰丁未年纪事》等散文中已定型的钱钟书夫妇形象作补充和润色,《我们仨》里最鲜活、生动、感人的形象是钱瑗,一个令人称赞和惋惜的好人。
  父母称“阿圆”的钱瑗襁褓中渡英伦海峡时被外国人叫“磁娃娃”;回国后“成为爸爸(外公)家的中心人物”,爱称“圆圆头”;两岁半时,别人识字她在一边看,将《看图读字》倒过来读得一字不差,外公感叹“过目不忘是有的”,爷爷称赞“吾家读书种子”;“圆圆头”成了钱瑗,则懂事、有礼貌、富才情,还特别知道爱护、保护父母,“多年父女成姐弟”,钱钟书跟女儿最“哥们”,按生活能力,女儿是“姐姐”,父亲倒是“弟弟”。……像钱瑗这样家教好、智力好、脾气更好的女性,却硬是在生活中总得不到好的际遇。她本该是贤妻良母,丈夫却在“文革”期间自杀;靠父母遗传和言传身教,靠自身聪颖和奋斗,她理当成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又一代权威,却在风华正茂时于政治运动中浮沉,在年富力强时身患绝症;更残酷的是,义不容辞应担起详细描述“钱钟书夫妇”任务的钱瑗,竟然在年迈的父母之前走上不归路……天妒英才,太惨,太可惜,太不公平!
  法国诗人邦维尔说:“世上没有一部杰作不引起无数的非难。”[1](P5)《我们仨》的出版,却在海内外刮起以颂扬为基调的杨绛旋风。香港卫视中文台、欧洲台、资讯台、凤凰网……好评如潮;新浪网、雅虎网、新华网、铺天盖地。随便点击一下“新浪网”,就可看到:人们称赞“钱钟书夫人”“却喜大家作郑笺”,“回忆特殊家庭63年风雨路”,写出“完美中国知识分子理想爱情婚姻现实模本”……也有的论者说:“我向来不喜欢钱钟书夫妇”,并考据出某当代作家的某小说中的一对青年留学生夫妇就是影射、讽刺钱钟书夫妇。 不管多好的作品都不会得到百分之百读者的喜爱,人之常情,不必大惊小怪。
  二、以清淡之笔绘浮生众态
  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是人物塑造。杨绛写人,不用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也不作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不哗众取宠,不作惊人之语,而是平平常常甚至于平平淡淡。以清淡的文笔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钱钟书是杨绛笔下永不枯竭的人物“源泉”。痴气旺盛的钱钟书,是杨绛笔下最精彩的人物。“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这句著名痴语曾经广为流传。杨绛写钱钟书,是在《围城》热中,应清华同学、党内理论权威胡乔木的建议而写。此前在《干校六记》中,钱钟书早已登场亮相。作者声明她写作时“既不称赞,也不批评,只据事记实”。外人眼中的大才子,在杨绛笔下却充满着呆气、“痴气”甚至淘气:幼年时喜欢玩“石室里的和尚”;14岁时因为写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的文章被父亲痛打一顿,引起发奋读书的志气;大学课堂上画《许眼变化图》;在牛津读《版本和校勘》读得太累,每天读本侦探小说休养脑筋,休养得梦中手舞足蹈,结果考试不及格只好补考;忙里偷闲竟在妻子脸上和女儿肚皮上画画儿;在女儿被窝里埋“地雷”;任教清华后,跟林徽因女士为邻,两家的猫争风吃醋,钱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支,半夜三更起床帮自家的猫打架……“痴人有痴福”的钱钟书是书痴,书也成为他“命中的禄食”,给他源源供应。读者关心的钱钟书,是写《围城》的钱钟书。杨绛就写如何写《围城》的钱钟书。《围城》是虚构小说,杨绛目击这部书的产生,从当年经历提供了《围城》形成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某几个角色有真人的影子,事情却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杨绛说:“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要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大非易事。”这既是研究《围城》和钱钟书的重要参照,也是文学创作经验的精炼总结。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先生是又一个灵动而富风采的人物。这位先后留学日本、美国的法学家做过胡适的老师,是卫护“民主法治”的“疯骑士”。他在旧中国做省高等审判厅长时,坚持司法独立,和庇护杀人犯的省长、督军顶牛;在京师高等检察长任上,把巨款的总长许世英扣押一夜,不许保释,家中一夜电话不停,都是 “上级”讲情,却愣是不听,因而受到“停职”处分;在上海法庭上杨大律师“故意把腿跷得高高的,侃侃而辩”;任浙江高等审判长,正直不阿,连岳父讲情都不听,被人以“顽固不灵”的罪名告到袁世凯面前……铁骨铮铮的大律师又是性情中人,做起法官来,有时忘了自己是律师,而成了当事人。最应该懂得金钱的律师,经常帮别人争回遗产和金钱的律师,偏偏对金钱和家产最不在乎;以律师为终身职业,却喜欢做植物标本,写《诗骚体韵》……杨荫杭另一重要价值是:他是几位有成就的杨氏子女“凝重有威”的慈父,是子女自立、自强,终成栋梁的榜样。杨绛用时间丝线,穿起父亲生活中一粒粒珍珠,光润照人。
  “三伯伯”即三姑母杨荫榆,是杨绛笔下有特殊风采的女性。因鲁迅先生的崇高威信,在“女师大风潮”中“镇压学生”的杨荫榆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但她却是在日寇陷苏州时因骂敌遇害的爱国志士。杨绛接受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之请,写了《回忆我的姑母》。“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的感情,使杨绛对杨荫榆的回忆有更多客观性。大名鼎鼎的女师大校长是在冲破了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后,到美国留学,回国不久,就因为女师风潮不得不回乡,在家里被家人开玩笑地称为“大教育家”,却连侄女儿都不想受她的教育、不想接近她,“孤立”她。曾经留学国外的新女性,却“从来不会打扮自己,也瞧不起女人打扮”。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怪物”的女性,“不止一次地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最后被日本兵杀害在家门前。生前经历磕磕绊绊,死后棺材都来不及刨光,“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杨荫榆是个一直没找到生活位置的悲剧人物,本可以做贤妻良母,却因为跳出了封建婚姻就再也不想做贤妻良母;本可以用留学得来的知识有所作为,却糊里糊涂被革命潮流打下去成了“落水狗”;跟人打交道的才能不如跟猫狗打“交道”的本事,自己骂自己是“开盖货” (笨蛋或“不开窍”之意)。……这是时代的悲剧?性格的悲剧?抑或家庭的悲剧?杨绛不作任何评论,只是把她深藏心底的“三伯伯”鲜为人知的事迹,细细地絮絮道来,既不刻意回护,也不拔高,却耐人寻味。
  情致绵绵画钱钟书,笔歌墨舞写杨荫杭,温情脉脉忆杨必,三言两语道杨荫榆……杨绛笔下的人物,各有各的风采,就连那些“小人物”,如临终前一天还来给钱家送鸡蛋、好像镶在门框里的车夫“老王”,自称“谈恋爱”的佣人顺姐,“文革”中“管制”牛鬼蛇神的革命群众、杨绛称之为“披着狼皮的羊”……甚至不能称人物只能叫“形象”的小趋(干校小狗)和花花儿(钱家的猫),都落笔即见神采,三笔两画,神态毕现。
  人们喜欢称杨绛为“钱钟书夫人”,钱钟书写《围城》时,杨绛也曾以“灶下婢”自居。杨绛却绝对不是丈夫“大树底下好乘凉”者。《唐·吉诃德》为她赢得了西班牙国王的奖励,柯灵称赞她的文艺杂谈《春泥集》有分量。为杨绛赢得文坛最大声誉的却是她的散文。散文家笔下最有神采的形象,似乎不经意间绘出的人物,却恰恰是散文家本人。活跃在杨绛散文中的“杨绛”即“杨季康”,是个爱读书、爱写作、爱家庭、爱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善人;是个世事洞明、处事练达、有识见、有胆量、有几分儿童式好奇心,爱“冒险”,喜欢“包打听”,经常冷眼观世却又善于与人沟通的能人;是个爱父母、爱丈夫、爱女儿的柔美女人;也是个百折不挠、不服输、不服软、不怕啃硬骨头的女强人。春风得意时不得志忘形,运交华盖时不气馁志短。世界有千般变化,我有做人的基本底线。困难情况下求生存,泥泞路上求前进,黑云压顶时望光明,孤苦伶仃时顽强地点亮生命之火自我烤暖。杨绛式的聪明,杨绛式的颖悟,杨绛式的韧性,杨绛式的宠辱无惊,在当前讲究利益的社会,愈加难能可贵。
  三、老辣的文笔及“魔幻散文”
  杨绛散文有淡雅、睿智的风格。有论者说:“杨绛的文字,如一方玉。外表朴素,不炫示,叫人望去油然生宁静心情;她还能准确,节制,不枝不蔓,叫人体会一种清洁之美;玉当然又绝不冷硬,她显出温和,淡淡却持久地散发;还有润泽,透露着内在丰富的生命律动。”
  这样分析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全面。除了《杨绛散文》、《我们仨》,杨绛散见于报刊的散文,如刊于1998年第5期《文学自由谈》的《答宗璞——不得不说的话》;记述与“文革”“强邻”打交道的文章。这类似乎没有收入杨绛散文集的、带论战特点的散文就突出体现出杨绛散文另一特点:老吏断狱般的老辣。
  宗璞在1998年第4期《文学自由谈》发表《不得不说的话》,谴责钱钟书访问美国时“诬蔑毁谤”冯友兰先生,杨绛就此发表《答宗璞——不得不说的话》。文章“遵照她的要求,公开说明钱钟书不可能在美国诬蔑、毁谤冯友兰先生‘出卖朋友,致朋友迫害而死’‘坑人使妻小俱死’等话。”“钱钟书不需要宗璞的宽宏大量。钱钟书没有跑到美国去诬蔑、毁谤冯友兰先生。谁要指控他做过这件事,必须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指控才能成立。这是法律。再说,钱钟书没做过的事是没有的事。没有的事不能证实。这是合乎逻辑的情理。不论讲法律或讲情理,钱钟书不必、也不能为他没做过的事提供‘事实根据’‘具体内容’。”[3](P79)冯友兰先生有没有毁谤过朋友?杨绛没有义务代表钱钟书来澄清,即使钱钟书是冯友兰的学生。杨绛只从时间、地点、前因后果上澄清钱钟书没说过那番话。杨绛一定要洗清钱钟书,她也只管洗清钱钟书。当年少女杨绛替大律师的父亲抄状子,白头老妪杨绛跟人论辩,也像检察官读诉状,环环相扣,滴水不漏。针尖对麦芒,一掴一掌血。真有点儿宝剑出鞘,寒光闪闪的意味。
  杨绛老吏断狱般老辣的文笔,也可以叫“黑色幽默”。早在《干校六记》和《丙午丁未年纪事》就表现出来:“文学所和另一所最先下放。用部队的词儿,不称 ‘所’而称‘连’。两连动身的日子,学部敲锣打鼓,我们都放了学去欢送。下放人员整队而出;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4](P25)“文革”中,不管多大年纪、什么身份的学者,都被轰下乡,上干校,“红旗开处”,庄严而滑稽,“年逾七旬的老人了”,目不忍睹,形成强烈对比,作者皮里阳秋,寓褒贬于冷静叙述中。《丙午丁未年纪事》描写跟先后被揪出来的知识分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们是红专家,至少也是粉红专家,或外红里白专家,我却‘白’而不‘专’,也称不上‘家’。这回他们和我成了‘一丘之貉’,当然委屈了他们,荣幸的是我。” [4](P217)整人的人跟被整的人一起做了牛鬼蛇神,成了“难友”,却并不“风雨同舟”,而是各怀心思。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分个高低上下,令人啼笑皆非。
  古人云:“初为文唯恐不奇,久为文唯恐不平。”杨绛的散文极擅长于平淡中见神奇,似乎平实无华的描述蕴藏着深沉的哲理蕴味。钱钟书夫妇在“文革”后期被安排到三里河住,钱钟书“格物致知”也猜不到是谁让他们住到这高级住宅。后来,胡乔木偶来夜谈,问“房子是否够住”,“我说:‘始愿不及此。’”关心者和感谢者都没有直接说关心和感谢的话,却意在言外。杨绛写钱、胡交往,用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钟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 [5](P158)此段文字,意味深长,从任何角度解读,都能品尝出深刻的人生况味,比作者直接说的“我们地位不同,身份不同。他可以不拿架子,我们却知道自己的身份”更耐咀嚼。
  作为散文家,杨绛散文的章法或“花头”其实并不多,写作技巧也不算十八般武艺俱全。她擅长平铺直叙,极少采用插叙、倒叙等写法。也很少采取烘托、渲染等手法,“美景如画”和“情景交融”在杨绛散文中更是很难看到。但是,杨绛的“魔幻散文”在当代散文中却独树一帜。写散文无非或叙事,或抒怀,或写人,或写事,杨绛却独创性地将“魔幻”引入散文,这可能是受《魔鬼夜访钱钟书》写法的影响,但杨绛比钱钟书走得更远。这类姑且称为“魔幻散文”的篇章主要有:《孟婆茶》、《隐身衣》、《我们仨·我们俩老了》。《孟婆茶》写人走向另一个世界时喝忘忧茶;《隐身衣》写如何巧妙地“万人如海一身藏”;《我们俩老了》把晚年钱钟书夫妇老病相侵最后终于阴阳两隔巧妙地比作在人生驿站走散。一会儿是夫妇、父母与爱女的真实生活,一会儿是三个人在人生驿站互相追寻,真幻相生,写得扑朔迷离。把魔幻小说的手法引入当代散文写作中,这一写作特点在当代其他散文家作品中还很少见到,而在杨绛则成了轻车熟路。
  杨绛的散文统共不超过50万字,内容较为单一,写作有较固定程式,却总是在文坛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是当代散文值得认真研究的审美现象。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1800/

推荐访问:杨绛经典作品推荐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