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赤道半径长为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14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赤道半径长为]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 5C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课余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篇二:[赤道半径长为]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的总结是考试必胜的关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科学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
  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
  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偏大)
  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找一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如图所示,但读数时要注意)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思考:视线偏左和偏右时,读数会怎样
  (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没有意义的。
  *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了解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根据实际测量的要求和测量对象,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了解卷尺、皮尺的用途。知道指距、步长可以粗略测量物体长度,声纳、雷达、激光也可以用来测距。
  (3)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
  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二周长X圈数。
  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
  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如: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
  2、体积的测量。
  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固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立方米(m3),还有较小的体
  积单位,如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等。
  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立方米=103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09立方毫米
  1升=l立方分米=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我们有时还会听到“cc”,lcc=lcm3
  对于一些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立方体、长方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如果是测量液体体积,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测量。
  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时应注意:
  1)放平稳: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读正确: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俯视时,读数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
  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小石块,则可利用量筒和量杯间接测量。
  3、面积的测量。
  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与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一样,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
  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有割补法、方格法等。
  方格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1)测出每一方格的长和宽,并利用长和宽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积。
  2)数出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占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舍去。
  3)面积=每一方格的面积×总的方格数。
  四、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在O℃和100℃之间分成100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
  通常我们认为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但是光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容易发生错误,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物体温度的高低,这时需要借助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上面有刻度,内径很细,但粗细均匀。下有一个玻璃泡,装有液体。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前,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切勿超过它的量程。
  2)测量时,手握在温度计的上方。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碰
  到容器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人被测液体后,不能立即读数,待液柱稳定后再 读数。
  3)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4)记录时,数据后面要写上单位。
  体温计是一类特殊的温度计。测量范围从35℃~42℃。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当温度有微小变化时,水银柱的高度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管径中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中的水银会断开,所以它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使用体温计后,要将体温计用力甩几下,才能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先进的测温仪器和方法也不断出现。如电子温度计、金属温
  度计、色带温度计、光测温度计(在SARS期间发挥巨大的作用)、辐射温度计、卫星的遥感测温、光谱分析等。
  五、质量的测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哟接触到大量的物体,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所含的物质越多,其质量就越大。
  质量具有以下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单位还有吨,符号t;克,符号g;毫克,符号mg。
  它们之间的换算是:
  1吨=1000千克    I千克=1000克=106毫克
  常用的质量单位和中国传统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千克=1公斤    1斤=500克    1两=50克
  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了解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
  分度盘  指针  托盘  横梁  横梁标尺  游码  珐码  底座  平衡螺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
  思考:当指针偏转时,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
  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向右(外)调;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向左(里)调。
  (3)称量: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等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4)整理器材: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刻度线处。
  思考:如果物体和砝码放置的位置反了,这时怎样求得物体的实际质量?
  将上述公式变为左盘砝码质量=右盘物体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求解。
  六、时间的测量
  在自然界中,任何具有周期性的运动都能用来测量时间。古时,人们常用日晷、燃香、
  沙漏等方法来计时。现在人们常用钟、表等先进的仪器来测量时间。
  时间的主单位是秒,单位符号是s 。
  常用的单位还有分、时、天、月、年。
  时间的基本换算关系是:
  I天=24小时    l小时=60分钟=3600秒
  时间通常包含两层含义: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刻指的是时间的一个点,如10:00;时间间隔指的是一段时间,如课间休息10分钟。
  实验室中常用来计时的工具是停表,有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电子停表的准确值可以达到0.01秒。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15分钟)和秒(大盘:转一圈30秒),并将它们相加。它的准确值为0.1秒。
  七、科学探究
  理解科学的本质,它的核心是探究。
  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能完成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设计和过程实施。
  第二章 观察生物
  走进这一章,你就轻轻推开了生物世界的大门,首先你将会认识和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各种生物,熟悉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明确它们的类别;其次通过对生物微观世界的了解,你将逐渐建立生物个体的结构层次概念;最后让我们再放眼生物的整个生活环境,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一、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的特征也就是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最基本标准,即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蛋白质和核酸;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因此能通过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并适应周围的环境;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并能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在以上这些特征中最基础的是新陈代谢,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动物与植物的主要区别。
  动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养活自己,属于异养;植物从外界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动物能进行自由快速地运动,植物却不能。
  二、常见的动物
  1、动物的分类。
  根据有无分节的脊惟,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又分别可称为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
  2、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及特征。
  3、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节肢动物门约有100多万种动物,是种类最多的一个门,它可分为四个纲,分别是昆虫纲(典型动物一蜜蜂、蝴蝶),甲壳纲(典型动物一虾、蟹),蛛形纲(典型动物一蜘蛛、蝎子,多足纲(典型动物一蜈蚣、马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和足都分节,并且拥有外骨骼。
  4、昆虫的特征。
  要判断它是否是昆虫,就要知道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分节的足,一般有两对翅,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酪。
  5、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体内没有脊椎骨,它们的形态各异,按照形态和结构可分类如下。
  三、常见的植物
  1、植物的分类。
  自然界的植物共可分为五大类,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它们的特征如下。
  2、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
  被子植物的花可按性别分为单性花、两性花和杂性花三类。单性花是指缺少雄蕊或雌蕊的花,或是雌雄蕊其中之一退化无效的花(如冬瓜等)。两性花指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如桃花等)。杂性花指单性花和两性花同生于一株或同种的不同植株上(如山菊外围的舌状花是单性花,内围的筒状花是两性花)。其中单性花中缺少雌蕊或雄蕊退化的花一般不能结成果实(如南瓜、西瓜等的雄花),而两性花和杂性花则可以通过昆虫和风的媒介完成传粉过程结成果实。花在传粉后,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中的受精卵(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珠中的一个卵细胞结合而成,发育成胚。
  四、细胞
  1、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
  细胞的基本结构分别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它们的作用如下。
  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遗传有关。
  除此以外,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的作用如下。
  细胞壁:保护与支持植物细胞;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内含细胞液。
  2、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共同点是::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是:
  (1)植物细胞的细胞中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一般还有大液泡,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没有这两种细胞器;
  (2)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的作用是保护细胞和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进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成为细胞质和外界环境之间唯一的屏障。
  五、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1、生物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
  2、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一般包括四个过程:
  (1)安放: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将显微镜安放在接近光源,身体的左前侧;
  (2)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的一个光圈对准通光孔。用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张开,同时调节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3)放片:1)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使要观察的部分对准通光孔;2)从侧面观察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
  (4)调焦::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要求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当有物像时,停止调节粗准焦螺旋,然后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物像清晰为止。
  3、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如下。
  (1)把洋葱鳞片切成大小约0.5厘米见方的小块;
  (2)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镊子撕下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展平;
  (3)盖玻片与载玻片成45度夹角,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4)在盖玻片一侧力口1一2滴红墨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进行染色;
  (5)用显微镜观察,绘图。
  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人体与许多生物都来自一个细胞——受精卵;
  (2)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细胞数目的增加,通过细胞分化实现细胞种类的增加;
  (3)形状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形成组织,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植物的五大基本组织是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生组织;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即器官;
  (4)动物体内不同的器官按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行使一项或多项生理功能的系统。所以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系统一动物体;
  植物体直接由器官组成,所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植物体
  2、动物皮肤结构层次性的体现。
  动物的皮肤由外到内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
  (1)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主要有上皮组织构成;
  (2)真皮内有许多血管,还有汗腺、触觉小体、毛囊、立毛肌、热敏小体及冷敏小体等。触觉小体、热敏小体和冷敏小体能接受皮肤的触碰、挤压、冷或热等外界刺激,主要有神经组织构成。而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则属于结缔组织。另外,当人体遇到寒冷或某些刺激汗毛会竖起来,这是立毛肌在起作用。立毛肌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3)皮下组织主要有脂肪组成,能缓冲撞击,并储藏能量。
  3、植物的五大基本组织。
  植物的基本组织有:
  (1)保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覆盖在植物体的表面,起保护作用;
  (2)输导组织—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分布在茎、叶脉等处,担负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
  (3)营养组织—细胞壁薄,细胞间质多,分布广泛,具有吸收、贮藏等多种功能;
  (4)机械组织—细胞壁加厚,分布在茎、叶柄、叶脉等处,对植物器官起巩固和支持;
  (5)分生组织—细胞体积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具有持续分裂能力。
  每一种组织郡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行使一种主要的生理功能,但各种组织又是相互依赖、密切配合的。
  4、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可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
  口腔内有牙齿,在舌的搅拌作用帮助下,将食物弄碎,混合了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后,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消化成麦芽糖。
  胃能贮存食物,也能消化食物。胃壁上的胃腺能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还能通过蠕动起到一定的物理消化作用。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分别从胆总管和胰管进入小肠,小肠肠壁上的肠腺还能分泌肠液,通过小肠的蠕动,多种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将淀粉、脂肪、蛋白质等有机高分子物质消化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这些小分子物质和水、无机盐、维生素等物质透过小肠壁进入毛细血管。
  因此消化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是:首先,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分子;然后,这些分子被吸收到血液中并被带到全身各处;最后,废弃物通过肛门被排出体外。
  七、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
  生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适应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植物的向光性、根的向水性、动物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等,这些方式有利于捕食、逃避天敌、寻找配偶等等。获得有利的生存条件,从而使种族得以不断繁衍。
  而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同种与异种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又包括寄生、竞争、捕食等,无论哪一种生物的灭绝或增加都会影响到其他生物,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严重的还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所以人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等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 地球与宇宙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5艘海船,用3年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从此,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干米,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恼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2、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都是圆,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经线是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众多的经线和纬线如何区分?人们采取了给经线和纬线标定度数的方法,这就是经度和纬度。

篇三:[赤道半径长为]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很多人都说地理难学,其实不然,只要了解了具体的学习框架,制定好学习计划,做好笔记,其实也是可以学的很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44441/

推荐访问: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